众大臣欢天喜地:谢太后隆恩!
胡滢喜滋滋地:老臣今日有口福了,嘿嘿。不过,在品瓜之前,老臣想问一声,这瓜可有名儿?
景帝笑嘻嘻地:列位有所不知,瓦剌使者献上这只巨瓜时,曾跟朕说,此瓜在瓦剌也是百年一见,故号称“天瓜”。
胡滢:“天瓜”?好,好啊,这普天之下,也惟有此瓜才配得这等称号了!
英宗听了,似乎触动了心事,若有所思地盯着那只被称为“天瓜”的巨瓜,眼神闪烁。
孙太后感叹地:要是我大明也有这等巨瓜,那该多好啊!百姓们种上一种,天下人人都有口福了。
王文:太后心系黎民百姓,臣不胜感动。依臣看来,其实此事不难,只要品瓜之后,将瓜子留下,传到民间,“天瓜”不就在大明扎下根了?
石亨等纷纷附和:王大人所言极是,待会儿留下瓜子,请太后赐给瓜农,不怕结不出“天瓜”来。
孙太后:唔,话是这么说,只是不知这只瓜里有多少瓜子?
英宗突然插上一句:太后何不让大家猜上一猜?
孙太后一愣:太上皇的意思是……猜瓜子?
英宗:太后今日开心,正可乘此良机,君臣们都乐上一乐,有何不可?
孙太后乐了:太上皇这主意好,列位爱卿,你们都听到了?品瓜之前,大家先猜猜这只巨瓜里头有多少颗瓜子,啊?
众大臣也乐了,一时议论纷纷。
胡滢叫起来:太后分明是为难臣等,如此巨瓜,谁能知晓有多少瓜子?这能猜准吗?
孙太后:我大明多有能人,哀家今日就是要看看,谁有这个本事。
孙镗先站出来:太后,末将先来。
孙太后:孙将军请。
孙镗:平常小瓜,尚有上百颗瓜子,如此大的巨瓜,当有上千颗瓜子。
孙太后:上千?那是多少啊?
孙镗:末将猜,六千九百九十颗!
陈循:不对,不对,臣看有八千零八颗。
这一来,众大臣纷纷猜起来,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也有猜上万的。
惟有于谦和景帝、英宗一直没有吭声。
孙太后看了看他们三位:皇上、太上皇、于爱卿,你们三位的意思呢?
于谦为难地:太后出的难题,倒难煞臣了。
孙太后:这天底下的事,可难不倒你于爱卿。哀家看,你们三位必定心里都有了主意,只是不肯道破而已,哀家说的可是?
十二 君臣之间(2)
景帝、英宗、于谦都笑而不答。
孙太后沉吟了一下,有了主意:这样吧,既然你们三位都不肯明说,不妨将数字写于掌上,一同亮给哀家看看。
景帝、英宗和于谦都点点头。
兴安奉上笔墨,景帝、英宗、于谦分别在掌心写了个数字。
孙太后先对景帝和英宗:你们兄弟两位谁先……
孙太后话音未落,景帝和英宗同时摊开手掌,两人的掌心上都写着:一。
孙太后一愣:一颗瓜子?
当即有人嘀咕起来:一颗?不会吧?这只巨瓜比起平常之瓜,大了何至成百上千倍?
也有人好生奇怪:神了,皇上和太上皇怎么猜得一模一样?
就在众大臣议论纷纷之时,孙太后的目光落在于谦身上:于爱卿,皇上和太上皇都猜了个一,那你呐?
于谦轻轻张开手,他的手掌上竟然也写着:一。
孙太后和众大臣都是大吃一惊,连景帝和英宗也变了脸色。
众大臣都在吃惊之际,孙太后已回过神来,淡淡一笑:好,好,大家都猜过了,现今就打开这只巨瓜,请列位当场验证。
孙太后说着,把手一挥,兴安提着一把大刀上来了。
就在兴安准备切瓜的时候,英宗发话了:等等。
兴安:太上皇有何吩咐?
英宗解下佩在身上的七星宝刀:这把七星宝刀原是也先所献,今日正好有用武之地,就拿它来切吧。
兴安恭敬地接过七星宝刀:是,太上皇。
兴安来到巨瓜前,缓缓抽出宝刀,顿时众大臣都觉得眼前寒光一闪。
石亨见了,忍不住大声赞叹:好刀,果然是把好刀!
石亨说着,挺身而上:兴安公公,可否借此刀给在下一看?
兴安将宝刀奉上:石总兵请。
石亨接过宝刀,从头到尾仔细欣赏了一遍:好刀,好刀啊!
英宗留意着石亨的神情,似乎心有所动,微微点了点头,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石爱卿毕竟久经沙场,练就一双慧眼,啊?
石亨忙向英宗行礼:太上皇过奖了。
石亨说着,将宝刀还给兴安:兴安公公,此刀锋利异常,小心了!
兴安点点头,爬到台子上,举刀对着巨瓜切了一圈。
接着上来六七个太监,用力从刀痕处往外扳,只听“喀嚓”一声,巨瓜裂了开来。
众大臣哗的一声惊叫,可叫过后,众人都呆住了,那红色的瓜瓤里,竟然没有一颗瓜子。
孙太后也微微一惊:看来列位都猜错了,此瓜并无瓜子。
英宗:太后先别忙定论,到底如何,待会自有分晓。
孙太后唔了一声:那就烦兴安再找一找。
兴安听孙太后如此吩咐,赶忙挥刀将巨瓜割成小块。
太监们手忙脚乱地将切下的瓜片搁在台子上,台子被摆得满满当当。
最后,终于在一块瓜片上挖到了一颗瓜子。
这颗瓜子有鸡蛋般大小,通体金黄,发出灿灿的金光。
众大臣又是一声惊呼:啊――
孙太后笑容满面:恭喜皇上、太上皇,还有于爱卿,这只巨瓜果然只有一颗瓜子!
英宗得意地笑了。
景帝看了英宗一眼,也笑了,但他笑得有点尴尬,目光里闪过一道阴霾。
这一切都悄悄被徐珵看在眼里。
孙太后笑嘻嘻地看着景帝:哀家还是不明白,皇上何以知晓这只巨瓜里仅有一颗瓜子?
景帝笑而不答:嘿嘿。
孙太后又看看英宗:太上皇,你呐?
英宗大有深意地摇摇头:天机不可泄漏,太后。
孙太后:哦,你们两位都不肯说,那哀家就问问于爱卿。于爱卿,你又是如何猜中?
于谦不慌不忙地:回太后,臣曾从一本书上,记得有一句话说,千斤巨瓜,仅得一子。臣据此冒昧一试,其实并无把握,今日之事,实乃侥幸。
孙太后:原来这事儿还有出典,于爱卿博闻强记,哀家佩服,佩服。
太监们将切下的瓜分给众大臣。
孙太后:请列位爱卿品瓜。
众大臣正要吃,英宗忽然咳了两声,似乎有话要说。
众大臣都停住了,看着英宗。
英宗把瓜举了一举:朕曾经九死一生,得以回朝,全仗皇上和列位爱卿之功,今日朕借太后恩泽,以瓜代酒,有谢皇上和列位了。
众大臣纷纷地:太上皇客气了,客气了。
英宗:大明度过浩劫,朝野共庆,这会儿君臣相聚,更是其乐融融,朕见此情此景,心里感慨万千哪!常言道,饮水不忘掘井人,我大明能有今日,除了列位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还有赖我全体将士浴血奋战……
石亨、孙镗等人听得连连点头。
英宗顿了一顿,极为诚恳地:朕惟愿朝廷早日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以慰天下人心。
景帝:太上皇所言甚是,朕亦早有此意。
石亨见英宗和景帝主动提出封赏一事,忙上前启奏:皇上、太上皇圣明,封赏乃当务之急,望皇上和太上皇速作决断。
英宗:石爱卿,你是京城总兵,你倒说说,这次京城保卫战都有哪些有功之人?
十二 君臣之间(3)
石亨:此次大战大获全胜,固然与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分不开,然臣以为,这最大的功臣,当数皇上!
景帝和英宗均一愣:哦?
石亨:皇上圣明,国难当头之际,决意抗敌,上合天意,下迎民心,我大明朝野众志成城,才有此胜果啊!
众大臣纷纷附和:那是那是,我朝能打败瓦剌,全靠皇上英明决策。
景帝开心地呵呵而笑:列位,石爱卿,免了免了,朕是皇上,朕难道要自个给自个儿封赏不成?哈哈哈哈。
石亨:臣只是据实奏报而已,皇上。
景帝:石爱卿,你再说下去。
石亨从袖子里摸出早已准备好的功劳簿:皇上、太上皇,臣这儿有一份功劳簿,上面细列立有战功的各位将士,还有文武大臣们的姓名,先请皇上过目。
景帝:好,拿过来,让朕瞧瞧。
曹吉祥将功劳簿递给景帝,景帝倒吃了一惊。这份功劳簿沉甸甸的,差点从他的手上掉下来。
景帝:哦,好沉啊!
曹吉祥拉开功劳簿:万岁爷,请看。
功劳簿上密密麻麻列着于谦、石亨、孙镗、陈镒、石彪,还有朝中列位大臣的名字。
景帝一个个看过来:于谦、孙镗、陈镒、石彪、范广、王直、胡滢、陈循、王文、王竑……
曹吉祥拉着功劳簿,越拉越长。
于谦看到这种情景,与王直相视了一眼,眉头皱紧了。
众大臣也从未见过这么长的功劳簿,既有点喜出望外,又有点目瞪口呆。
景帝:好好,都是我大明的英雄,英雄啊!哎,石爱卿,这上头的立功之人,共有多少位啊?
石亨:启禀皇上,共有三千六百十九位。
景帝吃了一惊:哦,有三千多位啊?
石亨:请皇上明鉴,臣一无所求,然将士们九死一生,保得朝廷平安,实是可歌可泣,故臣以为,不论功劳大小,朝廷都应一一嘉奖。
景帝:这个自然,我朝英雄辈出,可喜可贺,理应嘉奖,理应嘉奖。
孙太后也频频点着头:论功行赏,自古而然,我朝太祖开国,将徐达、常遇春等一干有功之臣画像于凌霄阁上,受万世景仰。
英宗急不可耐地:既然如此,皇上何不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