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会面。从此,朱德一直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直至一九七六年两人相隔两个来月相继去世,保持了长达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毛泽东也和二十七岁的陈毅紧紧握手。双方握手之后,带着各自的部下,步入龙江书院,登上三楼文星阁。参加这次历史性会见的双方部下有张子清、蔡协民、何挺颖、王尔琢、伍中豪、胡少海、龚楚、何长工、袁文才、朱云卿、王佐。    
    在“文革”中,《井冈山会师》的油画,被改画成毛泽东跟林彪握手。其实,林彪当时任朱德手下的第十一军军部特务连连长,连登上文星阁的资格都没有。难怪陈毅骂这位“林副统帅”为“灵牌”。“灵牌”的谐音即“林排”,因为林彪在陈毅手下当过排长!另外,关于朱毛会师的油画,往往把背景画成井冈山,那带有艺术的夸张。其实,他俩的第一次握手,是在宁冈县砻市。在文星阁,毛泽东说:“过几天就是‘五四’,我们开个大会,庆贺一下。”朱德当即赞同。五月四日那天,砻市河东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鞭炮齐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加上方圆几十里赶来庆贺的人们,一万多人聚集在那里。对于那山区小镇来说,这是空前的盛会。大会的主席台是临时搭建的。就地取材,农民搬来一只只禾桶(打稻时用的大木桶),再铺上门板,很快搭成主席台。上午十点,在万众欢呼声中,毛泽东、朱德等登上了主席台。那天,毛泽东佩了一支匣子枪,很神气地出现在主席台上。不过,他只佩了一天枪,这一辈子也只这天佩着枪。这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提出者,却不愿身上挂着枪。大会的司仪是何长工,执行主席为陈毅。陈毅当众宣布了重要决定,即毛泽东、朱德两支队伍合并,改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军的领导成员为——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王尔琢。    
    三个师的领导为——    
    第十师师长:朱德(兼)。    
    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因负伤,由毛泽东代)。    
    第十二师师长:陈毅。    
    所用番号“第四军”、“第十师”之类,为的是虚张声势。敌人听说了“第四军”,以为起码有“第一军”、“第二军”和“第三军”。师亦如此,团亦如此。九个团,从“第二十八团”至“第三十六团”。光是凭这“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的番号,也够吓唬人的。朱德部队,其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精兵,有一千五百多人。后来,转战各地,特别是在湘南发动暴动,队伍壮大到八千多人。加上毛泽东的队伍,一下子达一万多人,声势大多了。自从毛泽东担任军的党代表后,人们就称他“党代表”或“毛党代表”。    
    朱德在大会上演说,称这次会师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他说,“我们为会师而高兴,可是敌人却在那里难过,那么,就让敌人难过吧,我们不能照顾他们的情绪,我们将来还要彻底消灭他们呢”!毛泽东上台演说时,依然保持他那幽默风趣的风格,使全场不时爆发出笑声。据何长工回忆,毛泽东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现在我们虽然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不如敌人,但是我们有马列主义,有群众的支持,不怕打不败敌人,敌人并没有孙悟空的本事,即使有孙悟空的本事,我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因为我们有如来佛的本事,他们总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我们要专找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兵力打这一部分。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敌人也有强有弱,兵力分布也难保没有不周到的地方,我们要抓住敌人的弱点,狠狠地打一顿,打胜了,立刻分散躲到敌人背后去玩“捉迷藏”。这样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把敌人放在我们手心里玩。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来历

    朱德和毛泽东会师之后,井冈山猛然红火起来。以井冈山为中心,把势力扩展到山下宁冈、永新、遂川、莲花、酃县五县,建立了红色政权。这一带,也就成了红色区域,用了一个新名词来命名,叫做“根据地”。这样,毛泽东创造了两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成了中国革命的新的起点。    
    会师之后,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任书记,毛泽东、宛希先、刘真、谭震林、谢桂标为常委,朱德、陈毅、刘辉霄、龙高桂为候补常委。    
    中共中央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发出第五十一号《中央通知》,内中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的名义,唯在暴动各县有工农革命独立团的,仍可听其存在。据此,毛泽东、朱德所率的部队由“中国工农革命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红军”一词,显然是受苏联的影响,因为苏联的军队叫红军。    
    毛泽东十分注重军队的纪律。除了在上井冈山时提出“三大纪律”,一九二八年夏,毛泽东又补充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其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和三大注意中“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一样,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上井冈山时正是秋季,红薯成熟时节,故规定“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至于“上门板”、“捆铺草”,是因为当时部队住宿时,常借用老百姓的门板作铺板,借用稻草作铺草。各家的门高矮大小不一,部队撤走时不物归原主,一大堆门板就对不上榫,故规定了“上门板”、“捆铺草”。    
    毛泽东深知,老百姓痛恨那些烧、杀、掠、抢的旧军队,骂他们是“丘八”(“兵”字拆成“丘八”),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样的顺口溜。毛泽东要使红军取信于民,所以下决心整肃军纪。“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内容,后来不断修改、补充。一九二九年以后,“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改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了容易记住,开始教唱《红军纪律歌》。最初的歌词是:    
    上门板,捆铺草,房子扫干净。    
    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    
    损坏东西要赔偿,借人东西要还清。    
    后来,“六项注意”又增加了两项注意,即“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这样,变成了“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受到井冈山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编了这样的顺口溜:    
    红军纪律真严明,    
    行动听命令,    
    爱护老百姓,    
    到处受欢迎。    
    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改,至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重新颁布时,改为以下内容——    
    三大纪律如下: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不拿群众一针一钱;    
    三、一切缴获要归公。    
    八项注意如下:    
    一、说话和气;    
    二、买卖公平;    
    三、借东西要还;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    
    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戏妇女;    
    八、不虐待俘虏。    
    毛泽东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充实的,从“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到“不拿群众一针一钱”,从“上门板”到“借东西要还”,逐渐完善。其实,毛泽东思想也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充实的。    
    


第二部分:井冈风云游击战“十六字诀”的诞生

    一九五八年,在古巴的密林中,一个穿紧身衣的阿根廷人,正在给古巴游击队员们讲述游击战术。他的讲课内容,用这样一句口诀概括:“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位被冠以“游击战专家”的阿根廷人名叫格瓦拉。他一九五二年参加了反对阿根廷庇隆政府的暴动。一九五四年,他在墨西哥和卡斯特罗相识,便投身于反对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斗争。他在古巴开展了游击战争。格瓦拉著有《游击战》等书。 古巴建立了卡斯特罗新政权之后,他辞去在古巴的一切职务,到非洲的扎伊尔、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开展游击战争。一九六七年死于玻利维亚游击战,时年三十九岁。格瓦拉对那“十六字诀”推崇备至,奉为游击战争的经典。他说,这“经典”来自中国,来自毛泽东。“十六字诀”的发明者确是毛泽东。毛泽东是在井冈山创立了他的游击理论的。    
    毛泽东原本是个文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他行。可是,“时势”逼着他,非成为一员武将不可。当毛泽东蒙受打击,被“开除党籍”,不得不去当师长的时候,曾十分感叹地说过这么一番话:“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何长工:《伟大的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虽说“有点玄乎”,毛泽东毕竟还是学会了“军旅之事”,而且后来居然博得了“无产阶级    
    军事家、战略家”的美誉。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回忆,毛泽东在井冈山上最珍贵的“家产”,是两个竹编的书篓。不论他走到哪里,总让警卫员带着这两个书篓。在书篓之中,他最常看的是两本书,一本是《共产党宣言》,另一本则是《孙子兵法》。    
    一九二八年五月,毛泽东的书篓里多了一套他爱不释手的书。那是他的部队攻打井冈山附近茶陵县的高陇圩,闯进谭延辏У睦霞宜竦摹L费雨'曾是清末进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