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窒螅罡镜脑蚓驮谟凇冻ど睢分苯尤〔挠凇冻ず薷琛罚闀N与白居易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感受、立意原则、取舍标准都是完全相同的。

  据洪昇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交代,《长生殿》的创作,“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只写缠绵诚挚的李、杨爱情,对《天宝遗事》、《杨妃全传》中记载的故事,适当用于剧中“点染”,但“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与《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无独有偶,不仅《长生殿》主题与《长恨歌》相同,《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与研究中的分歧、争论,也同《长恨歌》如出一辙!迄今为止,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大致也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言“情”主题说。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创作此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爱情毁灭的渲染,宣扬作者心中的“至情”理想。他“试遣”的“愚衷”的目的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红楼梦》的这种“至情”理想,是对封建婚姻家庭观的反动,追求的是一种进步、民主、自由的新型爱情婚姻观念。

  二是言“恨”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作者在作品开篇,就表现出一种满腔幽恨的情绪。在冗长的故事中,表达了对“金玉良缘”的愤恨,对“无才补天”悔恨,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作者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创作小说过程中,看到的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心中装着满腔悲愤,笔下是对丑恶社会和封建大家庭无情的暴露和鞭笞。

  三是言“悔”主题。研究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悔书”,作者开篇就讲了一大套自己“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的创作心理,说自己“不肖”、“无能”,以至于“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了“天恩祖德”,竟至于“不若彼一干裙钗。说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将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并非“怨时骂世”。

  不论“言情”、“言恨”、还是“言悔”主题,都不脱《长恨歌》“爱情主题”、“隐寓主题”和“讽喻主题”的范畴。红学界对《红楼梦》主题的认识,除以上三个方面外,其实还有一些重要观点。传统的索隐红学都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抱着真挚的民族主义感情”,“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对兴亡更替的强烈感叹!今天的探佚红学和“经解”红学则多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充满了隐情的奇书,书中几乎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当时的阴谋和变故。对《红楼梦》背后隐藏的这些事情,一般多猜测是雍正与他的兄弟和政敌们争夺权势的血淋淋斗争。还有一些学者是混合主题、多重主题的倡导者。至于文革期间的阶级斗争主题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在此文研究之列。

  我们把以上分析同学术界对《长恨歌》、《长生殿》的主题研究加以对照,就会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竟惊人地相似!不仅对作品主题分析得出的思想类别相似,就连对主题争论的内容和切入角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基本相同。如果说《长生殿》取材于《长恨歌》,同一题材、同一背景、同一事件、同一人物,前者对后者影响,主题一致可以理解,那么,《红楼梦》与《长恨歌》、《长生殿》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题材、体裁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均不同,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主题重合的怪现象呢?

  三、《长恨歌》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长恨歌》是叙事长诗,《长恨歌传》是史记体文章,《长生殿》是剧本,《红楼梦》是小说,三个方面的四部作品差异很大。但是,只要你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前后相继关系。《红楼梦》和《长生殿》,都是受《长恨歌》深刻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是模仿《长恨歌》创作出来的。

  1。在思想境界上,三部作品都宣扬的是“至情”理想,都深刻表达了对“至情”幻灭的沉痛和无奈。《红楼梦》和《长生殿》中宣扬的“情种”精神,以及爱情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毁灭后的感伤和哀叹,都是出自于《长恨歌》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展示出的思想境界。李、杨和宝、黛一样,同是爱情悲剧的承担者,又同是悲剧的制造者。如果说《长恨歌》和《长生殿》宣扬“占了情场,弥了朝纲”的矛盾主题,《红楼梦》中的宝、黛二人,何尝不是“占了情场,弥了仕途”,否则,在《红楼梦》卷首,作者那么痛心疾首地悔恨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辜负“天恩祖德”做什么?

  李、杨和宝、黛本身都在追求情投意合的人间至爱,本意并非想“弥了朝纲”或“仕途”,但客观上悲剧毕竟都发生了,发生的原因说到底都是性格的悲剧,用《红楼梦》中形容黛玉的花签令说,“莫怨东风当自嗟”。三部作品都没有把爱情悲剧浅薄化,没有描写成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通过对爱情复杂性的解剖,体会到了“情场”与“朝纲”、“仕途”之间两难选择的尴尬与困惑。

  三部作品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共同点,就是在展示主人公命运悲剧的同时,作者不仅没有谴责和追究主人公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反而对他们的痴情和悲剧下场给予了最大的惋惜、同情和歌颂,造成了作品主题的内在矛盾。李杨爱情与宝黛爱情的悲剧,不是传统的善与恶斗争的结果,而是同属于善与善、善与美内在矛盾的结果,悲剧的制造者和承受者是同一个人,难道李隆基的朝政不是自己因爱情而“怠”的?难道《红楼梦》作者的“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不是自己沉湎爱情造成的?“果”无法谴责“因”,因此悲剧的主人公无法作出理直气壮的抗争,同时又无法自悔自责,因为爱情毕竟是无限美好的。总之,对这样的爱情,既不能简单地谴责,也不能简单地歌颂,只能采取近乎写实的手法,加以意识流式的描绘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确实找不出三部作品中李杨与宝黛这样相似的爱情婚姻思想了。

  2。在作品结构上,三部作品都按照悲喜两大阶段构建故事框架和悲剧发展过程,并分别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李、杨“芙蓉帐暖度春宵”,“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旖旎生活;《红楼梦》的前半部分也描写了宝黛在大观园中风中听戏、花下读书,逐步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游移感情,发展到非彼此不娶不嫁的专一感情经历,描写了二人互相试探、互诉衷曲、彼此盟誓的曲折过程。三部作品的这些过程描写,用的都是现实主义手法,基本以白描为主,其中不搀杂神秘因素。

  而在三部作品的后半部分,则都是描写悲剧的产生、发展和结局,用的又都是浪漫主义手法。《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杨妃“婉转蛾眉马前死”,死后到了“海上仙山”,再描写二人的生死恋,这时的故事就并非尘世的事情,使用的基本是浪漫主义手法。《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已经遗失,真实情节已经不可知,但从前半部分预设的“太虚幻境”、“放春山遗香洞”等场景看,也似乎应该是浪漫成分大于现实成分,不过已无法确知了。

  3。在虚拟世界中,三部作品共用一套子虚乌有的神话系统,构成独特的神话世界。这三部作品中的神话世界,迥异于传统的“天界”、“道教”、“佛教”神话体系,而是作者独创的玄妙而又美丽的独特体系。

  在《长恨歌》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在《长生殿》中,海上仙山变成了“蓬莱仙境”和“月宫仙境”,仙子变成了织女大士和牛郎真人,以及蓬莱山和月宫中的一帮仙女。在《红楼梦》中,他们又变成了“太虚幻境”中“放春山遗香洞”和人间的“大观园”,其中有“警幻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明显是出自《长恨歌》中的仙山“太真院”,以“太虚”对“太真”,当非偶然。大观园“楼台高起五云中”,就是套用的《长恨歌》的“楼阁玲珑五云起”。《红楼梦》中对警幻仙子的描写,也明显受《长恨歌传》中“冰雪姿,芙蓉冠,露绡披,俨然如在姑射山”的影响。虽然有所变化,不过换汤不换药,神话体系都是独特而一致的,与其他神话体系迥然不同。

  实际上,三部作品在好多具体情节描写上,也是相沿一致的。《红楼梦》中金钗和宝玉,从根本上就是来自《长恨歌》和《长生殿》中李、杨的定情信物“金钗”、“玉合”。《红楼梦》中宝、黛、钗、湘间三角关系,同《长生殿》中杨贵妃与梅妃、“三国夫人”的关系也完全相同,就是书中人物对爱情的游移和吃醋性格,也仿佛剿袭而来。《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在《长生殿》中变成了“杨通幽”,到《红楼梦》中,又一变而为“空空道人”,连道士的身份都没变。

  在幻境中,《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曾在睡梦中,梦见一个怪物,把自己扯入水中,大惊之下高喊“高力士何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在梦中,被夜叉鬼扯进迷津,惊慌中高叫“可卿救我”。《红楼梦》中宝玉所做的《危画词》,第一句是“恒王好武兼好色”,而《长恨歌》的第一句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两首诗的第一节,用韵也完全相同。

  好多读者感到奇怪,《红楼梦》中出现了“太上皇”的提法,说“当今皇上”以孝治天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