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阶层是极不正常的;妻子病死后,连续弦的能力也没有,父女二人苦苦度命;家里不要说没有田产美宅,恐怕制钱也没有几文,连几个像样的丫鬟都养活不起,心爱的独生女儿林黛玉去依附外祖母家生活,只可怜兮兮地带一个不懂事的小丫鬟雪雁,随身也没有为女儿带一点零用银子,在贾府中受尽势力小人的白眼,与宝钗的阔绰形成鲜明的反差。父亲死后,黛玉回去奔丧,回来时没见到带回一点遗产,只买了一点不值钱的土特产送礼。生病吃一点燕窝,还得靠宝钗施舍。与宝玉盘算结婚时的嫁妆,林家是一点也没有,完全靠贾家的钱财。

  天底下果真有这样的穷盐课么?整个大明王朝没有,整个大清王朝也没有!红学家们找不到生活原型,便毫无来由地说是《红楼梦》作者笔下疏忽。如果《红楼梦》作者的文笔疏忽到了这分天地,还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么?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是在赞美《红楼梦》还是在丑诋《红楼梦》!

  这样的穷盐课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的红学家考证错了地方!明清两代确实没有穷光蛋盐课,但明末清初的南明小朝廷期间,两淮盐课却真的是个既穷得叮当响又苦不堪言的糟糕差事!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南明小朝廷卖官鬻爵,名器厮滥,两淮盐课本是个美差,但朝廷一放就是好几个,谁也不是专差,谁也没有真正的权利,结果一个美差变成了一堆滥差!

  二是当时两淮地盘上为军阀“江北四镇”盘踞,这些军阀不仅每年向朝廷逼索大量军费,还视驻地为禁脔,自己设关收税,朝廷派去的官员根本无法执行公务,当然也收不到盐税。

  三是当时两淮地区是军事上的割据区,南明军队、李自成残余军队、清朝军队,“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北四镇”之间又经常打内战,地方几乎没有一天宁静!什么朝廷的钱粮盐税,根本无法征收。

  这样一个“两淮巡盐御史”,你说是不是一个苦不堪言的差事!林黛玉的父亲,当的就是这样一个盐课!林如海之所以甘愿忍受父女骨肉分离之痛,把心爱的女儿送往外祖母家去“寄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女儿躲避战乱,反正自己也没有妻室、没有家产、没有奴仆,一个人在战乱的扬州苦熬吧!封建社会的官员,是绝对不可以擅自逃离职守的,林如海除此还有什么办法?

  《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描写这样一个“盐课林老爷”,其目的不外是要交代作品的南明背景。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书中描写林如海的死期有矛盾,有的红学家考证,书中原来交代林如海死的日子,就是清军攻克扬州、开始“扬州十日”大屠杀的日子,这难道仅仅是偶合么? 
 
 
 
第五节  太虚幻境


  严格说,太虚幻境并非地名,而是作者虚构的神话地点。所谓“太虚”,在古典文学中是“月宫”的别称,太虚幻景,就是月宫幻境。《红楼梦》作者虚构的太虚幻境,就出自他的另一部作品《长生殿》中的月宫仙境。我们不妨对两部作品进行一下比较研究。

  首先,两部作品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一致。《红楼梦》为了情节描写的需要,采取写“梦”写“幻”与“循踪蹑迹”“不敢穿凿”的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在天上创作出一个“太虚幻镜”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真人”为道士,“大士”为僧人,“跛脚道士”与“癞头和尚”应为“茫茫”、“渺渺”之幻身)以及“警幻仙姑”等;在人间创作出一个“大观园”作为“儿女私情”的乐园,写宝黛二人为“神瑛侍者”、“绛珠仙子”历劫;这一点与《长生殿》几乎有剿袭之嫌。《长生殿》在明皇与玉环生爱与死恋过程中,“梦”与“幻”的情节占了很大篇幅,在现实爱情生活描写中,则“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及《天宝遗事》诸书,既不便删削,故概置不录焉”。作者在天上也创作出了“月宫仙境”和“蓬岛仙山”,借用了“牛郎”、“织女”二位仙人,创作出道士杨通幽及织女侍儿仙女“引情”撮合。在地上,作者也借用了“华清池”、“长生殿”作为“定情”、“盟誓”的场所。写明皇、玉环为“孔升真人”、“蓬莱仙子”谴住人间(这个“孔升真人”很有意思,大概是作者杜撰的一路神仙,但“孔升”二字系号称“南洪北孔”的洪昇和孔尚任之姓名中各取一字,当非巧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描写中,“太虚”与“月宫”,“青埂峰”与“蓬岛”,“牛女”与“大士真人”,“大观园”与“华清池”“长生殿”的意义相通或相近。《红楼梦》中描写了“金陵十二钗”册子,《长生殿》中亦有“一本宫嫔册,历朝妃后编”。《红楼梦》描写宝玉“神游太虚境”时,遇到“万丈迷津”,“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宝玉一惊而醒。《长生殿》描写明皇梦寻杨玉环时,也遇到了“曲江池”上“惊涛沸腾”,“大水中间又涌出一个怪物,猪首龙身,舞爪张牙,奔突而来”欲拖明皇下水,明皇梦中高呼“唬杀我也”,因惊吓而醒。这两个情节明显存在因袭的痕迹。

  我们还应注意到,明末清初,传奇界流行奇幻式的情节构思方式,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对后来作品影响极大。吴伟业的《秣陵春》传奇中,徐适与黄展娘相识于玉杯和宝镜的幻影之中,展娘的魂魄离开真身半载有余,追随徐适冥间游荡,最后又回到阳世,与真身复合。当时文坛盛行“梦”和“戏”一致的观点,如赵士鳞评《江花梦》传奇时就曾说:“梦之为言幻也,剧之为言戏也,即幻也,梦与戏有二乎哉”?“列公不以戏为戏,而以为天下事惟戏最为真;不以梦为梦,而以为天下事惟梦最为实。故能识梦也,戏也,幻也,能形诸咏歌也”。梦就是戏,就是幻,也就是最真最实,这种创作观念在明末清初最为流行,到清中叶的乾隆朝,便不甚流行了。《长生殿》被时人目为“一部闹热的《牡丹亭》”,《红楼梦》也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作品,他们的创作背景,皆应是清初而非清中叶。

  《红楼梦》中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故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组故事游离于全书故事主线之外,采用象征性手法虚构人物和情节,与全书的风格不甚协调。红学界研究《风月宝鉴》故事,截至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推测:一是《风月宝鉴》是《红楼梦》的前身,是曹雪芹“增删五次”的过程之一;但从内容上看,《风月宝鉴》的故事显然演变不出《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此推测应属无稽之谈。二是《红楼梦》是由《石头记》和《风月宝鉴》二书合成的,是曹雪芹在创作中纳入的另一组故事;但书中“红楼梦曲”本身就是在《风月宝鉴》故事中描写的,此推测似亦难成立。三是刘心武先生独创的“秦学”,推测秦可卿是什么“失势王爷”的女儿,是废太子寄养在民间的后代,此说匪夷所思,无任何可信证据支持,凡严肃学者几乎都嗤之以鼻,无须辩驳其正误。

  红学界对以下结论争议不大:《风月宝鉴》的故事并非真实故事,就像寓言童话一样,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因此,无须探讨秦可卿、秦钟、贾瑞等人是否实有其人,更无须推测他们的身份地位。那么作者在描写《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前,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组与《红楼梦》主旨并无必然联系并且显然是虚构的故事呢?当你明白了《红楼梦》的初创者是康熙朝大文人洪昇之后,这个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洪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洪昇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长生殿》,《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手法都刻意模仿《长生殿》。洪昇因创作《长生殿》而闻名,又因演出《长生殿》而罹祸。《长生殿》这部令洪昇终生刻骨铭心的作品,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占了情场,弥了朝纲”,正面看是“红颜”,反面看是“枯骨”,其主旨是警劝风月,正是一部所谓的《风月宝鉴》。梁清标曾称赞《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梁清标正是大名鼎鼎的“棠村首相”,脂批中透露的“棠村”就在这里。

  《长生殿》是一部典型的描写“意淫”“为闺阁增光”的著作,洪昇正是“独得意淫二字”真谛、“于世道中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情种”;《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隐指的就是《长生殿》中的“蓬莱仙境”;“太虚幻境”中的那个“兼美”的“可卿”,就象征着《长生殿》主角杨玉环;宝玉不肯睡在挂“燃藜图”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联的房间,而睡在可卿那充满淫荡气息的房间内,就曲折表达了洪昇不务仕途功名、“耽搁花笺彩纸”、创作《长生殿》的人生历程;“荣宁二公”嘱托“警幻仙姑”劝导宝玉,“警幻仙姑”不忍宝玉“独为闺阁增光”而“见弃于世道”,劝导宝玉“留意孔孟之间,委身经济之道”,正是洪家对“略可望成”的继业者洪昇的最后期望;“痴儿”宝玉最终未“悟”,不肯“作速回头”终于“堕落”于凶险的“迷津”中,正是洪昇于康熙二十八年遭遇人生最惨痛打击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中描写了一个可怜、可恨又可厌的贾瑞,由于“正照风月鉴”而悲惨地遭人戏弄,最终龌龊而死。对这个贾瑞的不堪描绘,应是洪昇对当朝皇帝玄烨的曲折鞭笞!康熙二十八年中秋,洪昇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震怒”的皇帝革去了“国子监生”的功名,并被“枷号”下狱,受尽了人生屈辱。因此,洪昇必然对处分他的当朝皇帝恨之入骨。洪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