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为现实服务,并预测将来。读史使人明智,道理就在
于此。通过历史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明智的学生。

二、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

(一)

什么叫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历史不

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

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

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①马克思对历

史这一经典性的解释,将历史、今天、未来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历史绵延不

断发展到今天,今天又在历史的基础上谱写新的历史。星移物换,沧海桑田,

新陈代谢,继往开夹成为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存在决定意识,不管自觉不

自觉,人们在思考现实问题的时候,一般总要回忆过去,想想未来。这种思

前想后式的思维,是历史、今天、未来三时态有序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

反映。据此,可以这样说:能自觉地将历史、今天、未来作为有机联系的整

体来思考的思维就是科学的思维。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为了估计历史发展的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51 页,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部合力,分析了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许
多过渡阶段的复杂情景。”②马克思、恩格斯正是用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
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才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光
辉理论——科学共产主义。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的特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教学的对象是学

生,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进行。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以达教史育

人的目的。

(二)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解决好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结合的

问题呢?下面所谈的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历史知识是死的知识。历史教

学的艺术之一,就是要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知识之中,让历史“复活”,

使古今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许多事实证明,历史上不少爱

国者的心弦,最初是被充满感情的中学历史课所拨动的。讲南京大屠杀,只

有讲出当年日本侵略者极端凶残的本相;讲出30 万以上同胞被屠杀的血淋淋

惨状;讲出对日本法西斯的一腔仇恨,才能让仇恨的火焰去烧的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震颤、愤怒,进而明白肩头重任,愿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

将喜怒哀乐倾注在历史课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爱憎分明,

充满爱国主义感情,愿为追求真理而奋斗,这是每个有良知的历史老师必须

做的事情。“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①没有感情的历史课是僵死的历史课。它纵然也能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但
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学生一旦失去了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上历史课还
剩多少意义呢?
要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在联系时还必须坚持
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
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在叙述时尊重史实,在分析时仔细探究,然后
得出对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有益的启示。根据这种方法,我在讲课时,总
是先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历史的情景之中,使其在历史的欢乐和痛苦中感受、
体验,而到适当的时候又及时地将其引回现实世界中来,使历史和今天在学
生思想中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思想上的震荡和感悟,以收到思想
教育的效果。坚持实事求是的联系原则,既反对纯客观他讲述历史,也反对
用今人的观点强加到古人身上,用今人的面貌改扮古人,更反对牵强附会、
生搬硬套、乱贴标签地进行联系。总之,要尽可能地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
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联系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点到精要,点情
思路,使其顺自然,合规律。

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
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那么,今天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更应扩
大我国同亚非国家以及全世界更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我国同这些
国家人民的友谊。无疑这样的联系是实事求是的,自然的,妥贴的。如果说
我们今天向郑和学习,学习郑和敢于对外开放的精神。这种联系,看似先进,

② 《列宁选集》第2 卷第588 页,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实则令人哭笑不得,半句之差,会将一节课搞得面目全非,非但收不到思想
教育的效果,反会败坏历史教学的信誉。

要将历史、今天、未来和学生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在联系时还必须讲究
正确的比较法。历史是在纵横联系中演进的。有联系就有比较。不同地域的
文明是在相互比较中撞击、吸收、提纯、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这种特点,决
定了人类思维有纵横比较的习性。虎踞龙蟠今胜昔是纵向比较,近百年来我
们落后于西方,是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古今比较,横向比较是同一时期大
到民族、国家、地区,小到单位、家庭、个人间的比较。古往今来,人们为
了比较,各呈其能,争奇斗艳,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立场、观
点、方法不同,比较的结论各异。清末顽固派高唱“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恨一切外洋事物。顽固
的立场,使得他们有眼无珠,顽固透顶。洪仁愀鄣淖时局饕逯贫群颓�
代的封建制度作比较,写出了《资政新篇》,使他的思想远胜其他太平天国
领袖一筹。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时的改革家们,将日本当时的情况和中
国的隋唐及欧美文化作比较,决定效法先进,实行改革,并获得成功。中国
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思想流派作比较,得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
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论,并以此为指针,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
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比较的目的不是着眼于过去的辉煌或暗淡,而是
为了鉴别,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要在历史教学中较好地运用比较法,就必须掌握其基本特点。历史比较
法的第一个特点是可比性。即相对比事物间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质。拿猿同
人相比,得出人猿同祖,以及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的正确
结论。拿猿和树木相比,只能得出猿是动物,树木是植物这样毫无意义的结
论。

历史教材很多地方运用了可比性原则。如写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
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 多年。祖冲
之精确推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3。1415927 之间。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
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这比欧洲要早1100 多年。北宋毕
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开辟了印刷史上的新纪元,欧洲到15 世纪中叶才有活字
版,比毕升的发明晚了400 多年等等。两相对比,说明我国在15 世纪以前,
科技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说明中华民族不但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而且是个聪明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这样的比较,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增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较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全面性。只有将对比两方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
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前夕,国民党将其兵力、装
备和人民解放军的兵力、装备进行对比,得出只要3 个月到6 个月就可以打
败人民解放军的结论。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敌我双
方的经济、政治、军事、战争性质、人心向背等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得
出“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的一天起,我们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
而且能够打败他”①的结论。上述两种比较法正确与否,历史已作出了判断。
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所谓全面性也是相对的。

历史比较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刻性。深刻性就是要在对比中,找出双方
产生异同的原因。如前所述,15 世纪前,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隐在这一


现象深处的原因很多。就教材所述,可归纳成下面几点:①在世界范围内,封
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我国一直走在各国前列。②15 世纪前,我国封建
社会的大多数时期,国家高度统一,经济发展,科技相应发展。③西欧进入
封建社会后,由于长期封建割据,致使生产发展缓慢,加以天主教神学统治,
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指明上述三点,比单纯知
道15 世纪前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这一结论要深刻得多。

深刻性是要努力去发掘的。我在讲明末农民战争时,让学生将它和秦未

农民战争相比较,经过师生的共同发掘,得出如下一些异同点:①两次农民

战争的起因都是封建的压迫和剥削,结果都推翻了旧王朝。②秦末农民战争

主要原因在于反暴政。明末农民战争主要原因在于反土地兼并。③秦末农民

战争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眉激化的表现。明末农民战争,除此点以外,

还掺杂着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④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有首创精神。

明末农民战争的水平高于我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⑤秦末农民战争领导者刘

邦知人善任,吸收高层次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