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纪事+番外 作者:照烧茄子(起点vip2012.7.28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皇纪事+番外 作者:照烧茄子(起点vip2012.7.28完结)-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密报送递圣彼得堡的时候,女皇陛下阅毕惊为“天人”,杜尔阁莫不是也是穿越来的吧?一定是个愤青吧?竟然会如此的疯狂和急于求成?

    事实证明病入膏肓的法兰西根本无法对症下药,杜尔阁的计划由于受到各个特权阶级的反对而无从推行,在贵族们的威逼下,路易十六不得不令杜疯子同学下了课。

    第三位被启用的杰出人物是马尔泽布尔,与杜疯子一样,马同学的本质也是主张赋予公民以权力的,因此他的政治主张依旧无法实施。

    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阁大臣走马观灯,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无人能拿出显示的解决方式。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君主本人过于天真,而关于享受的特权阶级力量太过强大。

    路易十六希望他的贵族们能与国家一道共度难关,主动放弃一部分权力以换取人民的宽恕和矛盾的缓和,但对此特权阶级不屑一顾,甚至坚决反对。没能有效的改善国内局势,对此第三等级的平民资本家们对国王开始失望;而另一面路易十六又得罪了贵族阶层,弄得里外不是人。

    风雨飘摇中的法兰西还在苟延残喘着,海岸那头的大英帝国却闹了个天翻地覆。

    大英帝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议会联名递交申请,要求英国议会取消阿巴拉契亚山脉封锁令。

    在联名书中,北美议会详细出具了十三个殖民地的人口增长速度报告,报告显示从最初不到一百万的殖民地人口到目前接近四百万的人口总数,十三个沿海殖民地的现有面积已经不够了,他们需要更多的土地。

    “我认为北美议会的要求是合理的。”辉格党下议院议员哈罗德*菲比站在自己的席位上款款而谈,“对于北美,我们的初衷就是为帝国拓展更为广阔的土地,一百年前我们谨守于阿巴拉契山脉以东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跨越山脉的需求,而此时我们有需求了,就应该勇于卖出那一步”

    他的发言得到了辉格党席上的诸多掌声,小威廉皮特站在他的身边满脸兴奋的凝望着自己心目中的挚友兼偶像,激动的手都拍红了。

    一年前,作为辉格党年轻文书,小王子菲比在大选中买到了下议院萨克斯郡的选区议席,成为了议会中年龄最小的议员。在短短的一年中,他踊跃发言五十余次,使得他已经成为了议会中一位杰出的演讲者,一位备受瞩目的新星。

    他以反对摄政王组建的诺斯勋爵内阁为主要目的,成为在野党辉格党派中的激进分子。此时议会针对北美的撤除阿巴拉契山脉禁令申请在进行讨论,执政党托利党明显是倾向于坚持这项禁令的。

    果然,他对面的托利党席立刻有人跳出来发言:“与本土印第安人的冲突已经令我们不得不派驻两万的兵力在北美殖民地,难道我们还需要为北美那些爱折腾的流民支付更多的军费支出吗?”

    “哦我们的托利党竟然害怕北美的印第安土著”菲比跳起身来喊道。

    辉格党席立刻响应的发出一系列的嘘声。

    托利党席又有一人站起身辩论道:“并非害怕,只是无此必要。北美已经逐渐有不受控制的迹象,我们应该做的是更好的控制它而不是纵容,我们没有必要让它过于强大,一个强大的北美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更不符合我们在座诸位的共同利益”

    听到这话,托利党人纷纷站起身声援,甚至部分辉格党人也暗自点头。他们大多是有钱的资本家或者工业贵族,相对贫穷落后的北美是极好的原料开采地和产品倾销地,一个强势的北美是他们都不愿看到的。

    “肃静肃静”首相诺斯勋爵敲响了宪法,“接下来我们开始表决。”

    喧闹的议会大厅,三百多名议员交头接耳的讨论着,他们有的人当庭就走到投票箱前投出了自己的表决票,还有人仍旧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犹豫不决。

    小皮特凑近菲比的耳边,低声说道:“看来此次托利党要赢,大家都不希望北美过于强盛,真的要让他们跨过阿巴拉契山脉等于是我们白白浪费兵力为他们去与印第安人夺取土地呢。”

    菲比笑了笑回答:“这么说你也不赞同我的观点?”

    小皮特脸色微红,急着辩解道:“不是不赞同,我只是在阐述多数人的想法,你知道的,无论如何我都是站在你这边的。我们又没有工厂要拓展销路,北美的利益与我们无关。”

    菲比拍拍他的肩膀,表示自己明白他的心意。事实上他的此次发言是赞同还是反对取消禁令都是无所谓的,他只是为了自己后续的铺垫想方设法的多发言。在三百人的议员中,能被人逐渐记住的,能不断扩大影响力的唯有激进的言论和不间断的演说而已。

    最终,表决的结果出来了,一百六十四票对一百二十票,大英帝国的议会驳回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议会要求废除阿巴拉契山脉禁令的申请。

    议会结束之后,菲比很快的与《泰晤士》报的副主编朱利安*贝尔见了面,将此次议会的过程和结论透露给他。往昔的剑桥三人组在伦敦的上流社会相互为阵,布伦特负责宫廷内部事务的打探、菲比在议会内踊跃进取,而贝尔则是以舆论倒向声援菲比。

    第二天《泰晤士》报就刊登了北美的申请事项及议会过程,在其中报刊将菲比描述成了一位同情北美的自由战士。消息通过报纸很快就传递到了大洋彼岸,引起了十三个殖民地议会政府的强烈不满,北美各殖民地都有人集会游行抗议,甚至还爆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殖民地驱逐印第安人运动。不少来殖民地交易的易洛魁族和克里克族印第安人都被袭击。

    北美与大英帝国的矛盾越发激烈起来,然而此时还未真正敢于对抗英国政府,只能将邪火撒在倒霉的北美印第安人身上。

    女皇十一年欧洲、美洲纷争不断,而安静的圣彼得堡则不断的往各地发出秘密函件,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平静的表面下波涛暗涌。

如履薄冰 第三十八章 征税闹出的纠纷

    收费章节(16点)

    第三十八章 征税闹出的纠纷

    虽然在对清帝国的战争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但是区区几百两银子对于财政负担日益严重的大英帝国而言还是不够的。

    女皇十一年四月,辉格党人杰出演讲者哈罗德*菲比议员站在议会席位上,大肆谈论国民与国民义务,提出帝国为海外殖民地的民众安全和社会稳定付出了更多的远程军事费用和高成本的海外驻军,理应向他们收取高于本土国民的税金。

    他的演说赢得了议会内部大多数人的赞同,最终在下议会诸多年轻的激进分子的提议下,英国议会通过了《印花税法案》。该法案经由议会投票批准,要求大英帝国辖内的殖民地的报纸、年历、小册子、证书、商业单据、债券、广告甚至包括法律文件和结婚证书都必须贴上价值半个银币的印花税票,否则发行人将被不设陪审团的海事法庭审判。

    这一法令普一公布就引起了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哗然,目前北美的报刊价格不过是一个银币,如今若是加上印花税则报纸的价格就等于要上涨百分之五十。年历小册子还好,商业单据和债券广告那可是愁死人了,这等于是在每一项交易中额外增加了半个银币的税费。法律文件和结婚证书则是将这项税法推进了千家万户,据圣彼得堡最先进的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若是税法得以施行,大英帝国每年预计可以获得新税款起码五百万金币。

    北美的民众对于《印花税法案》自然是怨声载道的,他们提出大英帝国的上下议院中没有一个殖民地的议员代表,因此他们不具备通过对殖民地加税法案的权利。

    “无代表不纳税”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口号,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等地的商人们组建联盟,拒绝销售英国的货物,以抵制《印花税法案》,一些激进分子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他们公然捣毁了大英帝国特派的税务局,放火焚烧成堆的税票,并逼迫税务官辞职。

    不少在税务局工作的税官们由于害怕报复甚至是凶杀都辞职了事,一时间北美的征税系统都几乎瘫痪了。

    五月一日,原本是《印花税法案》生效日,可当这天到来时,殖民地压根找不出一张价值半个银币的印花税票,《印花税法案》在人们的强烈反对下彻底流产,报纸照样光秃秃的发行,商人的交易也没有额外增加那半个银币。

    五月十日,十三个殖民地地方议会派出了三十名议员集会纽约,第一次联合召开议会讨论征税法案,最终大会通过了《权利和公平宣言》表示北美的居民理当与英国本土国民享受同样的权利和自由,未经殖民地议会通过的法案均属无效。

    北美民众以强烈手段和抵制英国贸易的方式令《印花税法案》失了效,很快英国议会宣布废除《印花税法案》,问询的北美欣喜若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露天烧烤畅饮以示庆祝,这是北美首次反对母国的政策获得成功,他们突然发现大洋彼岸的母国实际上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无法动摇的。

    然而想收钱的政府永远是不缺借口的,很快大英帝国的议会又拿出了另一套方案:《唐森德税法》。该税法是由财政大臣查尔斯*唐森德建议的,也不知道这位仁兄是脑袋缺了根弦还是急于扬名立万,竟然将自己的姓氏和征税法案组合在了一起,也不怪后续遭人谩骂。

    《唐森德法案》规定:英国的土地税由20下降到15,而为此殖民地必须填补其产生的税金空缺。法案具体主张是对从英国输入北美的颜料、铅、玻璃、茶叶、纸张等征进口税。

    事实上从这点可以看出唐同学是一点税法知识都没有的,什么叫进口税?进口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输出时征收的税金,此时的北美还没起名字叫美国呢,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又何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