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这事是士吾一手办的,众人商议后,便让士吾将她接回府里,交给了庆雪。
从此李娘子便在士吾府中住了下来。
这李娘子以孤女之身能长期住在姑丈家里,那为人处事、眼力见、女工都是历练过的,做事极有分寸,也看得上眼色去。
庆雪初时对她也只是出于怜悯,到了后来竟也生出几丝服气。
后来待到孟老夫人回到越州,便不免在她面前说上李娘子的几句好话。
文诚因着我的缘故,二十几岁还未娶亲,众人知他心结,也不敢强迫。这李娘子因平生生出这样一段事非来,只与外人道从此一心向道,再不提婚嫁之事。
直到三年前,孟老夫人病重了一回,临危之时只道没能看见二子成婚,不能闭眼。
士吾便旧事重提。
文诚眼见得老母临终之际不能闭眼,心中大恸。又敬李娘子能救我与危难之中,是个有胆色的。几年间从众人的只言片语中也大致知道李娘子的为人、性情,便也点了头。
于是,李娘子便以士吾义女之名嫁入孟府,成了孟文诚的夫人。
自李娘子进府后,孟老夫人的病竟一日强过一日,不过两月,倒是大好了。
孟老夫人年纪大了,孟府上下又渐有从前的红火之势,人情上的应酬来往,便有诸多力不从心。李娘子本就是个能干的,在皇叔府上住了几年,眼界、手段自然更是了得。
从前那些与孟氏的患难之交,她应酬得亲近又热情,对那些曾落井下石的,也是让人挑不出错来。分寸拿捏得极好,堪称当家主母。
不只如此,过门不到一年,便又有了孕。
有了这几桩事,孟老夫人对李娘子便更满意了。
百五九章 今生渡
更新时间2014…1…1 10:08:44 字数:3321
百五九章今生渡
我听得庆雪的话,心里倒是十分庆幸,当年之事,虽不是有意为之,可也确是我对不住她,事后又将人家忘了。如今知道李娘子过得很好,我也心安。
宴饮到一半,便听皇后对我道:“皇妹一别六载,皇室之中又添了新丁,你却是从未见过。如今你来了,到要让他们认认姑母。”
我点头,知道,今晚的重头戏要开唱了。
端王的五个孩子,除了五郎太小没了上殿,其余几个都直直地立在阶下与我见礼。
我笑着亲手将他们搀了,挨个打量。
毕竟是梁家的血脉,与我身上有着许多关联。有的虽是头一回见,可也觉得十分亲近。
我对端王妃道:“王妃好福气,生得侄儿们个个相貌堂堂仪表不俗。”
端王妃听得这话,面上却并不露得意,只是笑道:“个个都是顽劣的,不当长公主夸赞。”
因为事先心里有底,我便将二郎、三郎、四郎仔细看了。
这三个孩子岁数差得不多,气质、相貌也都好。只是四郎似胖些,肉墩墩的,长大了若做个闲散的王爷倒是有余,若是做一国之主,这身躯也太庞大了些。
我又看二郎、三郎。
二郎与三郎一个长得肖端王,一个肖王妃。端王性子急些,有时往往沉不住气。王妃倒是个稳重能容事的。
我正笑盈盈地立在他们两个跟前问话,不知从哪跑来一只猫,在三郎脚下徘徊。
三郎看了看,并不以为意。这猫见三郎不睬,便又蹭到二郎脚下。
此时二郎正与我说他的功课,觉脚下有异,看是一只猫在那里蹭它,心中不乐,抬起一脚便将那猫踢飞了。
我见二郎如此,脸上并不如何,只是待到回到皇上寝殿将这事一五一十对他说了。
皇上问我的意思,我沉吟了片刻才道:“四郎体胖,二郎凶狠,倒是三郎长得像端王妃,看着像是个能沉得住气的。妹子想,皇上还是再着人细细查看才好。”
皇上叹了一声:“倒是想细细查看,可怕的是时日无多。就是他吧。”
于是,我回到临安的第十日,皇上下诏,将端王第三子梁泽过继到自己名下,封为太子。
太子加封一月之后,仁皇帝于夜半崩了。
消息传开,举国一片哀悼之声。
新帝登基、先帝发丧,自然又是一阵的忙乱。
待得这些事情忙完了,已是第二年的二月。
春花烂漫,草长莺飞,又是一个春天。
新帝年幼,士吾、杏林、孟太师、佩芳等人自然成了辅国的大臣。
此时便有人提议,长公主该当监国一职。
监国与我,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再者我这六年过得舒服又惬意,谁还耐烦去做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见我不肯,但又有人道镇国大将军李谦父该担起辅国一职。
我自己将此事看得倒淡些,觉得没有必要。只是想着男人与女人或是不同,谦父受朝廷猜忌多年,如今端王的儿子成了皇上,与他而言正是个好机会,便写了信给他,让他有个准备。
谁知信还未送到,他竟领着人到了。
我原以为这一回他表弟的儿子当了皇上,再无人敢对他如何了,他是来炫耀的,谁知他却对我道:“想将兵权交给朝廷。”
我问他原故。
他便道:“仁帝在位时,时时想将我置于死地,我手中若无兵权,那便如砧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不得矣才想了那个屯田的法子。
这几年,咱们过得虽舒服,可朝廷上下对咱们却视如眼中之钉,只不过无可奈何罢。
如今泽儿承了大统,我与他没有仇怨,他势必不会害我。如今国家已无战事,我再握着这兵权已是无用。
再者,皇上今年八岁,已有慧名。有几位大臣保着,等过个几年,也能亲政了。
若等他亲政之时,再由他将兵权收回去,还是被动,不如在他登基初始,地位还未稳,将这份大礼送他。一是表明咱们的心意,二是个雪中送炭的意思。
将来皇上大了,也会感受咱们的心意,到时候,对咱们的孩子也有好处。”
我听他说得有理,亦是点头,只是心中到底不甘,便问他:“经营了这许多年,你就舍得?”
谦父笑道:“经营了许多年不假,可你需知,这兵是楚国的兵,这权也是楚国给我的权,咱们长年住在恩州,确是自在逍遥。可毕竟是仁帝害我在先,多少还有些说辞。
如今天下已然太平了,皇上又换了人,若咱们再抓在手中不放,那别说是旁人,怕是端王,怕是皇上也要多想了。”
我见他说得郑重,也不再多说,陪着他一路进宫面圣。
当今皇上梁泽,年方八岁,却是个沉得住气有主意的孩子。
自被封为太子后,日日在仁帝寝殿中侍疾,一片孝心堪称表率。
待得登基后,更是处处尊重仁帝在位时的习惯与政令,小小年纪,表现十分不俗。
谦父以病痛为由,说已不谊再带兵,只愿从此居个闲职,好好养养伤。
皇上听后对谦父的请求并未表现出特别的高兴与意外,只是道要与众臣商议。随后便十分肯切地询问了谦父的伤病情况,又赐御医与谦父诊治。
又对谦父道:“姑丈与端王的患难情义朕是从小就听说过无数回的,今日姑丈远道而来,朕心甚慰。”
谦父回到府中,于无人处对我道:“他这个年纪竟能喜怒不形于色,又能把话说得那样全面,真是不得了。”
我笑道:“倒是稳重极了,比咱们这两个楞小子要强。”
谦父笑道:“我看咱们这两个倒不错,心热又直爽,又不是做皇帝,要那么稳重做什么?倒是你十二哥,一口气生了五个,这份福气倒是让人羡慕,等咱们闲了,也生他十个八个的,围成一桌,可多热闹……”
三天后,皇上答应了谦父辞去辖河北东西两路指挥使的奏请,改封谦父为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
谦父原本的镇国大将军一职本是从二品,这骠骑大将军比那镇国大将军还高了一个阶。只是我们心里清楚,不论是镇国也好,骠骑也罢,都是武散官,若没有那个辖河北东西两路指挥使,也只是个有名无权。
可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从此韬光养晦安稳度日。
在临安又住了月余,我与谦父又回了恩州。
皇上与端王曾苦劝过,要我们留在临安。
可我们已习惯了恩州的广阔田地与四季分明,临安虽好,可山水之间却只是方寸之地,又无冬无秋的,人待得久了到底不畅快。
我与谦父,我们心里还是更向往辽阔宽广的地方。
临行之时,杏林拿了一部《忠义录》送我。对我道:“长主公多年心血,先帝不忍心荒废,命老臣继之,虽是狗尾续貂,可好歹也算成了。”
坐在回家的马车上,我翻开了《忠义录》,历朝的忠义之士自不必说,本朝的也在其内,孟太师、孟文博更是榜上有名。
毫不意外,我在《忠义录》中并未找到李益的名字,看来九哥到底心中怨恨,竟因此将李老将军此前的功劳与威名都抹杀了。
想到此,我看了看正歪在我身边的谦父,怕他看见心里不自在,就要将这书藏起来。
谦父见我如此,便道:“我早就看过了,仁帝恨我李氏入骨,不杀我李氏已是大幸,难不成还要为我们立传?别说是他,我若为他,也断不会如此的。”
我点点头,轻声道:“还是你胸襟广阔。我总以为人生在世,若博得青史留名,也是件幸事。”
谦父笑了笑,对我道:“自古传记不过是成者的一面之辞。与仁帝而言,孟太师撞柱而亡是忠义,孟文博跳楼而伤是忠义。可若让别人从他嘴中说出我的忠义来,却不容易。
除非开封陷城之时我不救端王却救他母亲,除非争谪之时我不助端王却助他。”
说到此,谦父哼了一声:“从金国迎哲宗回来时,若我真的就稀里糊涂的死了,说不定也能混个上这书里。
可我没有,我不但没如他的愿从此死了,还联合众人迫他退了位,不只迫他退了位,还拐走了他的亲妹子,还把着重兵与他阳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