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王朝-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地有正气!”张居正激动地接言了,“王妃的正论让臣等惭愧。浙江的大局虽然已经无法挽回,但对那些受灾百姓,臣等确实应该争一分是一分。民心不可失!”

  裕王这时把世子递给李妃,深望了她一眼,接着转问谭纶:“子理,你在浙江有些日子了,你想想,怎么样才能帮着胡宗宪,让那些受灾的百姓少点苦难?”

  谭纶想了想:“我能帮的也就一条,尽力让官府和那些丝绸大户不要借着灾情把百姓们的土地都贱买了去,但这就必须要有粮食让他们度过灾年。臣在来京的时候曾和胡宗宪商议过,万一朝廷调不出粮食,臣就陪他到江苏找赵贞吉借粮。”

  “这个法子可行。”裕王立刻肯定,“赵贞吉是江苏巡抚,跟胡宗宪有深交,找他借些粮应该能借到。”

  谭纶:“可就算能借些粮也不一定能阻止那些人兼并土地。现在胡宗宪不再兼任浙江巡抚了,民事归郑泌昌管,要是新任的杭州知府和淳安建德的知县仍是他们的人,有粮也到不了百姓的手里。”

  裕王立刻转问张居正:“新任杭州知府是谁,定了没有?”

  张居正:“他们早定了,是严世蕃的门生,翰林院的编修高翰文。”

  裕王:“是不是上一科的探花,那个以理学后进自居的高翰文?”

  张居正:“是这个人。用他,也可见严党那些人费了心思。这个人写了几篇理学的文章,在朝野有些影响,也没有什么钻营的劣迹。这一次‘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口号就是他提出来的。内阁议事的时候,严世蕃和他的那些同党把这个人都捧上了天。”

  裕王又怔住了:“郑泌昌的巡抚,这个人的杭州知府,浙江这一回不乱也得乱了……”

  “淳安和建德知县呢?”李妃抱着孩子又插言了。

  张居正:“这两个缺倒是没议。他们的意思还不是让郑泌昌和高翰文去挑人就是。”

  李妃:“这两个县可不可以派两个好官去?”

  裕王:“巡抚和管淳安建德的知府都是他们的人,争两个知县有用吗?”

  “有用。”谭纶接道,“王爷,王妃的话有道理。怎么说,直接管百姓的还是知县。关口是这两个人只是好官恐怕还不够。淳安全县被淹,建德半县被淹,从上到下,那么多双眼睛全盯着贱买这些被淹的田。要救百姓,就要抗上!尤其是淳安这个知县,这个时候去,就得有一条准备,把命舍在那里!”

  张居正:“当今之世,这样的人难找啊……”

  大家又都沉默了。

  “人选我这里倒有一个……”谭纶过了好久才又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在哪里?现在把他叫来。”裕王急问。

  谭纶:“哪儿有这么现成的人就能叫来。”

  裕王:“那你又说?”

  谭纶:“人虽见不着,我这里倒有他的一篇论抑制豪强反对兼并的文章。王爷,王妃,还有张大人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怎么说?”

  张居正:“在哪里?”

  谭纶:“谁带着文章到处走?因为写得好,我通篇都记下了。想听,我现在就背给你们听。”

  10北京严府严世蕃书房

  严世蕃这时显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满意的杭州知府而高兴,因高兴而生喜爱,竟然露出了那种求才若渴礼贤下士的模样来,亲手从一个红木大橱里捧出一个盒子,走到那个不到三十岁的儒生面前。

  那儒生站了起来。

  字幕: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

  “坐,坐。”严世蕃一边亲热地叫高翰文坐下,一边便去开那盒子。

  罗龙文和鄢懋卿会意地对望了一眼。

  盒子打开了,盒子里还套着四个小盒子。严世蕃先掏出了那个长条形的盒子,轻轻揭开,从里面拈出了一支毛笔。

  那毛笔一看便感觉非凡:笔杆和普通毛笔一般粗细,却是黝黑里隐隐透出光来;沿着笔杆看下来,那笔套却是晶莹的和阗玉镂空磨尖做成的。

  严世蕃先将笔杆、笔套示给高翰文看:“这笔杆是成祖爷派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犀角做的,之后再没有这么大的犀角了。”说着又拔起了笔套,露出了红里透亮的笔毫:“最难得是这笔上的毫!是嘉靖三十年云南的土司套了一条通体红毛的黄鼠狼的尾毫做的。给很多人看了,都说一千年只怕也只有这一只。这支笔不是送给你写字的,世第书香人家,传个代吧。”

  高翰文已经看得眼睛发亮。

  示完,严世蕃又将笔套上,放回长条盒中:“这一盒共四支,全是一样的。你拿着。”说着将盒子递给高翰文。高翰文木木地接过盒子。

  严世蕃又一把捧起那个大盒:“还有三样,墨是宋朝的,有米南宫的款;砚也是宋朝的,有黄庭坚的款;这叠纸,是李清照的燕子笺。都给你,拿回去自己慢慢看吧。”说着,双手捧过去,见高翰文手里还拿着那个长条盒在发愣,便又说道:“搁进来,搁进来。”

  高翰文这才将手里的长条盒放进大盒,却不敢接那大盒:“恩师,这么贵重的东西学生不敢受。”

  严世蕃:“我给你的,你就收下。”

  高翰文还在犹豫。

  鄢懋卿说话了:“宝剑赠壮士!在我大明朝后进的翰林里,能受用这套文房四宝的人可不多。这是小阁老对你的赏识,还不收下?”

  高翰文只得双手接过了那个盒子。

  罗龙文这时做戏般叹了一声:“罢了,罢了,我们这些人也都该归隐山林了。这几样东西我向小阁老讨了多少回他不给,现在美人一去再无芳草了。”

  高翰文连忙双手将盒子捧向罗龙文:“那罗大人现在拿去。”

  罗龙文:“可别,浙江改稻为桑的大事我可干不了。一年之期大功告成,我们还等着你用这四宝写捷奏呢。”

  高翰文双手捧着盒子举过头顶:“恩师放心,二位大人放心,学生此去,一年之内倘若不能为朝廷完成改稻为桑的国策,就用这盒子里的笔墨纸写下自己的祭文!”说着跪了下去。

  严世蕃双手把他搀起:“好好去,干好了好好回,朝里还有重任等你。”

  高翰文满脸凝重,双目闪光地站了起来。

  11北京裕王府寝宫

  这里也有一双闪光的眼,是张居正在凝神兴奋地听着谭纶背诵。

  裕王还有李妃也在认真地听着谭纶背诵。

  谭纶:“……‘夫母诞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给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岂有以一二人夺百人千人万人之田地使之饥寒而天道不沦人道不丧者!天道沦,人道丧,则大乱之源起。民失其田,国必失其民,国失其民则未见有不大乱而尚能存者!’”

  “慢!”张居正止住了谭纶,“这几句话的意思好像在哪儿见过?”

  谭纶:“正是。胡宗宪在上一道奏疏里就引用过,只改了一个字。最后两句就是。”说着,他又接着大声背诵起来:“‘是以失田则无民,无民则亡国’!”

  “好!”张居正在腿上猛拍了一掌,站了起来,紧望着谭纶,“写这篇文章的人叫什么,现在哪里?”

  裕王和李妃也定定地望着谭纶。

  谭纶:“此人姓海名瑞,字汝贤,号刚峰,在福建南平县任教谕。”

  “这就好办!”张居正抑制不住兴奋,“教谕转调知县是顺理成章的事。王爷,此人是把宝剑,有他去淳安,不说救斯民于水火,至少可以和严党那些人拼杀一阵!王爷,跟吏部说一声,立刻调这个海瑞去淳安。”

  裕王也重重地点着头:“此人是难得的人选,我可以跟吏部去说。”

  “事情恐怕没有这么容易。”谭纶却轻轻地泼来一瓢冷水。

  裕王和张居正都是一怔,连此时静静地坐在那里的李妃都望向了谭纶。

  张居正:“有什么难处?教谕转知县是升职,莫非他还不愿来?”

  谭纶:“张大人这话在官场说得通,可在海瑞那里未必说得通。这个人我知道,自己愿做的事谁也挡不住。自己不愿做的事升官可引诱不了他。现在这个情形,以他的志向,叫他去淳安他应该会慷慨赴之。但有一个字,他越不过去。”

  张居正:“哪个字?”

  谭纶:“孝!”

  这个字确实有分量。裕王、张居正和李妃又怔在那里。

  李妃望着谭纶:“可不可以说仔细些?”

  谭纶:“这个海瑞是海南琼州人,四岁便没了父亲,家贫,全靠母亲纺织佣工把他带大。中秀才、中举人,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就是科场不顺,中不了进士,那份志气也便慢慢淡了。现在把那颗心都用在孝养母亲上。说来你们不信,都四十出头的人了,他一个月倒有二十几个夜间是伺候着老母睡在一室。”

  “他没有娶妻吗?”李妃有些好奇,问道。

  谭纶:“王妃问的正是要紧的地方了。他海门三代单传,怎能不娶妻?可到现在还只生了一个女儿。因此,要是叫他此时任淳安知县,很有可能便是壮士一去,风萧水寒!无论是奉养老母,还是为海门添嗣续后,‘孝’之一道,他便都尽不了了。”

  李妃、裕王和张居正都沉默了。

  “写封信,连同吏部的调令一起送去,叫他移孝作忠!”张居正铿锵地说道。

  裕王和李妃又都深深地望着谭纶。

  谭纶出神地想了少顷:“信可以写,能不能说动他,我可没底……”

  张居正:“一起写,我来给你磨墨!”说着,就向西墙边的书案走去。

  12北京户部

  “我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高拱将一纸文书递给胡宗宪,“你拿着这个到江苏,能借多少粮就借多少粮吧。”

  胡宗宪慢慢接过那纸文书,折成两折放到怀中:“明天我就回浙江了。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做的我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