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风凋碧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西风凋碧树-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惟一使人感到安慰的是,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为不在东京而免遭虎口。五月,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康王在离东京不远的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后来的“高宗”。尽管时势仍极度艰难,但不管怎么说,大宋国祚总算是赖以保存了,这是不幸中之万幸。    
          
      徽、钦二帝最后被迁移到金国腹地的一个偏僻小镇五国城,在夷狄的牢窗下度过了屈辱的余生。    
      同时被掳的皇子皇孙、王公贵戚和后宫妃嫔都随之而沦为亡国之奴。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不少人即由于不堪饥寒而抛尸野外,其余幸存者则被迫垦田荒外,种莳自给。等而下之者降为奴隶,执炊牧马,菲衣薄食,不到五年,十不存一。最不幸的是女子,无论是王妃帝姬还是宗室妇女、名门闺秀,或沦为奴婢、或选为女乐,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金人的淫具,被奸淫毙命者亦数不胜数。百姓妇女,大多沦为娼妓,在金人的奴役下强颜欢笑,残喘苟延。    
      生活能够改变一切。我们的徽宗从至高无上的天子一落而至阶下囚,使他从一个异想天开的艺术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九叶鸿基一旦休,猖狂不听直臣谋;甘心万里为降虏,故国悲凉玉殿秋”,痛苦、悔恨、无奈和悲伤的体验也使他的诗词一洗铅华,成为血泪心境的真实写照。公元1135年6月17日,徽宗在尝尽了极度的屈辱和伤痛后,郁郁而终,享年五十四岁。钦宗比他的父亲多活了二十六年,于公元1161年逝于五国城。    
      从被俘之日直到客死异乡,徽宗从未放弃过有朝一日能够回归故乡的幻想,然而,他还是带着极大的遗憾告别了人世。兔走旧窟,狐死首丘,徽宗只有在临终时遗命归葬中国,但他的这个最后愿望也没有被金廷所同意。徽宗去世五年后,宋金休战达成协议,金廷虽然特许高宗生母韦太后归国,可并不放还钦宗。在此后的岁月里,钦宗一直希望他能避免像父亲一样的命运,执著地相信他的弟弟能够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直到最后的事实彻底打破了他的美梦。    
      某一种特别的经历足可以改变人的整个一生。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那两次如履薄冰般的历险,就已经给当时的康王后来的高宗以终生都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在后来三十多年的岁月里,我们的第十位天子始终都无法摆脱这个怵心刿目的梦魇。    
      第一次是这一年的元月金人首次围攻东京,其时情形紧急,虽有李纲统领守军力保城池不失,但敌气太锐,我军未集,固不能不和。然而当金使来到阙下邀亲王宰臣赴军前商议时,天子环顾宰执,竟无有对者。李纲请行,哲宗不许,怕他出言不逊惹怒金人。最后,选派李棁奉使。谈判下来,宋廷同意割地赔款,金人要求以亲王、宰相为质。李纲得知后上廷力争,反对增岁币、割三镇,更不同意亲王出使,但在内外恇惧的大势面前,未能被天子接受。    
      此刻,徽宗诸子中年长者只有肃王赵枢和康王赵构两人在京,蹈险入质,二者必有其一,没有其他选择。康王也许是想透了其中道理,于是私谒皇兄哲宗,毅然请行。在他的慷慨英武面前,李棁十分惭愧,不得已打了个圆场道:    
      “金人不过是担心我朝失信,要亲王送他们过河罢了。”    
      康王正色道:“国家有急,死亦何避!”    
      一时闻者悚然。在那一刻,我们未来的天子似乎确实有着一种为国赴难的冲动。临行前,副使张邦昌自度此去凶多吉少,害怕得涕泗交集,康王犹还责备道:“此大丈夫本分,相公不必如此!”初生牛犊的勇气在于阅历的贫乏,而并非是本性刚强,现实马上就能证明这一切。    
      长于深宫的康王赵构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枪林戟阵,第一次面对贪婪狡狯的夷狄之徒,也真正地体会到了敌人的猖狂气势,他无法不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惧。这种震撼足以摧毁道行匪深者脆弱的防线,凭着年少冲动而意气用事慷慨入质的康王当然未能免俗。当东京守将姚平仲轻率地夜劫金营落败,金人以此呵责恫吓宋廷人质,大有斩之以徇的意思时,康王也显然不能坚持他早先的那种豪迈气概了。不过,与已经是股战而栗、痛哭流涕的张邦昌相比,康王尚还能够自持,没把大宋亲王的颜面尽数丢尽,他倒是有理由为此自豪的。    
      宋廷竟然不顾人质的死活发兵劫营,颇让金人感到意外。宗望由此想到庶出的康王赵构似乎不足为恃,便提出要更换肃王赵枢来营,同时于二月初九放回了康王和张邦昌。我们的康王后来能成为天子并成功地保住了大宋的国祚,或许还是宗望一念之差的结果。倒霉的是肃王,自入为人质后,各地宋兵已渐趋京城,宗望久候西路军不至,眼看三镇也已到手,遂不等宋廷交纳金币数足,引兵北还。肃王也从此一去不回,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殁于五国城。    
      如果说这一次的经历启迪了康王某种想法的话,后来的那次险情则让他感到无比的后怕。靖康元年八月金兵再次南下,起初并不理会宋廷的议和之请,直到攻下真定、中山两府后,在加紧进军的同时,佯示和意,方提出割让黄河以北之地的条件。宗望这时已知道上一次更换人质反而弄巧成拙,因此一开始就准备挟掳康王为质。在这件事中,宋使王云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他听信了宗望的话,派遣从使李裕从真定返回东京传言道:金人已不复求地,但索五辂及上其尊号而已;且须要康王亲自前来,方能达成和好之议。上尊号不过是名义上的顺从,比称臣纳贡要好许多,“五辂”即帝王所乘之车,更乃无足轻重之物,明白人是不难看出金人之心绝非仅此的。但钦宗宁信其真,不信其假,在业已回朝的王云鼓唆下,于十一月诏命康王奉衮冕玉辂,偕中书舍人耿延禧及王云出使河北金营。康王赵构前一次急难赴义的英勇为他自己酿就了恶果,就算他再怎么不情愿,也是在劫难逃。    
      是磁州知府宗泽拯救了康王的性命和大宋国脉。宗泽字汝霖,出身于乡绅之家,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进士及第,此后一直在地方做官,政绩卓著。大约是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的四五月份,以六十八岁的高龄应诏入京。金兵二次入犯,朝廷本拟由宗泽出使,由于他坚决反对盟赂敌国的抗战态度而罢,改命他出知前线重镇河北磁州。其时太原府已失守,出任河北的官员大都托故不行,在帝国存亡之际,宗泽表现出舍身求义的崇高风范,受诏即日便单骑就道,从者只有十余人。宗泽到任后,真定府亦沦陷于敌手,敌酋宗望又派兵进攻磁州,宗泽身先士卒顽强抵御,成功地击溃了来犯之敌,声威震于河朔。    
    


第三部 半壁河山第5节 天意使然

    康王一行人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磁州时,金兵已于七天前渡过黄河。宗泽认为金人绝无议和之意,力劝康王勿行。在他的影响下,磁州民众亦遮道阻谏。康王当然十分犹豫,然君命在身,王云在侧,他也无可奈何。宗泽阻留之意甚坚,最后鼓动愤怒的百姓杀掉了王云,终于使康王北行之事半道而辍。要不是宗泽的坚决,康王必然也像他不幸的父兄一样客死在异国他乡。当十二月初金军长驱直入团团包围住东京后,不仅他本人为此感到万分侥幸,连许多身陷重围的朝官都认为康王能为磁州士民所留,一定是天意使然。    
      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一年的经历给我们的亲王造成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此以后那位慷慨陈词“为宗社大计,岂应辞避”的康王已经不复存在了,后来的赵构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照宗庙次序算来,徽宗诸子中康王排行既末,又是庶出,若不是金人南下掳走二帝,永远也轮不到他入继大宝。也许这两次吉星高照的意义就在于不仅仅使他能够领受到百年难遇的机会,更让他懂得了怎样百般珍惜这个上天所赐的礼物。    
          
      康王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二月一日受钦宗密传蜡诏开府于相州,出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的。当时麾下的兵力约有五万,将领有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人,分作五路次第进发。半道上宗泽和信德知府梁扬祖率兵来会,兵势更振。但当东京议和的消息传来,特别是钦宗生怕勤王军来引火烧身,又传密诏诫勿轻动时,康王立即就倒向了元帅府中主和派汪伯彦、耿南仲的一方,转趋东平府。只命宗泽一军取道大名、开德进逼东京。为已成危卵的东京着想,康王投鼠忌器,此际停兵不进也不能算错,但当事态渐趋明朗,和议将成镜花水月的时候,再对金人抱有幻想,那就不仅是十足的胆怯,多少还有点别有用心了。当二帝终于被掳后,河北元帅府也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只有宗泽提军追击,欲从大名府渡河据敌退路邀还二帝,然而势单力薄,未能得志。    
      二帝被囚,东京的帝国政府随之土崩瓦解,康王在痛哭流涕中登上了天子的宝座,这是靖康二年——新帝即位后将这年改元为“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的事。第一件反映出新一代天子某种心态的行为是他对傀儡张邦昌的态度。金兵北还后,张邦昌显然是出于无奈才归宝避位的,这与他当时出任“大楚”皇帝的情形如出一辙,都是贪生怕死、毫无原则的表现。但即位后的高宗却不仅对他宽宥有加,犹还命其为太保,封同安郡王。很明显,新帝十分同情张邦昌所谓“为人所胁”的不得已做法,从某种角度说,经历过若干变故的高宗甚至很能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