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整理了一遍。然后,他开始好好地照顾那个孩子……这才叫至交,有朋若此,夫复何求?   
  歪批唐朝诗人(5)   
  ◇刘禹锡——前度刘郎今又来对待倔强的人,贬官怕是当权者最好的办法了。而这招用在刘禹锡身上却不灵。他初次被贬十余年后,回到长安,因不满于当权者便作诗道: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很明显这是讽刺当权者的那些攀附者的。此诗语言犀利,讽刺意味很强,触怒龙颜是必然的……不过还好啊,只是被贬而已。十四年,对于一个被贬的人来说,是个很漫长的时间,而且十四年的时间足以让很多人发生很大的变化。十四年后,刘禹锡被召回长安,此时皇帝都换了好几任了,可刘禹锡的脾气竟一点儿没改,甚至当年之傲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诗为证: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是在宣布:我刘禹锡又回来了!你们怎么办吧?想那“道士”在地下还不气得跳将起来?可想而知,这次又免不了被贬了。播州,那个偏僻而遥远的地方,让刘禹锡带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去这里,真是够惨。很多人都是爱莫能助,幸亏好友柳宗元本着忘我精神提出来调换,也幸亏有宰相裴度的求情,刘禹锡终于不必去那里了,而且,也没有让柳宗元去那里,不然,刘禹锡只怕很愧对柳宗元呢——尽管柳宗元不会怪他。最终,八十多岁的刘禹锡终于“服刑期满”,算是修成正果了,然而,他的傲岸似乎并没被岁月的风霜冻结,他依旧还是那样,只不过,这傲岸中,有着太多的沧桑……如果评选唐朝最倔强的诗人,那么这一称号对刘禹锡来讲真是“非我莫属”。 
  ◇白居易——新乐府与闲适感伤白居易像可以说,我不喜欢白居易。但必须说,我很喜欢《长恨歌》、《琵琶行》、《花非花》这些诗。还有,虽然多年不看“卖炭翁”一眼,一提起时却琅琅上口地从头背到尾……其实想想究竟为什么不喜欢白居易,也没有什么充足理由。也许是因为他的集子太长看起来太枯燥,也许是因为不喜欢他和杜甫一样的风格,也许……总之,不喜欢。但是我依旧时常翻着白居易的诗集,不过不怎么看“新乐府”,连卖炭翁那样出色的也不看,因为看太多了会心痛,就像看杜甫的诗一样,总是很沉重。其实不光我不看,当时白居易诗中流传更广的也不是这些。讽刺的是,这些诗正是白居易在他的主张下呕心沥血写就的,而被排在他的“感伤部”的《长恨歌》、《琵琶行》、《花非花》却百看不厌,尽管已经背得很熟了。和韩愈相反的,白居易总是想方设法修改自己的诗使之能为几乎所有人看懂。刘禹锡也是这样,他甚至不敢用“糕”字,因为六经中没有这个字。白居易的后期,和高岑犯一样的毛病,他到了晚年也是大不如前,就连他的思想都起了很大的变化,他居然也信起佛来,因此我们现在的很多书中就会这样写道:后期思想消极云云。原因就是白居易晚年不像年轻时那样积极了,这个本来很正常的,人老了,年轻时的盛气早已不复存在,何况,白居易可是活到了七十多岁啊——这也算是长寿呢。想让他一直都保持原来那种想法,也真的不切实际,对此又何必苛求呢?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李贺《苏小小墓》诗意图在诗人中他的官品都算是很高的了——如果他的诗品也那么高就好了。元稹走的是白居易的路子,但是和白居易晚年的消极比,元稹更不坚决。而且他好像比白居易还要注重别人是否能看懂。这番心意还是好的,问题是什么都要有个度,一旦过了这个度就反而不好了。元稹也是这样,他的诗就过了易懂的度,因此显得太白话了点。他非常有名的就是《连昌宫词》,但是有《长恨歌》在那里,这首诗虽对元稹本人很重要,但对看诗的人则没有重要到一定要看它的地步。反而是“曾经沦海难为水”这首诗很是脍炙人口。这首诗写得真的很不错,是七绝中难得的一篇佳作。除了诗外,他和白居易的友情也是很为人称道的。高中时还被迫背了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一封信,虽然极不情愿,但是背时却很顺利,一来白居易的文笔的确好,二来真的融进了他的感情,你想不感动都不行。那时才真正地去了解元白二人之间的友谊。在我看来,虽不及刘柳二人,但也数二数三了。 
  ◇李贺——苦吟的诗鬼杜牧像算来是最苦吟的诗人了吧。前面也曾提到贾岛、孟浩然、王维苦吟时的情形,但是都不及李贺的“认真”——这个应该超出认真的范畴了,简直就是不要命。结果年仅二十六岁的李贺就骑鹤西去了,在悲伤的人群中,就有韩愈。韩愈曾为李贺因其父名“缙”而不得考进士而鸣过不平。当然那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是早就预谋好了的。因此韩愈尽管文章写得有理有据,也是白费。李贺当然会因此而郁闷了,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之一。李贺号称“诗鬼”,而且李贺背着口袋还常去坟墓这样的地方,这样一来看到的景色自然不会很喜悦了,其诗中也带有了这种气象。李贺常写这样的诗,说明他心中常常是荒凉,常常是凄清,如此郁闷,日子长了,对身体当然有影响。李贺这么年轻就因病而死,既令人痛心,又在情理之中。 
  ◇杜牧——千古风流觉得杜牧的七绝也是很好的了,像《山行》、《赤壁》、《江南春绝句》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但好像从没有人把他归到七绝大家里去。杜牧也很风流,“赢得青楼薄幸名”。宋代姜夔的《扬州慢》间接地用了很多杜牧的诗句。那首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下半阕,这个只怕更多还得益于杜牧的诗本身的魅力吧。据说杜牧临终前烧掉了很多自己的诗稿,这说明杜牧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他以自己的标准来给自己的诗作了一个审评,只是当局者迷,其中难保没有被冤枉的诗,而被判死刑的诗们终于不为我们所知道,说来也真是有点可惜了。   
  歪批唐朝诗人(6)   
  ◇许浑——许浑千首湿许浑是中晚唐的一位诗人,他和杜牧是好朋友,风格也相近,但没有杜牧的俊逸,却更多闲适之作。还有一点,据说许浑诗中常常用“水”字,即使没有“水”,雨河之类的也是特别地多,因此后人有“许浑千首湿”的说法——当初看到这时笑了半天:看来,许浑可真是位“湿人”啊…… 
  ◇李商隐——伤隐玉溪生“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李商隐非常有名的两首诗,都是七律,写得都很美,开头的第一句话都用的是这种格式,而且,还都叫《无题》。大致翻看一下全唐诗,数李商隐的《无题》是最多的了——即使统计有误差,但也绝对是最多当中的一个。或许他是不喜欢给诗起名字,或许他是有难言之隐,抑或是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很多诗诗意不明,所以连自己都把握不住主题,因此起名也成了难事。这最后一个猜测看起来是最没道理的了,难道自己的诗自己还不知道意思吗?可这有时也难免啊,但很多人相信,在很多时候李商隐是不便把意思写得很明确的。即使是有名字的诗,像《锦瑟》,分明就是取了开头的两个字作为名字,可你要是以为下面全是写这个锦瑟就错了。 
  温庭筠像看过一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说这首诗,很经典,很优美,很动人,很……就是很让人不明白他到底在写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位才女看中的李商隐的诗就是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就因为这个,这句话、这首诗都跟着出了名。可是原作是“枯”而非“残”,这大概是曹雪芹的改动吧,可是一字之差,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无论怎么看,残都比枯要好些。当年李商隐无心之作,想来不会下很大功夫在字词上细细推敲,但一千年后曹雪芹却注意到了这句诗的潜在魅力,改动了一下,就使它增辉了很多。不知为什么,感觉李商隐的名字中带有一种郁气,而他的诗中也是常有郁气。这也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夹在牛李两大党派之间真是不好过,我是宁可相信他是无意阿从哪个党的,毕竟他只是个诗人而已,缺乏政治先见性,他也只不过想生活得好一些罢了,何况他做的也不是很无耻。只是两个党派都无法容忍他时而从牛时而从李的行为,这多少也有点儿自作自受了。一直不得志的李商隐也是只活了四十多岁就死了。对了,他和杜牧是并称小李杜的,他们算是晚唐天空中最后的最灿烂的晚霞,但也如李商隐自己的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之后,再也没有可以和他们比肩的诗人了。 
  ◇温庭筠——晚唐的妩媚本来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温庭筠写的词更有名。他的诗、词风格倒很统一,诗什么样,词就什么样,不像很多人(唐五代及宋初时词没有这么重要,很多人都是拿来作消遣,真正用功的还是诗)诗写得雄壮而词就很妩媚。从他这里,唐诗就开始向靡靡之音靠齐了。如果说唐初总体还无法摆脱南北朝的齐梁诗风的话,那么晚唐竟是有些回归了这种诗风。对温庭筠的评价,持批评看法的居多,无非是因为他把诗写得妖娆了一点。但这也不是罪过啊,即使是齐梁时期的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何必一提起来就仿佛万恶不赦呢。温庭筠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他总是代人去考试,被人称为“温八叉”,自己却总是不第,相信他自己也很郁闷…… 
  唐朝诗人实在很多,我也只能挑一些代表人物说一说,还很不完整,而且一家之言,肯定漏洞百出,我一个小小“蚍蜉”自然不敢去撼这些大树。有道是:唐朝诗人故事多,今天我来说一说。 
  歪批只求君一笑,且莫管它对与错……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