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他说--用历史擦亮思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孟子他说--用历史擦亮思想-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习傩崭咝耍憔驮趺醋觥D阋侨撬遣桓咝肆耍腔够嵯褚郧芭巫拍憷创蜓喙谎巫疟鹑死词帐澳恪
  我们看孟子的思想很有意思,是不是干涉别国内政,他不关心;是不是侵略别人,他也不关心。他的最终意思就是:只要能让老百姓高兴,那就怎么都行;要让他们不高兴了,那就怎么都不行。
  孟子的这种思想别说放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就算放到现代,也够前卫!假如齐燕一事正是现代重大的国际要闻,孟子他老人家在论坛上发帖子议论议论,肯定得被板砖拍死。
  孟子回帖:“别拍砖,我是孟子!”
  跟帖:“靠!又一个马甲!你是孟子,我还是孔老二呢!”
  孟子正要发帖再论,却怎么也发不上了,弟子在旁边告诉他:“老师,您的ID被封了。”
  孟子气得没辙,换地方发新帖。才发完就有了跟帖。这回不错,没板砖。
  跟帖:“沙发。”
  跟帖:“楼上不厚道,抢人沙发。”
  跟帖:“板凳。”
  跟帖:“先做个记号。”
  跟帖:“三分走人。”
  跟帖:“上网轻松点击赚大钱……”
  孟子:“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我还是回我的战国时代吧!”
  孟子的这种观念,已经有点儿现代所谓“人权先于主权”的意思了,在不在理,呵呵,我们不去判断。在《孟子》的后文里还记载过,有人就这事问过孟子,说孟子是不是煽动齐宣王侵略去了,搞得孟子还好一顿辩解。那么,齐宣王到底听没听孟子的意见呢?他到底后来拿燕国怎么办了呢?下一节就讲到了。
  暴君有了核武器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齐宣王伐燕,打破了国际势力的均衡,诸侯们各自担心,于是联合起来,准备对付齐宣王。齐宣王有点儿着慌,问孟子:“他们合起来欺负我,我该怎么办呐?”
  孟子一撇嘴:“这又什么可怕的!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小国都统一了天下,没听说过方圆千里的大国还会怕别人的。”
  齐宣王突然想起了什么,问:“哎,你以前不是说过什么以一敌九一定打不过么?”(注:这是我替齐宣王想起来的。)
  孟子没好气说:“打是打不过,可行仁政就可以仁得过。《尚书》里记载商汤去平天下,往东打,西边的人就埋怨他;往南打,北边的人就埋怨他。大家都说:‘怎么不先来打我呀?’”
  “啊——?!”齐宣王惊呼,“一群变态!”
  孟子把脸一沉,解释说:“这叫‘大旱之望云霓’,大家伙全盼着商汤王去打他们,这种心理大王您能明白吗?”
  齐宣王皱着眉头想了想,终于眼睛一亮:“对呀,我明白了!”
  孟子欣慰地点了点头:“这就好。”
  齐宣王肉麻兮兮地说:“我的爱妃打我的时候就是这样,那小粉拳轻轻一打,哎呀——”
  “我倒——”孟子气结,“不是那么回事!商汤打人家的时候,人家市场上做买卖的还照做不误,田里干农活的也照干不误。商汤这叫吊民伐罪,是让穷苦人民得解放。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商汤就是他们的大救星。所以,当时各地人民都喊着:‘先打我吧!先打我吧!’大王,您现在明白了没有?”
  齐宣王点了点头:“明白倒是明白了,可听着还是觉得有点儿别扭。”
  孟子接着说:“现在燕国政府很乱,对老百姓很不好,您打燕国,燕国人觉得您这是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救出来了,所以就又送吃的又送喝的招待你们。可是,如果您杀他们的亲人,抓他们的壮丁,拆他们的宗庙,抢他们的宝器,这可就不行了!天下人本来就觉得你齐国是个超级大国,现在地盘突然扩张了一倍,还不行仁政,这不等于是暴君拥有了核武器么!您说各国诸侯谁能不怕?所以,他们要动手,这也是势之所至啊!”
  齐宣王捉摸了一下:“嗯,也是这个理。哎,其实我们齐国强大了也不会威胁到世界和平嘛,他们这都是吊死鬼照镜子——自己吓唬自己。”
  孟子白了他一眼:“您就算真这么想,人家也不会信。”
  齐宣王尴尬地一笑:“那你说该怎么办?”
  孟子说:“并不难办。您赶紧下个命令,把战俘都放了,把宝器都还给人家,再跟燕国人商量一下,捧个新国君上台,然后您就撤军。这样也就不会有人来打您了。”
  看来齐宣王打燕国也是雷锋变成刘文采。《孟子》书中讲齐燕之战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在后文里陆续还有提及。那么,这件事后来是怎么发展的呢?
  简单讲,齐宣王没听孟子的话,后来失败了,被赶回去了。佛家讲业力,讲因缘,讲轮回,从这里就看得出来。齐宣王伐燕,种下了仇恨。后来燕国在阵痛之后出了一位强人,这就是历史上响当当的燕昭王。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向国际社会招贤纳士,这既使燕国迅速吸纳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使燕昭王本人成为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君王形象。唐朝陈子昂的那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谁都念得出来,这诗就是他玩到北京,在一处有可能是燕昭王黄金台遗址的地方有感而写的。
  传奇人物乐毅带领燕国军队,和诸侯联军一起攻打齐国,重现当年齐国伐燕的景象,几乎把齐国给灭了。好在齐宣王那时候已经死了,没看到这一幕报应。
  提到历史上这种分毫不爽的报应,还真不少(当然没报应的更多),看起来很有意思,我就顺便多说几句。很多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负人家后周的孤儿寡母。及至宋朝亡国,也是孤儿寡母被人欺负。其实呢,非常巧合,赵匡胤的所作所为既是前因,也是后果,他不是第一个搞“黄袍加身”的。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而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本是后汉的大将(这个后汉是五代的后汉,不是刘秀的后汉),郭威在澶州被“黄袍加身”,带兵杀进后汉的首都开封(就是梁惠王的首都大梁),后汉皇帝逃跑,没跑成,死在乱军之中。郭威没有马上称帝,而是让后汉的李太后临朝,又在后汉皇族中选了个家伙说要让他来当皇帝。虚头八脑一折腾,郭威自己当皇帝了。所以说,郭威做的事,赵匡胤重演一遍,报应在郭威身上,而赵匡胤这个“重演”,也r让自己的后人遭了一样的报应。
  这连续三代王朝的更迭,巧合如此之多,真是让人称奇。
  作为格言的“出尔反尔”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不是齐国的事了,这是孟子在祖国的事。
  孟子的生平事迹,到底先去的哪儿后去的哪儿,这是一本糊涂账,众说纷纭。从《孟子》一书的编排来看,好像不大在意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思想内容来划分的。比如,这部分主要是讲政治哲学的,那部分主要是讲心性观念的,反正不像现代的书搞得这么明确。
  现在这一节的事情,有人就考证说这是孟子作为菜鸟的一段推销往事,也就是说,发生在他去见梁惠王和齐宣王之前。不过,到底时间顺序如何,这种问题照例留给专家,我们只看内容就好了。
  邹国出事了。
  邹国是孟子的祖国,也是个超级小国。
  正如世界上存在着七个超级大国一样,还零星存在着不少超级小国。
  小国到底有多小?
  一个胖子站在当中,就能把东西南北四条国境线全守严实了。
  邹国就是这么个小国。
  这个时候,邹国和旁边的鲁国闹出国际纠纷了,邹国的领导人邹穆公正向孟子发牢骚呢。
  邹国和鲁国闹别扭,孟子站在哪一边,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孟子是邹国人,可他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后来家道衰落,在鲁国不好混了,才到了邹国。所以,无论邹国还是鲁国,都是孟子的父母之邦。
  孟子先表态:“我的国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
  邹穆公一愣:“嗯——?!这话好像是托马斯?潘恩说的吧?”
  孟子脸一红,“嘿嘿”干笑两声。
  其实,我还真觉得潘恩这两句话很适合孟子,他像是一位满怀热忱的世界公民,不懈地流窜于国际社会,推销他行善的仁政思想。
  这时候,邹穆公向他诉苦说:“我们跟鲁国打起来了,我们的官员死了三十三名,可老百姓却没一个为他们的长官去拼死的。这些贱民,真是气死我了!我想杀了他们吧,可邹国就这么点儿人口,杀的时候稍微一不留神就该把人都杀光了,可不杀吧,我又咽不下这口气。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等我死后三十年,秦国和赵国会有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