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 2007年第4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诗刊 2007年第4期-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月18日,在《四川日报》发表《咸菜》(外一首),获首届《四川日报》文学奖。 
  1991年2月,在《星星》发表《时光序列》(组诗4首)。1993年《当代文坛》第1期发表金章的评介文章《时光序列中的白连春》。9月,在《诗刊》发表《城市缝隙里的乡土》(组诗6首),获当年《诗刊》优秀作品奖。其中《莲子》《瓦》《藤》等选入当年几个最佳选本。 
  1992年6月,在《诗歌报月刊》发表《东方土地》(组诗选3)。9月,在《诗刊》发表《对天长啸或者足以温煦一生》(组诗5首)。10月,参加诗刊社第十届青春诗会。12月,在《诗刊》发表《揪心的总是高原》(组诗7首)。12月,在《绿风》第6期发表《大西北:最小的灵魂探测器》(组诗5首,署名向毅祺)。 
  1993年4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到处都是鲜花》(组诗7首)。10月,在《诗刊》发表《揪心的总是高原》(组诗5首)。 
  1994年1月,在《中国诗坛》发表《一年的最后一道闪电》(组诗12首)。3月,在《锋刃》发表《对天长啸》(长诗节选)。8月,在《散文百家》发表散文《大风》。9月,在《诗刊》发表《城市与乡村》(组诗3首)。 
  1995年4月,在《诗刊》发表《听一个农民的谈话》(组诗11首)。7月,在《科学诗刊》发表《中国脚印》(组诗10首)。8月6日,在《四川日报》发表《五十年前的那场战争》(组诗3首),获第三届《四川日报》文学奖。10月,在《星星》发表《诗七首》。11月,在《诗神》发表《黄河》(2首)。12月,在《星星》发表《黄河》(组诗3首),获1995年中国星星诗歌奖优胜创意奖。 
  1996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泥土中的诗》(组诗6首)。2月,在《诗刊》发表《亲亲我的祖国》(组诗9首)。2月,在《星星》发表《水潦的水》(组诗6首)。9月,在《星星》发表《亲亲我的祖国》(组诗4首),获郎酒杯中国新诗大赛二等奖。 
  1997年4月,在《诗刊》发表《祖国》。7月,在《诗刊》发表《我愿我生活的这座城市越来越美》(组诗4首)。11月,在《星星》发表《逆光劳作》(组诗8首),获当年《星星》跨世纪诗歌奖第一名。 
  1998年诗集《逆光劳作》,系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1997—1998年卷,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三届四川省文学奖诗歌类第一名。5月,在《诗刊》(1978—1998优秀作品回顾选展)发表《听一个农民的谈话》(3首)。8月,在《诗刊》发表《苜蓿乳汁》(外一首)。12月,在《青年诗人》发表创作谈《劳动里的劳动》,附诗《插秧女》。 
  1999年4月,在《青年诗人》发表诗人偶谈《苦瓜》。8月,在《散文(海外版)》发表散文《自动燃烧》(四章),其中,《春天下的一场雪》《情侣鸟》选人《十年精短散文100篇》(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身体里的感觉》。 
  2000年5月,在《星星》发表《在北京》(组诗3首)。5月,在《诗刊》发表《白连春的诗》(4首)。7月,在《诗探索》发表诗人谈诗《解决》。9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拯救父亲》。 
  2001年6月,在《当代》发表中篇小说《北京》,《小说精选》转载,配发创作谈。6月,在《小说林》发表短篇小说《铁》。8月,在《十月》发表中篇小说《母亲万岁》,《作品与争鸣》转载,配发两篇评论。9月,在《飞天》发表《在遗骸里诞生》(组诗6首)。10月,在《中国作家》发表中篇小说《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天》,配发封面照片,获《中国作家》当年优秀作品奖,《小说精选》转载。10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我爱北京》。10月,在《青年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火焰》。11月,在《四川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太阳活着》。 
  2002年3月,在《青春阅读》发表中篇小说《雪在烧》。5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天亮出发》。5月,在《草原》发表中篇小说《雪地上的灵魂》,获当年《草原》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选刊》转载,配发创作谈。6月,在《诗刊·上半月刊》发表《白连春诗九首》,配发两篇评介文章,一篇白连春的《诗歌是我蜗牛的家》,一篇谷禾的《自行车上的白连春》,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征文优秀奖。 
  2003年2月,在《诗刊·下半月刊》发表《诗三首》。其中,《母亲》选入《感动中学生的100首诗》和当年最佳诗歌选本。4月,在《当代》发表中篇小说《一幅关于北京的素描》,《小说精选》转载。6月,在《飞天》发表中篇小说《背叛》,从同期开始,至当年第12期,《飞天》在《争鸣与探讨》栏目每期发两篇关于《背叛》的争鸣文章,作者有杨光祖、马步升、路文彬、常金生、高平、杨景、施战军、向小佳等。6月,在《江南》发表中篇小说《有些人是变不成鸟的》。6月,在《当代人》发表短篇小说《玉》。9月,在《春风》发表中篇小说《天堂里的糖果店》。9月,在《草原》发表中篇小说《祖国的心脏》。9月,在《山花》发表中篇小说《水中央》。 
  2004年1月,在《草地》发表中篇小说《生活没有敌人》。2月,在《西湖》发表短篇小说《再坚持一下》。6月,在《江南》发表中篇小说《作为故乡的北京》。8月,在《春风》发表中篇小说《四川姑娘》。8月,在《小说林》发表短篇小说《指南》。9月,在《诗刊·下半月刊》发表《诗十三首》,配发两篇评介文章,一篇白连春的《我姓白菜的白》,一篇老刀的《诗人白连春》。 
  2005年1月,在《诗刊·下半月刊》发表《诗八首》。5月,在《诗刊》“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特刊”发表《妹妹》。6月,在《诗刊·下半月刊》发表《诗八首》,头条。6月,在《文学港》发表中篇小说《一只豹子飞过天空》。9月,在《青年文学》发表短篇小说《眼睛》。10月,在《黄河文学》发表短篇小说《静脉血管》,《小说月报》转载。11月,在《扬子江诗刊》发表《小》(组诗7首)。11月,在《滇池》发表中篇小说《一个只爱自己的人》。12月,在《西湖》发表短篇小说《风》。 
  2006年1月,在《诗刊·上半月刊》发表《黄土在下,苍天在上》(组诗15首),头条,配发两篇评介文章,一篇白连春的《因为诗歌》,一篇邹静之的《开花的石头》。其中,《诗选刊》转载《劳动》《痛》《复活》《铁铺》《收藏》《拥抱》等11首。5月,在《诗刊·下半月刊》“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特刊”发表《家园》。7月,在《诗刊·上半月刊》发表《亲亲我的党和祖国》(组诗4首)。 
  从1991年9月起,至2006年7月止,我,自连春,一个高中没有毕业的地地道道的四川农民,已经在《诗刊》发表诗歌117首,如果加上1998年5月,《诗刊》(1978—1998优秀作品回顾选展)上重复发表的《听一个农民的谈话》(3首),再加上2005年5月和2006年5月《诗刊·下半月刊》第三届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特刊上重复发表的《妹妹》《家园》,那么,我在《诗刊》发表的诗歌共有122首。 
  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 
  吴思敬 
  白连春的农家背景和他对农民的认同感,使他的诗不同于古代士大夫的“悯农”,也不同于现代旅游者的猎奇。正由于他以一颗炽热的心来拥抱农民,拥抱农村,农村中的寻常景色,诸如稻、南瓜、土豆等农作物,诸如松土、抠藕、摘豆角等农活,在他眼里才都充满了诗意。白连春始终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的呼吸与农民相通,农村不断唤起他的创作灵感,乡土是他诗歌的第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充溢着博大的爱,充溢着历史的沧桑,充溢着对当代人生存状况的关切。他实践了自己的艺术主张:用生命写诗。 
   
  白连春这个固执的家伙 
  高 凯 
   
  我见过白连春两次。2005年11月,在武汉一个诗会上我首次见到了这位艺术个性里颇有些血质的诗人。他给我的印象是:土,怪。虽然已是个京城文化人,但他仍然像个乡下的农民。也许都是出自农村的缘故,和他在一起我有一种亲切感,像彼此有什么亲戚关系——是兄弟吧,一对进城的农民兄弟!今年在北京又见到了他。那是一个风特大的晚上,几个文友从一家餐馆小聚后出来,为了免除他风中骑车之苦,也为了他第二天能参加我组织的一个文学会议,我决定公款请他到他单位附近的一个宾馆住一宿。挡住一辆出租车后,我和司机把他的自行车放在后车厢里,但司机害怕自行车磨损他的新车,执意要找一根绳子把自行车固定住。在实在找不到一根绳子的时候,我看见白连春身上破背包的带子,就让司机扯下来,但他拽住不肯,我说明天给他买一个新的,他才不情愿地松开了手。但第二天他如约来开会时,身上仍然掩着那个破烂不堪的背包,只是昨夜被司机扯掉的带子又被他重新系上了。我将一个崭新的背包给了他,他仍舍不得把旧包扔掉,和我们在一起的两天里都把它掩在身上。白连春惜物,更惜自己的身体。当我发现他两天几次都在一颗一颗数着吃一种绿色药粒时,问他怎么了,他说是打虫药,问他肚子有虫吗,他说没有,没有虫怎么吃打虫药,他说医生说了,每一个健康的人身上都有虫子,每年必须吃一两次打虫药排虫才能健康。我信了他的话,一连几天都觉得恐怖,总感到体内有许多活生生的虫子在蠕动。回到兰州,我专门买了一盒打虫药,加大药量吃完,结果连一个虫影子也没有排出来。 
  人固执,诗也固执。但白连春的固执更接近固执一词的本意,“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