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3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6年第03期-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安慰。
qikanu5PKXye9ieCy1kEC
  徐放在受到了胡风的首肯和鼓励之后,他真的就投入了胡风指示出来的那种战斗生活并浸染了那种浓烈的战斗气息,而徐放的生活道路和诗歌道路也自觉地与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的、自由诗的发挥主观战斗精神的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的生活道路和诗歌道路融合了起来,徐放这个阶段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写了许多传诵一时的作品,诸如《在动乱的城记》等。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如果说,在诗歌创作上,我在东北大学度过的,是我一生中‘充满着少年风怀和青春情调的黄金时代’,还带有一定的稚气,那么,到了重庆之后,我在诗歌创作上,则进入了一个比较近于更成熟的时期。胡风先生对我的影响是深重的,特别是关于人与诗,关于第一和第二义诗人的理论。我总记着他‘第一是人生上的战士,其次才是艺术上的诗人’这些话。所以,在重庆这一时期,是我真正直面人生的时期。时间虽然不长,但充满着革命者的气概和英雄般的豪迈之情。而我这一时期的作品,除大部分因躲避敌人的搜查,而投掷在运河之中了,尚能代表我的成果的,应当说是去延安之前写的那首《在动乱的城记》了。这时,淤积在我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怒、仇恨和热爱及追求,都喷发了出来。用鲁煤的评语说,这是我在蒋管区三年中奋勇搏战、历经迫害的感受的总汇和结晶。在这首诗中,我不仅控诉了反动派的血醒镇压,悲悼了各种人士的无辜牺牲,表达了一个革命者誓死不屈的意志;而且应该说,整个调子是向上的、昂扬的。这是一首一个普通革命者的悲歌,也是普通一兵的战歌。值得提到的是:我这一时期的诗作,多与过去呈现着一种不同的风采,那便是:我真正地走向了‘七月派’,一方面在反对着旧的格律束缚,一方面也获得了散文的美。而‘七月派’的风格特点,我理解,主要是他们的诗,都充满着强烈的、巨大的感情的力量,都充满着蓬勃的生机,极富于感染力、鼓动力和说服力。而他们所要求的,也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力量的美。同时,他们对为屈原所奠定的,而又为历代诗人所发扬的那种感时忧国、关心社会和民族存亡的精神,都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也可以说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灵魂和生命。”可惜的是,徐放这一阶段的作品的“大部分因躲避敌人的搜查,而投掷在运河之中了”,不然,我们是可以读到更多的像《在动乱的城记》那样优秀的诗作的。
qikanu5PKXye9ieCy1kEC
  徐放后来到了延安,受到了延安诗派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影响,他的创作有了一些转向,他前期的表达浓郁的个人感情的写法,转变成了对工农兵的群体感情的抒写,写出了像《万廷元说的》这样的较好的作品。五十年代之后徐放即便是在流放小东山之时也写出了一些亲切感人的作品。但徐放的让人欣慰的事是他在七十年代末“归来”之后,又恢复了他的创作活力和生机,同时也恢复了他的对历史的体悟和感应,所以他又写出了不少诸如《游故宫》、《登景山》等这样的既有浓厚情感又有深刻思想的发人深省的杰出作品。徐放仍然是徐放,他的“忧患意识”和历史的“兴亡之感”又复活了。难怪,胡风于1984年5月5日给《徐放诗选》写序时这样写到:“现在,他把他的诗选成了一个总集,要我看一看。我匆匆地读过后,意外地发现他走过的祖国大地有那么广阔;似乎他每走过一个地方,都要凭吊那个地方的历史经历,并赞赏它的现实动态,记录下了他的心声。对古老的故事的心声,对现实的人民奋斗经历的心声,总之是,一个中国大地的儿子的心声。”又说:“徐放是禁不住要对古老的祖国的故事和残迹发生他的感应,通过他的感应来表现作为一个土地的儿子的他内心的悲伤和希望。”“他更禁不住对新生的祖国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发生感动和向往,通过这些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的信仰和追求。”同样在这篇序里,胡风回忆了他最早见到向他求教的青年徐放时的情景,他这样写到:“1944年,我住在重庆乡下。一天,一位戴着草帽的青年从城内步行了几十里路来看我。他从怀里拿出了一卷诗稿,要我给他看看。原来他是从沦亡的东北经过艰险的途程漂流了以万里计的祖国大地,来到了这古老的祖国西部的四川,寻求友谊,寻求安身立命的精神目标。”又说:“我读了他的诗稿,果然,跳跃着的是这样一个从亡国惨痛下面长程苦斗的、祖国儿子的心。在我的眼里出现了辽阔而富饶的东北大地,出现了在敌人统治下
                            忍受着生活的困苦,但却坚强不屈地寻求活路的东北人民。”“送别的时候,我望着他的似有所得的欢快姿态和走上生疏的道路毫不疑虑的健康的背影,不禁感到一种不能给予他一点有益的助力的、不安的怅惘。”“这就是徐放。”于是,胡风又亲切地回忆了徐放在见到了他以后的一些生活和创作情形,读来都是十分令人感到愉悦的:“那以来,经过了抗日战争后期的对国民党发动压迫的沉闷的坚持,经过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激烈的变化,迎来了祖国大地上朝阳普照的风光。徐放,他劳动,他学习,他工作,他斗争,他热切地但却谨慎地追随着历史步伐的前进而前进。但他在繁忙的劳动和组织性的工作中间,始终不能忘情的,是诗,是在诗形式里抒写他的爱憎和他的悲欢。他自己歌唱,他更鼓励年轻的伙伴们歌唱。他热情地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的歌者为洗除旧中国的污秽而歌唱,为迎接新中国灿烂的新生阳光而歌唱。在解放初期,他争取到了一点条件,热忱地编印了一套《现实诗丛》,向新中国的青年读者送去了虽然不厚但却是诚恳的礼品。”
qikanZ6MV0YtO0nlH7S6Y
  徐放自己认为他的少作比较幼稚,但他的那些少年之作在我们今天看来还是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同是七月诗派著名诗人的鲁煤曾在首次读到徐放的诗歌作品的时候用了“感心动耳,回肠荡气”来形容他读徐放的诗歌所获得的强烈而巨大的审美感受,可以说,这是颇有见地的评价。其实,徐放的那些优秀诗歌无论是早期或晚期都具有这样的美学风貌,他的优秀诗歌都是让人读之“感心动耳,回肠荡气”的作品。鲁煤曾这样说到:“约在十一月(1944年——钱按)的一个晚上,我和徐放来到亚平家,见到了亚平和屈楚。四个人在他家二楼上的斗室里聚会,在一张书桌、一张藤椅和几把凳子之间已感到动转不灵了。恰好,作为《春草诗丛》之一的徐放的诗集《启程的人》出版了,刚刚收到新书。除了过去徐放在来信中抄记的几节断句之外,这是第一次读到他的诗作,我如饥似渴地一口气把诗集读完,心中不禁深深佩服。他的诗味道和我的大不相同。诗集约共收四首长诗,其中《启程的人》一首,是诗人送战友赴解放区的‘赠别’诗,难解难分的战友情肠,留连低回的惜别心绪,构成一曲现代战斗者的郇日关三叠,令我读来‘感心动耳,回肠荡气’。”老诗人艾砂和马乙亚也谈到了他们读到徐放的诗作所获得的强烈而巨大的审美感受,说:“他的诗,在中国诗坛上有它的重要地位。每当我们读罢他的诗,总要心潮激荡,神思邈远。与自己的所经所历对号,愈觉感同身受,似吐我之情,抒我之志。”
qikanZ6MV0YtO0nlH7S6Y
  他的诗在题材选取和主题开掘上同古代诗歌先贤如同一辙,但在诗歌风味上却是非常现代的。现在,我们不妨读一首,这首诗写于1942年5月18日,题目是《我来了》:
qikanZ6MV0YtO0nlH7S6Y
  我来了!/我又坐在了/那西窗下,/你备下的/仍然是一杯红茶。//孩子!/昨天夜/我归去,/抚清风,/背的是初三月!/那时候——/古城/街巷/才静呢!/连狗声/都听不见,/只有热/烧着心跳!//今宵啊!/仍然是——/风澹,月黄,星稀。
qikanZ6MV0YtO0nlH7S6Y
  瞧,这不是意象主义、象征派的好诗么,而且这里也可以讲有唯美主义的成分,现代派的成分,但诗人并没有刻意地去追求这些所谓的主义,而是用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心灵去体悟、去感应着发生在现代的人和事,所以才有了现代的况味。
qikanZ6MV0YtO0nlH7S6Y
  1978年诗人在东山“归来”之后,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又一个春天。“归来”之后,诗人似乎有更加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历史的“兴亡之感”了,诗人似乎更加深重地意识到了压在他头上的历史责任感了,所以他写《游故宫》,所以他写《登景山》,这些诗也都是写得非常“感心动耳、回肠荡气”的。


高贵(组诗)
■ 简 明
qikan5KRzHUqKyd0KiN4P
  是谁弄脏了我们的诗歌
qikan5KRzHUqKyd0KiN4P
  
qikan5KRzHUqKyd0KiN4P
  诗经
qikan5KRzHUqKyd0KiN4P
  是一只鸟怀念一只鸟
qikan5KRzHUqKyd0KiN4P
  是一条河穿越一条河
qikan5KRzHUqKyd0KiN4P
  是一座山覆盖一座山
qikan5KRzHUqKyd0KiN4P
  
qikan5KRzHUqKyd0KiN4P
  诗经
qikan5KRzHUqKyd0KiN4P
  比古老的绘画更绘画
qikan5KRzHUqKyd0KiN4P
  比伟大的史诗更史诗
qikan5KRzHUqKyd0KiN4P
  比神圣的宗教更宗教
qikan5KRzHUqKyd0KiN4P
  
qikan5KRzHUqKyd0KiN4P
  诗经
qikan5KRzHUqKyd0KiN4P
  人类需要阳光、空气、水和你的倾诉
qikan5KRzHUqKyd0KiN4P
  历史的河床已经腐朽了
qikan5KRzHUqKyd0KiN4P
  你不朽的流传谁在倾听
qikan5KRzHUqKyd0KiN4P
  
qikan5KRzHUqKyd0KiN4P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