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提高记忆力 林格 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孩子成长的保证:怎样提高记忆力 林格 主编-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谈谈学校见闻。

  在孩子讲故事或谈见闻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语言逻辑上的错误时要及时纠正,逐步克服孩子条理不清、层次不明的现象。只有孩子的思维逻辑性增强了,讲话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才会减少,头脑更清楚了,思维能力才会更强。

  第二,多和孩子交谈,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不完整的现象。

  家长经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很容易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说:〃我丢了,快帮帮我〃,家长就知道是孩子丢了东西,让家长帮助找一找。于是就去帮助,而对于孩子这句不完全的话并不介意,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说半句的毛病。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说话中的语言错误,只要经常纠正,孩子的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内部言语的水平也会随着提高。

  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弄清句子的结构。使他们逐步掌握语法规则。孩子的语言结构越完整,思维也越清晰。

  第三,利用看图说话发展孩子的内部言语。

  孩子们在看图说话或分析文章的中心时必须进行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例如低年级学生看图片〃狼外婆〃,首先看到的是图片的整体轮廓,这就要对画面有一个囫囵的综合,然后再看细节。画面上的狼挎着一个篮子,头上围了一条头巾,身上还围着一个围裙,很像外婆的样子,可是嘴上露着凶恶的牙齿,围裙底下还露着长长的尾巴,这是画面的一个情节。再看画面上的房屋、树林、花草等次要情节,这实际上就是分析的过程。当孩子把这些分析融成一个整体,就提炼出了主要情节,概括出一个总的题目:凶恶的狼装成外婆欺骗兔娃娃。儿童在观察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时就训练了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训练了孩子的内部言语。

  (13)分析法

  毛泽东曾经指出:〃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所谓分析就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如把一篇文章分为各个段落,把身体分解成各个部分。

  综合则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联合起来。如孩子学习时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在一起,抓住中心。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紧密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和综合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是统一的。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没有综合,分析活动也无多大意义。

  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分析和综合,特别是要教孩子掌握事物的因果关系。问题的原因有主有次,什么是主要原因,什么是次要原因;什么是一般原因,什么是个别原因,经常进行这种方式的思维,会大大有助于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孩子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家长要培养孩子遇事多分析的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14)抽象概括法

  把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抽出来的思维叫抽象,将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思维叫概括。抽象和概括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培养孩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一步步训练。例如孩子看到大人、小孩、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人,家长要帮助他们从众多的具体的人中抽象出人的本质属性:会说话、会思考、会劳动,从而让孩子概括出人的本质特征。

  再如孩子接触过水、油、奶、醋等,家长要让孩子抽象出液体的一些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液体的特点。

  孩子学习数学,从众多的例题中抽出公式,摸出规律;学习语文从文章中抽出中心思想;学习物理、化学,从现象中抽出本质特征,都是抽象和概括的训练,家长应该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训练。

  比较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家长应鼓励孩子遇事经常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类似型提问这像什么?

  相关型提问这和什么有关?

  比较型提问这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要学会在比较中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并且要将此作为思维的一种习惯。例如,通过比较,哪些是现存的结论,哪些是他人没有发现的。经常这样做的结果是:愈比较,愈能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新因素,就感到愈有意思,也就愈想比较。

  进行分类训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牢记各种概念的本质的属性,使我们在了解和掌握某概念时,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并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15)理解法

  要提高思维力,必须训练孩子的理解力。理解就是能够清楚地指出自己所观察或认识的事物中的本质的东西,并能够清楚地阐明其因果联系。理解的标志有:

  第一,会提问。

  一般来说,在没有理解时是提不出问题的,或者乱提问题。

  第二,能解释。

  能解释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后果,或说出它的依据。

  第三,知含义。

  不仅懂得事物的表面意义,而且也能知道其中的含义。

  第四,能运用。

  有些孩子对书本上的或老师讲的,似乎是懂了,但是,一让他具体地运用,就糊涂了,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理解。

  怎样加深理解?

  一、善于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联系。家长要帮助孩子经常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第31节:连锁联想法

 
  二、善于将概念与直观形象结合起来,家长要帮助孩子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三、善于用例子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和问题。

  最后,能在实践中应用。真正的理解就在于能解决问题。运用学到的概念、定理、公式去解决问题。

  (16)连锁联想法

  吴蕴初是江苏嘉定人,他在20世纪初与人合伙在国内首创味精厂,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味精大王〃。他曾在产品的名称上大动了一番脑筋。

  当时中国市场上只有日本生产的〃味之素〃出售。吴蕴初想,没有必要去跟在日本人后面也叫〃味之素〃,那又取个什么名字好呢?他想:人们把最香的东西称为香精,最甜的东西称为糖精,那么味道最鲜的东西该叫做味精才好。商品都有商品的名称。接下来他又想,他的味精该叫什么〃牌〃呢?他由味精是植物蛋白质制成的,是素的东西,联想到了吃素的人,又由吃素的人联想到他们一般都信佛。佛住在天上,为佛制作珍奇美味的厨师自然是好的,于是,他决定将他的味精取名为〃天厨味精〃。后来,他的〃天厨味精〃果然大受欢迎。

  〃天厨味精〃名称的产生过程就是典型的连锁联想法。

  (17)结果颠倒法

  1974年爆发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困境。作为亚洲和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众多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商品滞销的现象。一般的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忍痛将商品降价销售,当时的香港市场掀起了一阵猛烈的降价风。这时好不容易打开局面的名牌高档产品金利来领带,销路自然受到沉重的打击。面对这种形势,〃金利来〃的生产者曾宪梓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最后决定:提价销售!以此措施来加强〃金利来〃的名牌地位,更加显示和突出〃金利来〃唯我独尊的世界名牌领带的形象。这一逆潮流而动的不同凡响的举措,大大出乎广大业内人士的意料,令香港市场为之震惊。

  事实证明,曾宪梓的逆向思维是完全正确的。而他的这种思维方法,我们叫它结果颠倒法。

  (18)推理分析法

  有一天晌午,邵康节(北宋著名哲学家)和他12岁的小儿子邵伯温在院子里乘凉,突然院墙外边伸出一个人头来,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回去了。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瞅啥?〃伯温说:〃八成是个盗贼,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又走了。〃

  〃不,〃邵康节说,〃那人是找牛的,不是盗贼。〃儿子不信,跑出去向那人问是不是找牛的。〃是啊!〃找牛的人说,〃小兄弟,你咋知道我是找牛的?〃

  试问,邵康节是如何知道这个人是来找牛的呢?

  邵康节是这样解释的:伸出头来的人若是个盗贼,见院子里有人,便会立即缩回去。他见院子里有人,还是瞅一圈,这说明在寻找东西,而且寻找的还是会动的东西,只瞅一下而没仔细看,说明是个大东西,看他的样子是农民,所以准是找牛的。

  邵康节的回答,其实是一系列的推理,这就是推理分析法。

  (19)假设排除法

  一天,三位好朋友小白、小蓝、小黄在路上相遇了。其中背黄书包的一个人说:〃真是巧得很,我们三个人的书包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白色的。但却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的姓氏所表示的颜色相同。〃小蓝想了一下也赞同地说:〃是呀!真是这样的!〃

  请问,这三位好朋友的书包各是什么颜色呢?

  根据题意,没有谁的书包和自己姓氏表示的颜色相同,这可以引出两种假设:

  小白背蓝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蓝背白书包或是黄书包;

  小黄背白书包或是蓝书包。

  已知小蓝不背黄书包,那肯定是背白书包。剩下的蓝书包必然是小黄背的,而背黄书包的正是小白。

  假设两种情况,排除一种情况,则肯定另一种情况,这就是排除法。

  (20)要素变换法

  古代陵州这个地方有一口盐井,可以取水晒盐。这口井深50丈,要用很长的井绳才能把水取出来。井底是用石头砌的,井壁是用柏木做的。时间长了,井壁的柏木朽坏了,需要更换。但是施工有困难,因为井里有一股气不断向上冒,下井的人闻到这股气就会立即死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