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然绽放的文坛奇
葩
—
—
从《胭脂扣》解读李碧华及其创作
摘要:李碧华以一支写情之笔征服了众多的读者;并为其赢得了
的、美学的、
的拘不却作创
哲
她但。誉
“天下言情第一人”的
美泥于一般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往往融入了历史的、社会
学的意蕴;而独具一格。她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和消费文
化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同时;在香港殖民、国族、本土混杂的文化谱系中;凸现着独特
“香港意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文从解读她的代表作《胭脂扣》入手;浅析李碧华及其
丁 颖
创作
。
关键词:李碧华;胭脂扣;言情;香港意
识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0163 (2006) 2 …0029 …04
很少有人见过李碧华; 但很少有人没接触。
。
过李碧华的作品; 无论通过文章还是影视。在与许多台港女作家一样; 李碧华为人所熟
香港的文学界里; 有人称她为“文妖”; 亦有知; 往往是作为言情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她
人称她“奇笔”。她以一支笔; 写尽了生生死擅长写“情”; 其笔下的情充满了浪漫、细腻、
死; 轮回不已。人世间争名争利; 争情争爱; 激越、离奇、诡异、凄艳的色调; 且到了极
到头来尽随流水。有什么可争; 争到最后; 终致。她写的情爱; 并不是一般痴男怨女的情
是命定; 有什么可执; 执到末了; 还是轮回。爱。在她的小说世界里; 古为今用; 人鬼殊
她冷静而又诡异; 尖刻而又柔情。。她到底是途; 生生死死; 轮回不已。如《胭脂扣》、《秦
什么样的奇情女子呢? 对于她; 我们无法说得俑》、《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都是如此。李碧
清; 道得明。也许; 通过她的作品; 我们可以华作品多探讨女人、爱情与命运的奇妙关系。
浅浅地感触到她的神经; 体会她丰富的内心。她对“情”的敏感; 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入微;
她眼中的情爱与世间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都显示了女性独有的触觉。以下我们以她的成
一
名之作《胭脂扣》为例; 看看她是如何把
“情”演绎得如此这般凄厉媚艳与深挚。
李碧华自白: 30 年代; 香港石塘咀; “塘西红阿姑”如
喜欢的颜色: 男色和女色。花; 遇上了富家公子十二少; 二人遂深陷情海
为什么常写“男女”题材: 基本上; 任何而不能自已。如花为了爱情不惜得罪其他“恩
好看的小说不外八字真言: 痴男怨女; 悲欢离客”; 以至“花运日淡; 台脚冷落”; 但“终无
合。悔意”。然而迫于种种压力(尤其是不被十二
理想的生活: 过上等生活; 付中等劳力; 少家庭接受而生计无着); 二人无法如愿; 于
享下等情欲。是相约服毒殉情。谁知在黄泉路上; 未能重
·29
·
逢。如花一心向阎王求情; 愿下世投胎减阳寿爱情亦穿插其中; 形成一组对比存在。他们在
十年; 也要返回阳世; 以探原委。。她如愿来帮助如花寻找十二少的过程中; 不断被如花对
到阳间寻找十二少; 然而五十年光阴已逝; 一爱情的坚贞不渝所感动; 而重新检讨两人之间
切都已改变; 他们的时代已无迹可寻。如花虽的关系。但与现代社会的众多情侣一样; 他们
历尽波折而痴心不改; 但最终却发现她以死相的爱似乎只是一种方便快餐; 不要说永久; 更
许的爱人十二少; 竟苟活于人间且龌龊丑陋; 别说殉情。都市里生活与工作的急速节奏使他
昔日的浪漫爱情已不复存在。如花大失所望; 们以自我为中心;
毕生宏愿是置业安居;
不再相信“一往情深; 抵死
无可留恋; 飘然而归。
其主角多为女性。这些女性往往对一个凡俗的市民;
老死”'
3' ;
缠绵”(辛弃疾词) 的爱情。如花为爱情所做
在李碧华的笔下和由她的作品所构成的影的; 他们断不会为之。作为香港大都会中“
像世界中;
而她相对的男性却颇让人失
《霸王别姬》
这是现实中真实的港人心态; 踏实;
望。男子的怯懦和不可信任比比皆是;
中的十二少、《青蛇》中的许仙、
中的段小楼。。如花作为一个当红“阿姑”
如上文恒常; 却不浪漫。李碧华不愧为“文妖”; 她
以一支“奇笔”; 无形中触动了现代都市人的
然后
爱情执着而坚贞;
; 心结。也许是爱; 也许是人生; 使他们从震动
历尽了烟花风月、人世间的薄情寡性; 本该风到接受认同; 同时也成就了她一部又一部不朽
流世故; 而在她的身上却表现出了常人都无法的关于爱的“传奇”。
比拟的痴情与偏执。十二少却更多的是沉迷于
二
声色犬马的淫奢生活中。他迷恋并勾引了如
花; 尽管他的那份浓情蜜意也同样让人沉醉; 学者赵稀方在《小说香港》一书中曾说
令人感动; 却终是在最后时刻动摇了。如花了过: “香港原是个政治冷漠的地方; 在文化身
却前尘; 无牵无挂地走了; 十二少最终变成一份上任由英国与中国的国族叙事加以构造; 但
个形容猥琐的糟老头; 拖着残败之躯; 怀着对自80 年代初中英谈判开始后; 香港现有的殖
昔日爱侣的忏悔和愧疚之心苟延残喘。民地身份的消失; 忽然唤醒了港人的本土文化
李碧华也并非完全在虚构的空间中谈情说意识; 于是有了大量的重构香港历史的‘怀
爱。她的作品多有较为明晰的时代背景; 像旧’之作; 有了大量的对于香港文化身份的讨
《胭脂扣》、《秦俑》、《霸王别姬》等等; 都有论。”'
4' 而引发香港的“怀旧”之风的最有影响
着特定的时空; 过去与现在纠缠交结在一起; 的作品; 便是李碧华1984 年创作的《胭脂
人物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 而不拘泥于一扣》。这部小说在1988 年由导演关锦鹏改编为
处。李碧华所塑造的人物; “引人入胜之处; 电影; 并由此带出了本地通俗文化的“怀旧
远超于纯浪漫的因由; 不仅因为他们是已‘过潮”。这股“怀旧”风潮契合了世纪末世界性
去’了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已成为‘传的“怀旧”潮流; 而香港的“怀旧”也由当初
奇’; 他们所代表的那一个时代那一套价值观; 的西化之风转为关注本土。学者危令敦在《不
在当代社会已不复存在”'1' ; “由此; 她常常把记来时路》中指出李碧华作品《胭脂扣》表面
‘传奇’和现世的爱情并置着、比较着; 让在的怀旧、回顾来时路; 实则上是一种看与被看
其中出出进进的人物彼此在有意无意中把对方的关系。这是引入了本安特森的理论来讨论
看作是自己的镜子; 在镜中; 他们会发现自己《胭脂扣》所流露的本土意识。学者们对这部
的另一个不被人知; 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一作品的关注; 既证明了小说的经典地位; 也进
面。如钱钟书说过的那样: ‘好象小孩子要看一步引导着读者去探索李碧华作品的深层文化
镜子里的光明; 却在镜子里发现了自己’”'2' 。内涵。
在《胭脂扣》中; 如花与十二少的爱情故《胭脂扣》对于读者来说; 有着极大的吸
事是作品的主线; 而现世中袁永定和凌楚娟的引力。这种磁力一方面来源于其中缠绵悱恻的
·30
·
爱情悲剧在读者心灵中产生的震撼与共鸣; 另让港人感到了巨大的共鸣。小说中多次强调五
一方面; 则来源于作者从一个边缘性的视角对十年: 五十年前; 如花与十二少山盟海誓; 并
过去的香港的再现; 而这恰恰迎合了港人在以死赴情; 五十年后; 如花来阳间寻找十二
“九七”大限下对香港历史的重新想象; 对香少; 然而一切都变了; 石塘咀变样了; 倚红楼
港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的需要。危令敦认为; 不见了; 而昔日面如冠玉、唇红齿白的十二少
小说对自身历史与群体身份的追寻; 对未来前竟苟活于世且形容枯槁; 苦苦等待五十年的浪
途的担忧; 以及其中的种种历史经验与生活方漫爱情也早已不复存在了。香港的五十年以后
代初中英谈判后;
式的变化甚至断裂的隐喻书写; 使得小说和电
;题问
确的
观和
8年
七”回归的大限。中国政府所承诺的“一国两
制; 五十年不变”; 对港人心理产生了极大激
又是什么样子呢?
影对关于女鬼如花与袁永定、凌楚娟、十二少香港便面临“九
之间的纠缠故事的铺陈; 获得了本土读者
众的深刻的共鸣与认同。作品《胭脂扣》
寻人耐种某了
”份身化文相当自觉地触及了
间之来未与史
“香港的荡。虽然; 港人一面不满当下香港的现状以期
在历构建起味的隐改观; 而另一方面又恐惧改变。“一切都有安
秘联系; 使对过去的叙述获得了意义。排; 不是人力能够控制”; 因为香港处在英国
首先; 对香港自身历史的找寻使这部作品与中国政府的夹缝中; 以“他者”的身份存
港味十足。《胭脂扣》以一个妓女为线索; 构在; 它的改变并不是港人自己可以作主的。正
造出了一部充满“情义”的民间的香港历史。是这样一种明知有变却无奈的恐慌与虚无心
作者并非从中英历史大叙事角度入手; 而是着理; 使“香港意识”在20 世纪末达到了高峰。
眼于所有“正史”所不容的香港娼妓史
—
香《胭脂扣》便在这种环境中产生; 并迅速迎合
港历史上的独特一笔。而正是这人所不齿之了港人的大众心理; 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力量。
处; 却恰恰产生了至真至性的情感和永恒不变
三
的价值观。把这种执着的信念对应当代社会易
碎的人伦关系; 不能不说是对现世一种莫大的“她的写作有着引人深思的‘边缘性’; 既
讽刺和调侃。不在纯文学的中心苦思; 又不在消费文化的阵
袁永定与凌楚娟这对现代情侣为如花炽热营盘桓过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