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身边听任天下诸侯勤王而不断削弱自己,还不如一刀将其结果以初后患;第三,万一马腾要是打赢了,自己也可以捞个勤王有功的美誉,对于巩固自己的地位,“阴图异计”创造更好的条件。一举数得,其用心非常的阴险。
显然,刘焉没有顾及到儿子的生命。可惜,最后的结果令刘焉非常的失望,马腾战败,儿子也搭上了性命。这时益州也出现了一件离奇的事情,一场无情的“天火”把刘焉精心制作的车具全部烧毁,同时大火殃及全城,不少老百姓的房子在这场火灾中毁于一旦。刘焉不得已把州治迁到了成都。刘焉觉得非常的不吉利,也许在这个时候,刘焉的头脑才逐渐清醒,感到自己的失策,“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终于是一命呜呼。
(四)
陈寿对刘焉的评价是:“昔魏豹闻许负之言则纳薄姬于室,刘歆见图谶之文则名字改易,终于不免其身,而庆钟二主。此则神明不可虚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验也。而刘焉闻董扶之辞则心存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刘焉一生,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以达到自己割据一方,图谋称帝的野心,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他给刘璋留下的益州也是问题多多,难以收拾。一方面在打击贾龙势力的同时,没有很好地控制赵韪势力的过度扩张,也没有处理好赵韪势力与东州士之间的关系,导致后来赵韪势力的叛乱,削弱了刘璋统治益州的主要力量;没有处理好张鲁与儿子刘璋的关系,使得双方在自己死后最终反目成仇,导致刘璋引狼入室,将益州拱手相让送给了刘备。
从刘焉一生的情况看,他是一个阴险的野心家,同时却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但终究不属于如曹操、刘备、孙权之类的天下豪杰,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出现了致命的失误,显得志大才疏,难逃失败的命运。
“不毛”是实指还是虚指
诸葛亮《出师表》中有这么两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关于“不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曰“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也指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见《辞海?不毛》);二是认为“不毛”中的“毛”是“苗”的假借。如段玉裁《说文》注中云:“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不毛’即‘不苗’,也就是不生长庄稼的地方”。这两种注释都认为诸葛亮文中的“不毛”,是虚指那些“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如果“不毛之地”真如以上所云,那诸葛亮又何必历尽千辛万苦南征到这些地方去呢?就是深入了“不毛”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有悖于诸葛亮南征的目的。
那么,“不毛”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后主刘禅即位之后,蜀汉人心尚未稳定,雍辏А⒚匣衽崖遥现匚<笆窈赫āV罡鹆烈迪帧八嘉┍闭鳌币煌澈菏业暮晡澳勘辏紫染鸵心险鳎较⑴崖摇J窈航ㄐ巳甏海鑫盼何牡鄄茇吮魑猓罡鹆寥衔被训剑谑堑骷恚蚰现薪5绞悄昵铩八炱剿目ぁ保饫锼傅乃目ぃ矗阂嬷荩ǹこ窃诮裨颇辖囟⒂啦ǹこ窃诮裨颇媳I绞校櫩拢ǹこ窃诮窆笾莞H兀⒃綆‘(郡城在今四川西昌市东南)四郡。这四郡是不是“不毛之地”呢?据《华阳国志?南中志》介绍:益州郡素有“盐池田鱼之饶,金银畜产之富”;永昌郡又是“金银宝货之地”;《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也提到:到这四郡做官的“皆富及累世”,有的甚至“富及十世”。可见南中地区显然不是不毛之地了。如果把《出师表》中的“不毛”解释为“不生长草木五谷、不种桑麻”或“最荒瘠的或未开辟的地方”,肯定是不确切的。
既然如此,“不毛“到底指哪里呢?笔者推测是指缅甸东北部地区。因为这个地区就是三国时候的永昌郡辖地。这个永昌郡,原为哀牢国地。“其国土肥沃,居民从事农耕、纺织等业,并与交趾、大秦贸易”(《辞海》352页)。东汉时哀牢王要求内属,东汉政权将原哀牢国地与益州郡析出的六县,共置为永昌郡。东汉的永昌郡就包括了今天的云南西部及缅甸东北部地区,是当时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雍辏А⒚匣衽崖业闹行模罡鹆炼哉庋匾恼铰砸氐比徊换岱殴苡锌赡艿焦饫铮黄浯问牵河《裙糯笪某泼宓槲懊迓辍保宓橛镒猿莆安幻保蚀擞⒂镆胱鰾urmd;即“不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毛”应是实指某一地区,而这个地区,就是永昌郡的今缅甸东北部地区,这才符合诸葛亮《出师表》的原意。
附注:本文根据笔者旧作改编,特此说明。
说说“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黄巾起义危及到幽州的安全,太守刘焉出榜招募义兵。刘备,这个已经沦落到“贩屦织席为业”的小贩,和“颇有庄田,卖酒屠猪”的个体户以及杀人犯关羽三人在涿县相逢,一见如故,便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共同开始了鏖战疆场、创建蜀汉政权的征途。随着几百年来《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的广为流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变的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
在历史上,刘备、关羽和张飞是个什么关系呢?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这三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不过,这段史料却给了后来的民间艺人、剧作家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时期就开始流传。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如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构思的就好一些:
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不因躲难身漂泊,怎遇分金重义知。
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家豪大富。因在门首闲立,见关公街前过,生得状貌非俗,衣服蓝缕,非是本处人。纵步向前,见关公施礼。关公还礼。
飞问曰:“君子何往?甚州人氏?”关公见飞问,观飞貌亦非凡;言曰:“念某河东解州人氏,因本县官虐民不公,吾杀之。不敢乡中住,故来此处避难。”飞见关公话毕,乃大丈夫之志。遂邀关公於于酒肆中。飞叫量酒,将二百钱酒来。主人应声而至。
关公见飞非草次之人,说话言谈,便气和酒尽。关公欲待还杯,乃身边无钱,有艰难之意。飞曰:“岂有是理!”再叫主人将酒来。二人把盏相劝,言语相投,有如契旧。正是:龙虎相逢日,君臣庆会时。。。。。。。。
当日,(刘备)因贩履于市,卖讫,也来酒店中买酒吃。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罢。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
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敞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有德公,见汉朝危如累卵,盗贼蜂起,黎庶荒荒,叹曰:“大丈夫生于世,当如此乎!”时时共议,欲救黎民于涂炭之中,解天子倒悬之急。
这个这个情节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合乎情理。但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比较粗糙,而且立意也低。
罗贯中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罗贯中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尤其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