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煮酒侃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1煮酒侃三国-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错误三:毫无战略眼光,书生气十足。原本铲除了董卓以后,其手下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赦免其四人的话,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或许能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而王允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心里只想着除恶务尽,逼的这四人起兵造反。在这个问题上,王允显得还不如他一向看不起的吕布。 
  王允刚愎自用,又不讲策略,焉能不败?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九月,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率兵围攻长安,王允再一次不听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的正确建议,决心以死报国,终被李、郭所害,时年55岁,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老百姓陷入更大的浩劫之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能不说王允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王允,既有除乱臣于朝堂,缓危局于一时之壮举,又无挽狂澜于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伟略,他的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叹息!            
生子莫如袁公路     
  三国时期,群星荟萃,各种风流人物粉墨登场,展示了一幅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早期不可一世的群雄之一袁术的沉浮兴亡耐人寻味,给后世者诸多提示。 
  袁术(?——199年),字公路, 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家世显赫,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按现在的话说,就一高干子弟,群雄割据时期的一方霸主袁绍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统一华夏也是唾手可得,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发迹得很早。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先后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这时的袁术倒是头脑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的狼子野心,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同时他又利用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的有利时机,占据了南阳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不过在占据南阳后,袁术身上所具有的一些高干子弟的劣根就一览无余了:不学无术,眼高手低,原本南阳郡户口数百万,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袁术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管辖,奢淫肆欲,征敛无度,闹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袁术此时一味穷兵黩武,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出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先是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史书上说他“舍近交远”,其拙劣的政治眼光和手段可见一斑。 
  袁术为人言而无信,重利寡义,令不少曾经投靠他的人失去信心而离去。孙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坚死后,儿子孙策和其旧部投靠袁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袁术曾经许诺孙策,让他出任九江太守,但不久又变卦转而任命丹阳人陈纪为九江太守。袁术派孙策进攻庐江,又对孙策说:〃以前用错了陈纪,现在如果打败了陆康,庐江太守一职就非你莫属了。〃结果当孙策占领庐江以后,袁术却派自己的心腹张勋。逼的孙策终于借故离去,之后转战江东,奠定了东吴政权。 
  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袁术的狼子野心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公元197年,袁术从孙策手里夺得传国玉玺,开始做上了皇帝梦。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获得手下的支持,袁术利用195年汉献帝被劫持之机,召集手下,恬不知耻地提出称帝的梦想,完全一副乱臣贼子的嘴脸。不料竟然是无人响应,令袁术大失所望,他写信给孙策,想得到他的支持,而此时已是威镇江东的孙策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对袁术的野心进行了严厉驳斥。袁术是投机不着失把米,还因此气的生了一场大病。为了能当上皇帝,袁术已经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 
  几年的军阀混战让袁术损兵折将,地盘也越来越少。此时的袁术不但没有认真的进行反思,皇帝梦却是越做越香了。公元196年9月,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昌以后,袁术终于急不可待了,他决定孤注一掷。197年二月,袁术不顾手下的反对,怀抱着抢来的传国玉玺,在寿春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袁术改九江为淮南,任用九江太守为淮南尹,设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做的是象模象样,可惜袁术根本就没有看清楚当时的形势。此时的袁术已经不复当年的风光了,自己的地盘仅仅只有两个郡,本钱少的可怜,加上袁术的荒淫奢侈,,把富裕的淮南地区糟蹋得残败不堪。197年正值大旱土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况,连袁术手下的士兵都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而袁术却仍然花天酒地,在后宫养了数百嫔妃,个个都绫罗绸缎,衣着华丽,整天山珍海味,享受不尽。结果自然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不用别人来打,自己都混不下去了,成了历史上最穷的皇帝。袁术称帝,立刻又得罪了其他的割据势力,遭到曹操、吕布、刘备的围攻,战场上损兵折将,仅有的地盘不断被蚕食。公元199年,袁术放火烧宫,带上一大帮随从想去投靠部下陈简、雷薄。陈、雷二人一早就知道这位皇上的德行,惟恐惹祸上身,加以拒绝。这一下袁术走投无路,只好厚着脸皮派人去求原本已是反目成仇的兄弟袁绍收留。多亏袁绍心里还有他这么一个弟弟,派长子袁谭前往青州迎接。不料在赶往青州途中,袁术遭到曹操、刘备的截击。无奈之下,袁术只好掉头逃往寿春。在距离寿春还有八十里的江亭,他终于是一病不起,一命呜呼。至死袁术都没弄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其实,袁术此人,既无治国安帮之策,又无称霸天下之才,只是仰仗自己“四世三公”之后便怀问鼎天下之志,实在是自不量力,咎由自取。 
  曹操曾经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当我们看到袁术的下场,是否也应该发出这样的感叹:“生子莫如袁公路”!            
一分为二的吴国太     
  看过的人一定还记得:刘备占据荆州后,孙权派鲁肃讨还荆州不遂,周瑜便利用刘备甘夫人新丧之机,向孙权献计:欲以结亲为名,将刘备骗至东吴,以换取荆州。不料这个美人计被诸葛亮识破,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一出围绕招亲的轻喜剧正式展开。在这出戏中,有一个陪角:吴国太,她成了促成孙刘联姻的关键人物。就凭她的几句话,刘备才得以抱得美人归。虽说此举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但从当时的大局来看,却不失为正确的决定,促使孙刘联盟的正式形成,曹操得知这一消息,吃惊得“手脚慌乱,投笔于地”。 
  那么,吴国太究竟何许人也?《三国演义》第七回中言道:“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这个次妻,就是吴国太了。第三十八回中作者还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孙权之母吴夫人临终时,特地叮嘱孙权说:“吾妹与我共嫁汝父,则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后,事吾妹如事我。”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也对孙权说:“你直如此将我看承得如无物!我姐姐临危之时,分付你甚么话来!”真可谓一清二楚,毫无问题。不想这事情后来却闹出了一个笑话:香港的白丁先生在他的《三国趣谈》中把这两个不同的吴夫人又混成了一个,该书“智哉吴国太”一文中提及吴国太时的介绍是;“(小说中的吴国太)是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著名军阀之一孙坚的夫人、三国时代东吴首领孙权的生母??????孙策去世前后,她出面稳定大局;甘露寺相女婿刘备,促进孙刘联盟;赤壁之战前提醒孙权召回周瑜决策”。明明《三国演义》中都出现过的两个不同人物却被白先生当成了一个。 
  不过,当你查遍陈寿《三国志》及其它相关资料的时候,你又会大吃一惊:原来根本找不到这个吴国太的存在。《三国志?嫔妃传》中记载:“孙破虏吴夫人,吴主权母也。本吴人,徙钱唐,早失父母,与弟景居。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从这里面可以发现两个问题:历史上的吴夫人根本就没有小说中提到的吴国太这个妹妹,这个妹妹纯属子虚乌有,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吴夫人和吴国太应该是一个人;刘备娶的孙夫人也不是小说中孙权的同父异母妹妹,而是孙权的亲妹妹。对于这段历史,罗贯中应该说是非常清楚的,不然就不会在小说中做了前面提到的三次特别的交代。如此安排,应该说是特意而为的,是罗贯中来了个一分为二,其动机无从考究了。不过,罗贯中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失误:把历史上真正存在的男性孙仁当成了孙夫人嫁给了刘备(此话题本人另文介绍,不再赘述)。 
  问题算是搞清楚了,现在再来谈谈历史上的这位真正的吴国太。说起来这位吴国太倒是三国前期的一位颇有见地的女人,称得上是一位巾帼英雄。据中载:一次,孙策因手下功曹魏腾的意见与自己不符,心中大怒,并“将杀之”,当时,他手下人无人敢替魏腾求情,“计无所出”。这时,吴国太,“乃倚大井”说:“你刚刚平定江南,人心尚且不稳,你应当礼贤下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江南一带颇有名望,如果你今天把他杀了,那过不了几天,将将有人叛乱。我不忍看到那一天,现在就投井而死。”这一席话,说得孙策大惊失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