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 轸、布败走。”李贤注引《九州春秋》说:“(董)卓以东郡太守 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胡)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 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 至’,军众大乱奔走。”胡轸字文才(《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注引《英雄记》),属于所谓“凉州大人”(《三国志?魏志?董 卓传》注引《九州春秋》),在凉州军中具有崇高地位。在这次 战争中,胡轸为“大督”,位置在担任“骑督”的吕布之上,是 全军统帅。由于胡轸和吕布的“不相能”,尤其是胡轸对并州军 的敌视,“要当斩一青绶”,所谓“青绶”指吕布。《后汉书? 吕布传》说:“(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续汉书?百官志》 说骑都尉是比二千石的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因此,胡轸所说的“青绶”当然即是吕布。这更引起吕布等人的仇恨,从而导致全军不战自溃。这是并、凉军事力量相互矛盾和敌视的典型事例。。。。。。吕布对董卓的暗中不满,以及内心的“益不自安”,对并、凉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矛盾来说,更起了直接激化的作用。 从方先生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董卓手下同吕布的矛盾和敌视情绪,虽然不能直接归咎于董卓的指使,但其手下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了吕布及其一干并州兵士对董卓的态度,双方的矛盾也会不断加剧。另外从《三国志?董卓传》中“初,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的记载分析,董卓对吕布是不怎么放心的,所以把吕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身边,根本不让吕布有在外独立屯兵的机会。
三.吕布和董卓的较量
那么,既然矛盾和敌视都存在,董卓为什么还要继续使用吕布呢?笔者认为这是董卓的判断出了问题:没有预见到吕布会有如此大的反应。而造成董卓判断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董卓对吕布这个武夫不了解,在他看来,吕布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赐予的,吕布乃一介武夫,政治头脑又差,就算对自己有什么不满,都不会闹到刀兵相间的地步。而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信任的司徒王允一直对自己心怀不满(见拙作“《煮酒侃三国》之掩卷而泣叹王允)。司徒王允的出现,使得这个原本就已经是一触即发的矛盾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最后吕布联合王允杀掉了董卓的结果,这才是董卓最大的失策。
王允原本就和吕布是同乡,平时关系就比较密切。《三国志?吕布传》中载:“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对于吕布的处境,王允应该是看的比较清楚的,所以他才能成功地说服吕布。而吕布因为受到董卓及其手下的双重压制,心情郁闷,投诉无门,找到王允这个能够代表朝廷士大夫势力的实力派人物,自然满心欢喜,并通过与王允的谈话了解到朝廷官员对董卓的不满,摸清了王允的态度,自然也就不吐不快,最后同王允形成了一个同盟,终于干掉了董卓。当然,吕布倒没有王允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操,他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生存,不过这时候他还是想到了和董卓的表面关系,所以吕布才假惺惺地问王允:“奈如父子何!”明明都已经想好了结果,还要装上一装。当时王允也是很给他面子:“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给了吕布一个下台阶,还把问题的本质说了出来,吕布就更加不会犹豫了。从后来董卓死时《后汉书?董卓传》中“驰赍赦书,以令宫陛内外。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衔肆“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一次杀董卓也的确是造福于民,有功于社稷,值得大书一笔,吕布立了大功,虽然他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也总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刘备之功挂在诸葛帐上
《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所出第一计,它既挫败了曹操欲消灭新野刘备的企图,又树立和巩固了诸葛亮在刘备营中的地位,表现出卧龙先生那种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的思想性格,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篇章之一。作者在此还专门用了一首后人诗来称赞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这也可见这一仗对诸葛亮的重要性。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根本就不曾火烧博望坡。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载:火烧博望坡一事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时,却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火烧博望坡之时,孔明尚在隆中高卧,岂能去新野指挥军队火烧博望坡呢?
那么,真正火烧博望坡的指挥官是谁呢?是刘备。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三国志、李典传》中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综合史料的情况分析:刘备于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投奔刘表之后,刘表对刘备虽然不加重用,但也算是厚待,给了他一些军队,让刘备驻扎在新野,看守荆州的北大门。曹操闻讯后,立即派大将李典和夏侯惇在博望与刘备对垒,后来,刘备设下伏兵,先自烧博望,佯装被战败逃,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缓解荆州的紧张局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之后曹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荆州的刘表、刘备也得到了六年的喘息机会。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打败曹操的战例之一。
这个历史故事后来的移植,不完全怪罗贯中,这又是民间艺人们的杰作。估计在元代之前这个故事的主角就已经变成了诸葛亮。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就是在之前民间艺人改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只不过到了罗贯中的笔下,这个故事写的更加精彩。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提到:关羽、张飞对刘备屈尊“三顾茅庐”请诸葛亮颇有微词,“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加上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阵营后,除了联吴抗曹做了一回说客之外,基本上在荆州数年时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很难满足民间艺人赞颂诸葛亮的愿望。所以也就顾不得历史上原本火烧博望的功劳是刘备而非诸葛亮了。
要说罗贯中在处理火烧博望这个情节时还是有一番考虑的,并不是为了烘托诸葛亮而完全不顾刘备。历史上的刘备创业初期历经坎坷,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见《三国志?先主传》)著称,但军事指挥则是水平低劣。《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傅子》中丞相掾赵戬说刘备“拙於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三国志?陆逊传》中陆逊也评价刘备:“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都能说明刘备军事才能的在当时已是为人所共知,就这么一次火烧博望的胜利还被移植到了诸葛亮的身上,罗贯中可能有点于心不忍,所以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出现了一个刘备建议的“围师必阙”情节。这个情节在历史上也是不曾出现的。《资治通鉴》载:
贼帅韩忠复据宛拒俊,俊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儶自将精卒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乃退保小城,惶惧乞降;诸将皆欲听之,儶曰:“兵固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逆。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连战不克。儶登土山望之,顾谓司马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内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不如撤围,并兵入城,忠见围解,势必自出,自出则意散,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儶因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
很明显,“围师必阙”计出朱儶。而此时的刘备只是征讨黄巾队伍中的无名小卒,身份低微,《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有没有和朱儶一起并肩作战还尚未可知,想凑到右中郎将朱儶这样的统帅身边说长到短,恐怕连门儿都没有。很明显,罗贯中的这次移植也是有意而为的,也可以理解为算是对刘备的一个补偿吧。“围师必阙”本身就反映出一种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素养,移植到刘备身上也是比较合适的。要不然到后来第八十三回刘备说:“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这句话所对应的例子就实在是少的可怜,成吹牛了。作者的细致在这两个情节中得到了一个体现。
罗贯中的败笔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长子,幼年非常聪慧,深得其父喜爱。凭借诸葛亮生前的威望,诸葛瞻十七岁就任骑都尉,先后担任过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要职。在蜀汉后期日见衰落的环境下,诸葛瞻宛如又一个诸葛武侯出现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这倒不是因为诸葛瞻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基本上还是靠诸葛亮的威望。蜀人非常怀念诸葛亮,逐渐变成了爱屋及乌,所以每当蜀汉朝廷出现了一个善政佳事,人们都会认为是诸葛瞻的功劳,那怕这和诸葛瞻根本没什么关系也一向如此。景耀四年(公元263年)诸葛瞻被委任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