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华 作者:尚尔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感受清华 作者:尚尔凡-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知不觉已经在清华生活了2500天,每天都感受着进行“四年苦读”、“八年抗战”,甚至是又一个“十年寒窗”的清华人。本科、硕士、博士,多少中国的高材生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把青春抒写在了清华园里。
  自己活了25年,上学就上了19年,手指脚趾加起来都快不够用了。到了就要离开校园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应该留下点什么的感触。清华是全国教育的缩影,集合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浓缩了校园中最值得回味的东西,我希望能够把这些写出来。这里是中国教育的金字塔尖,相信我在清华园七年里经历的点点滴滴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感兴趣的。
  作为一位同学们的大师兄,我将把在清华里体会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把清华人丰富、立体的生活,把清华人的喜怒哀乐和对未来的思考,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大家。
  不用去多看那些《状元集》之类的书,那些理科状元大多都在我的身边,而且我已经经历了七届状元。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后来什么样子,我都看在眼里。包括状元、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们,这些来到清华的尖子生们、“牛人”们,他们后来谁在清华脱颖而出,谁在这里变得默默无闻,谁又在这里滑落,我都会在这本书里仔细地讲给大家。
  本书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讨与校园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思考身边全国最优秀的同学,本书把关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精华部分,系统地总结出来,带给同学更多的思考。
  同时,我也非常遗憾地看到,如今大学生的文学作品过多的只是停留在消极和颓废的层次上,难道大学四年的生活真的就只留给他们这些负面的东西吗?我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大学生活当中优秀的、有益的东西展现给大家。
  书中例举了很多数据和事例,为了给当事人保密,我都做了匿名处理。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一些数据和现象会有变化。但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实用性,正如林语堂的《中国人》一书,描写抗日时期中国人的性格和特征,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还是基本符合当今中国人特点的。中国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观念,在短时间内也同样不会有太大变化,本书写到的内容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会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合于高中生和刚刚步入大学的同学们。我是学计算机的,研究生阶段的课题又是围绕如何把人们需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需要的人。因此,我做的事情就像计算机的网络一样,自己写这本书就是拉了一根网线,把信息从大学传给中学、从清华传向所有学生,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清华生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适合的未来之路。
  写作过程中,非常感谢计算机系党委书记杨士强老师、党委副书记许斌、徐明星老师,学生科的赵美琴、苏凤娥和张小平、郭松柳老师,以及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们,正是他们对我写作的支持和指导,才使我把这本关于大学生活和学习方法的书写好。
  希望我的书能够给同学们带来帮助,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我:shangerfan@163
认识清华人
  忙碌的生活
  校园里最常见的就是忙忙碌碌的人群和密密麻麻的自行车车流了,尤其是到了上下课的高峰时刻。有些同学,三五成群,一边谈笑风生,一边飞车前行。有的同学则是单车独行,若有所思,双目凝视正前方偏下30度左右,表情凝固。他们在想什么呢?如果是个本科生,那么很可能是刚才上课老师讲得太快,很多内容还没来得及消化,还在回味上课的内容;或是老师留了好多作业,自己刚刚在自习室里赶了两道,发现又要上课了,匆匆奔向教室,只能在路上思考刚才做到一半的作业题。如果是个研究生,那么估计是导师刚刚找他谈话,布置了新的任务,正在思考着如何完成;或是课题研究到了关键时刻,茶不思、饭不想地思索着课题的进展。人群中也有一些老人,许多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很有可能他就是某个系的老教授,路上的时间也抓紧来思考。骑车的时候可要千万小心,万一撞到他们,清华和国家的损失可就大了。
  在清华,包括上课、自习、作业和课程实验的时间,4年本科平均下来,每天都要学习8小时以上。周末只会因为疯狂地赶作业,而显得更加忙碌。可想这种用功的滋味比起高中来,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同学们的生活经常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要去超市和澡堂了,往往也会先考虑一下是去哪里顺路再行动。这种生活规律,常年坚持不变。平时的宿舍里总是空荡荡的,大家纷纷去自习室上自习。在宿舍里的同学也都在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搅。
  最忙碌的时刻还要算临近考试了。11点宿舍熄灯以后,白天没有“学过瘾”的同学们,自己搬着凳子在楼道里,借着楼道里微弱的灯光,继续学。他们挤满了楼道,早的会学到1点,晚的会到凌晨三、四点才睡觉,很多人第二天早上八点还有课。
  拼命地自习
  清华的自习室也一定要去看一看,绝对是清华一景。这里是同学们勤奋的根据地。教学楼每天从早上7点开门,到晚上10点半锁门、赶人,常常是客满,想找到一间人少的自习室一年四季都是一件难事。
  占座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一种“习俗”,看着空位子白白留在那里,就感到难受。如果课表上显示一间教室后面的时间都没有安排课,那么距离下课前5分钟,门口就会挤满黑压压的人,他们是来占座自习的。上课占座也很厉害,尤其是能坐一两百人的大教室,因为坐在后面同学可能看不清黑板,所以每次离下课还好久,门口已经站满了来上下一节课的同学。经常是下午1点半上课的同学们,上午11点半就来占座。占座的时候,同学的耳朵都变得特别灵,教室里只要一说下课,教室里面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站起来,外面的兄弟姐妹们就已经冲进来了。他们当中有绅士风度的,会等你先起身再占座;豪爽的同学会在他离你还有几米远的地方,就直接准确的投书包、飞书本到你面前的课桌上,完成占座工作。“行侠仗义”的同学们往往“战备充裕”,为了同宿舍兄弟的利益,一下子能从书包里拿出七八本书,然后非常熟练地在一排的桌子上放好。
  占座最“疯狂”的时期,还要算是期末考试期间。7点自习室开门,6点就会有排了几十米的队伍堵在门口。教学楼看门的师傅一出现,大家就像看到明星一样一拥而上,贴着玻璃望着师傅的一举一动。师傅拧钥匙开大门的同时,必须马上后退,防止被人流挤开的门撞伤。学校里的教学楼和图书馆的玻璃门就是这样,在期末期间多次被挤碎。伴随着冲刺般的跑步声,十分钟之内,能容纳上千人的自习室,所有的座位上已经全部都是书了。
  为此,学校也是施工修建了新的第六教学楼,校学生会也掀起了风风火火的“自习室反占座行动”,如今自习室的座位已经比前几年宽裕多了。
  “锐角三角形”饼
  或许是上了理工科大学烙下的“印记”吧,清华的同学做事情够严谨、够守规矩,且一不小心就过了头。下面就是发生在我们校园中的真实故事。
  两个女生下了课,来到食堂吃饭。吃到一半,女生甲觉得没吃饱,决定再去买点吃的。
  女生乙连忙叫住甲:“你去哪个窗口买东西?”
  “就是那边那个”,女生甲手指着一个窗口说。
  女生乙想了想:“哦,那你帮我买一块那种‘锐角三角形’的饼吧?多谢!”
  女生甲也想了想,然后说:“噢,知道了,那种是挺好吃的,我现在就去!”
  甲来到窗口,指着要买的饼对食堂师傅说:“师傅,来二分之一这种饼。”
  食堂师傅:“说一半不就行了,还说什么二分之一呀。”
  理工型的课程设置、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清华里的每一个人。就算是法律、人文这些文科系的学生,大一也都要先学习《微积分》、《代数与几何》、《物理学导论》这些理科基础课程。几乎所有的理工院系都要学习清华“必修课”──《机械制图》,即便和自己专业完全不沾边,也必须要硬着头皮用尺子和铅笔修行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为推导一道数学定理而花上几个小时,就是不去问别人或看现成的答案;很多人会为了把实验结果精益求精而不是马虎了事,再花上一倍的时间,为的是看到满意的数据。
  锻炼身体也是如此。在清华的篮球场,下午4点到6点,是人满为患,很多场地还要分几拨轮流打。田径场上也是人挨人在跑步,你想快点前进,必须左扭右拐地钻人缝跑。但过了这段黄金时间,比如晚上7点半再去操场看看,只有零星的人还在。同学们已经“规律性”地背上书包去自习了,操场的宁静和一两小时前的热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学们已经习惯了特定的时间去做特定的事情。而在其他学校,操场常常是24小时都有人锻炼,甚至夜里2点去篮球场还能凑齐人分拨打比赛。
“雇两个清华的不就行了”
  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一个已经毕业的清华学生和北大的同窗坐在了一起。
  清华同学:“最近怎么样?听说你把之前的工作给辞了?”
  北大同学:“是呀,打算自己开公司了。”
  清华同学:“哦?这是好事呀,开什么公司?”
  北大同学:“开个计算机公司,项目已经找好了,公司业务马上就能启动了。”
  清华同学:“哎?你不是本科学历史的吗?计算机公司你也能干?”
  北大同学:“咳!那还不简单,雇两个清华的不就行了……”
  这个故事,第一次听说时还是挺打击我的。不过现在每次想起来,都有防微杜渐的好处。理工科繁重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