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圣人,无非是一个有悬念的人而已。
我们也许做不了圣人,但是我们却可以做“部分的圣人”――一个有悬念的人。为此,首先要求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学会免开尊口。
比如说,在交际到中,我们千万不要问对方“你是做哪一行的”,而要留给别人一点猜疑的空间,这样我们才能够不被看破,才能显示出我们的人物的风范。我们可以去求证这个问题的答案,只不过千万不要说出这五个字。否则的话,对方马上会把我们看作一心想进身某个交际圈的急功近利的淘金者,或者是从来没有享受过自由而优裕的生活的小角色。
俗语说:“祸从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多在说话当中演绎。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但是这些弱点和缺点;一旦从别人的嘴里出来;就成了短处和隐私。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大忌。
人间的关系大半如此复杂;局外人很难真正知道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况且另外还要许多隐衷非外人所知。
因此我们对任何问题都不宜凭主观猜测乱说;更不不可因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批评别人;除非这是好批评;把一个人说得天花乱坠;如果对方恰巧不认可此人;那么在听了以后不是以为我们别有用心;就是认为我们幼稚无知。而把一个人说得一无是处;而对方偏偏就是那个人的朋友;那就会惹下麻烦;被人认为是道德问题。
古人教导我们: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说话要谨慎。可是我们缄口不言是做不到的;那就惟有小心谨慎而已。这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种保护措施。
社会上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在兴风做浪;把别人的短处和隐私;把人际间的是是非非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地逢人就说;不知由此种下了多少怨恨的种子。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说某某人的短处时;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象别人告诉我们的秘密一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并且不要深信这片面之词;更不必记在心上。如果贸然把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十有八九被认为是颠倒是非;混淆黑自。说出的话就象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当我们明白自己说错了时;我们还能把话从别人的耳朵里掏出来吗?
一方面;我们不应散布别人的是非;另一方面;对自己的秘密也应该少开口为妙。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
每个人都有许多秘密;我们或许一时冲动找人去倾诉。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会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说不定正好正了别人的陷阱。
“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我们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首先;人与人之间只有在舍弃了竞争或明知竞争无用的情况下;才有真正的友谊。在竞争关系中交真心动真情;最终只会更加尴尬而自寻烦恼。这是人性的一种弱点;不是我们所能改变的。
某甲与某乙是同级;而且是好朋友;只有一个升级的机会。如甲升了官乙没有升;两个人就会处于一种十分难堪的境地:如继续与甲友好;难免被认为是趋炎附势;甲主动与乙友好;对方也会认为是一种假惺惺或显示优越感。
其次;世界上到处充满了斗争与矛盾;社会上到处都有的是小人;而且易退易涨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也就充满了陷阱;君子又斗不过小人;说话稍有不慎;便有被套进去任人宰割的危险。
知音难求;我们为了一时的畅快;对并非相知的人畅所欲言;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很可笑!如果双方关系浅薄甚至只有一面之交;我们把自己的秘密都谈出来;就显出我们没有修养。对方会认为我们不配与他深谈;觉得我们冒昧。我们对他肝胆相见;对方也许还不耐烦呢!!
因此;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诚实;而是一种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我们说三分话;已经很不少了。
第二部分 锦心绣口 左右逢源
第11章 做一个有悬念的人 (2)一头不说话的驴
一天;有位年轻人来找苏格拉底;说是要向他学习演说的艺术。他为了表现自己在演说的良好素质;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
待他讲完;苏格拉底说:“可以考虑收你为学生;但要缴纳双倍的学费。
年轻人很惊讶;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我除了要教你怎样演说外;还要再给你上一门课;就是怎样闭嘴。”
在研究说话艺术的同时;还要学一学少说话。古人所谓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兴味长;就是这个意思。
这与提高口才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如何能说得又少又好;一句顶十句;顶一百句;这才是真正的会说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然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是绝对不会错的。
我们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台;如果非说不可;要注意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词、声调和姿势。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这值得加以研究。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地主请四个朋友吃饭。
大部分客人都来了,可是客人丁却一直没来;主人等得不耐烦:“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客人甲想了想,认为主人是想说:“不该来的却来了”;于是扭头离去。主人见状;着急地说道:“不该走的走了。”
客人乙一听不乐意了;这不明摆着说:“该走的没走吗?”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追了出去:“我不是说你。”
客人丙在旁边一听;心想:不是说他,那一定是在说我吧。也十分生气地回家了。
结果客厅里只剩下地主一个人面对着一大桌子的饭菜叹气。
这个笑话说明,在生活中谁也不能不说话。可是说话的后果却不尽相同。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坏事。
话说得越多;出毛病的机会也就越多。大智若愚;有学问的人不大乱说话;只有胸无点墨的人才喜欢大吹大擂。宁可把嘴巴闭起来;使人怀疑我们是浅薄;也不要一开口就让入证实我们的浅薄;这是一句值得大家牢记的名言。
为了使我们的话为人们所重视;所感兴趣;唯一的秘诀就是少说话;只有这样;才能有时间静静的思考;使说出来的活更精彩。
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1872—1933年)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作“沉默的卡尔”。艾丽斯?罗斯福?朗沃思就曾说柯立芝“看上去像从盐水里捞出来的”。
对于这些批评;柯立芝十分精辟的回击说:“我认为美国人民希望有一头严肃的驴做总统;我只是顺应了民心而已。”
柯立芝总统任期快要结束时;他没有对自己的政治使命和未来发表什么长篇大论;只是发表了一句有名的简短声明:“我不打算再干这个行当了。”记者们觉得他话里有话;老是缠住他不放;请他解释为什么不想再当总统了。实在没有办法;柯立芝把一位记者拉到一边;十分简单地对他说:“实话说吧;因为总统没有提升的机会。”
也许柯立芝总统宁愿做一头“严肃的驴”;是因为他深深懂得:人在社会上;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
得其人;我们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我们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我们说三分活;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于世故。
假如和对方相识不久;交往一般;而对方就忙不迭地把心事一古脑地倾诉给我们听;并且完全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样;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很容易令人感动的。然而;转过头来他又向其他的人做出同样的表现;说出了同样的话;这表示他完全没有诚意;绝不是一个可以进行深交的人。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千万不要附和这种人所说的话;最好是不表示任何意见。
得其时;是指谈话要分时机。
比如说;当主管征询我们意见时;我们不说就不妥;或者开讨论会时;该发言就不能闷着;老不说话老板以为我们没主意;但私底下的闲话少;麻烦也少。
在生活中;交友不慎将影响我们的个人处境。起初;朋友之间大多不会显山露水;但是俗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一起吃过几次饭;一些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倾诉给我们听。
对于这种人;我们不应和他有更深的交往;只需作普通同事就可以了。
得其地;是指谈话要分场合。
在办公室里;同事之间存在竞争的利害关系;追求工作成绩;希望赢得上属的好感;获得升迁;以及其它种种利害冲突;使得同事间天然地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又不是一种单纯的真刀实枪的实力较量;而是掺杂了个人感情、好恶、与老板的关系等等复杂因素。
这是一种变了形、扭曲了的运动会;其中有多种有可能影响成绩的因素:表面上大家同心同德;平平安安;和和气气;内心里却可能各打各的算盘;导致办公室里的关系不可避免地紧张。
同时;办公室里闲话的滋生地;工作间歇;大家很愿意找些话题来放松一会儿。综上所述;最好有意围绕新闻、热点、影视作品谈天;避开敏感问题;放得开而且无害。
根据上面三个限制;我们必须要“巩固城池”:也就是让有摸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