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曰(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柏杨曰(三)-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乇鹱ǔぃ欢某ι屏迹亟罂1鹑擞胁拍埽秃孟褡约河校鹑擞忻赖拢谛木统渎w慕;别人有嘉言,就好像是他自己说出来的一样。这种有包容性的人,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及人民。他的官职,对国家有利。』卢怀慎正是如此。」

  卢怀慎被称为「伴食宰相」,是国人直接了当认定他不过是一具饭桶,除了陪别人吃饭外,没有别的功用。司马光却打抱不平,认为卢怀慎完美无缺,更引用千年前的古书,倍加讚扬。

  根据史册记载的资料,卢怀慎有两大特点,一是把所有薪俸都给了亲友故旧,以致於自己全家陷於铮觯欢撬娑远鸦缟降恼氖椋羧裟炯ΑJ蛊拮佣滹|号寒,是他对家庭缺乏责任感,既没有资格为人夫,更没有资格为人父。把薪俸分散给别人,如果他不知道钱的价值,那是白癡,如果他知道钱的价值,他所企求的恐怕是更高的目标、更多的财富。面对国家大事束手无策,说明他昏庸颟顸,无药可救。把一艘船交给一个连他自己都承认没有航海技能的水手掌舵,我们为这艘船上的乘客颤栗。

  然而,司马光却对他十分欣赏,只因为卢怀慎属於猪八戒的脊樑,无能之辈,不敢改革,也不会改革,正符合司马光反改革的政治心态。

  司马光说:「贤能的人当权,做部属的人,愚昧的干扰他的政令,坚持自己的见解,牵制他的权柄,嫉妒痛恨,摧毁他的成果,刚愎自用,博取美名,就是罪人!」话说得如此明白,那么,王安石领导政府时,司马光却为什么愚昧的干扰王安石的政令,坚持自己的见解,牵制王安石的权柄,嫉妒痛恨,摧毁王安石的成果,而自己刚愎自用,博取美名?

  一个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一定坚决反对改革,而且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连一具名垂史册的饭桶,一个标准的官场混混卢怀慎,都突然间成了圣人,不可不叹息中国历史上的是非标准,为什么总是为了一时的自私,如此的随意颠倒。

  慷别人之慨

  太上皇李旦,在百福殿逝世(年五十五岁)。唐帝(九任玄宗)李隆基,命女儿万安公主当女道士,把献身所得到的福份,追献给祖父李旦。

  先前,李旦命他的女儿金仙、玉真公主终身不嫁,去当女道士,为祖母祈福。李隆基又命他的女儿万安公主终身不嫁,去当女道士,为祖父祈福。

  有权有势的人,对牺牲别人的幸福,以展现自己的优美品德,总是慷慨得不得了。

  柳树林之役

  七一六年,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在北方攻击拔野古部落,在独乐水(蒙古共和国土拉河)大破拔野古军,凯旋而归,仗恃自己战胜余威,毫不戒备,拔野古部落逃亡战士颉质略,突然从柳树林中冲出,斩阿史那默啜。

  当时,大武军(山西省代县北)子将郝灵荃,奉命去东突厥汗国办事(「军」在最初只是军事基地,设大将一人、副大将二人、子将八人),颉质略把阿史那默啜的人头交给郝灵荃,一同带到长安朝见,李隆基下令把阿史那默啜的人头悬挂大街。拔野古部落、回纥部落(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市)、同罗部落(蒙古共和国北部)、霫部落(辽河以北)、仆固部落(蒙古共和国东部)共五部落,都投奔中国,中国政府把他们安置在大武军(山西省代县北)以北。

  柳树林之役,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横行北亚洲二十年,所向无敌的沙漠之王阿史那默啜,突然丧生,这是一个「忘了我是谁」的傲慢人物、所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他阁下在摧毁一个强大敌人后,竟真的认为头上已自动自发的冒出光圈,即令没有人保护,也会有神保护。

  最可敬的是颉质略先生,在绝望中发出奋勇一击,他不过是一个亡国之余的残兵败将,普通情形下,兵败如山倒,连胆都被吓破,突然遇见「电视上时常出现的那个大傢伙」,只有目瞪口呆,浑身发抖,哭求大王饶命的份,但颉质略却隐秘埋伏,一跳而起。如果失败,他除了身死之外,还会留下笑柄,多少聪明人都将讥讽他不自量力。

  然而,颉质略却发出无畏的闪电一击,我们佩服他至死不休、誓不屈服,与敌人宁可同归於尽,宁可失败而死,也不苟且偷生的精神。英雄!勇士!正是颉质略当之无愧的荣耀。

  父尊母卑

  立法院初级立法官(右补阙)卢履冰,上疏说:「依照古礼,老爹仍在,而娘亲逝世,给娘亲穿丧服一年。则天皇后(武照)时,改为穿粗生麻布缝边丧服(二级次重)三年(齐衰。参考六七四年十二月)。请恢复古礼。」唐帝(九任玄宗)李隆基交付有关单位研究讨论。监督院最高顾问官(左散骑常侍)褚无量,赞成卢履冰的意见,但也有人反对,大家议论纷纷,一连几年,不能决定。

  七一九年,李隆基下令说:「自今以后,丧服等差,一律遵照丧服传全文。」然而高级知识份子(士大夫)仍然争论不息,於是,各照各的意见施行。褚无量叹息说:「圣人岂不知道娘亲的厚恩?但等差的规定,只是使尊贵与卑贱,中国与蛮族,有明显的分别。世俗的感情,十分肤浅,不了解圣人的用意。正当的制度一旦混乱,谁能改正!」

  从为父母所穿丧服的不同上,再一次显示儒家的等差制度,连父母都要分别高低:老爹是尊贵的,娘亲则较卑贱。一旦有人主张父母应该平等,圣人之徒立刻籼么笈U庵治シ慈诵缘墓勰睿恢奔岢植槐洌⑶一拐裾裼写牵“耸兰褪保丫┗秸庵殖潭龋谷烁械浇馔讶寮宜枷氲氖浚侨绾蔚睦眩煌币彩谷朔⑾郑谥泄四谛纳畲ε嘌降裙勰睿侨绾蔚闹匾

  吴兢

  安州(湖北省安陆市)总秘书长(别驾)刘子玄逝世(年六十一岁)。刘子玄,就是刘知几。因「几」跟皇帝李隆基的「基」同音,遂改用别名。

  皇家图书院编撰官(着作郎 从五品上)吴兢,撰写则天实录,记述宋璟反激张说,使张说挺身证明魏元忠无辜(参考七○三年九月)。张说参与整理国史时,看到那一段,知道是吴兢下笔。可是,却假装抱怨说:「刘子玄(刘知几)一点也不看情面!」吴兢站起身来回答说:「这是我写的记录,草稿还在那里,请不要冤枉死人!」在座的同僚,一个个面无人色。后来,张说暗中疏通,请吴兢修改几个字,吴兢始终拒绝,说:「如果听你的吩咐,这本史书就不诚实,对后人就没有公信力。」

  我们向吴兢先生致敬,拒抗一个宰相的压力,需要异於常人的胆量和见识,从同僚们全都面无人色上,可推测出他已身陷不测。如果他听话,随即来的是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然而他却拒绝,这种行径,当时人对他的评论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现代人对他的评论,我却知道,恐怕只有一个字:「傻!」或三个字:「老天真!」

  中国知识份子,似乎比其他国家的知识份子的负担,更为沉重。

  征兵改募兵

  北周、隋,及唐王朝初叶,行征兵制,沿边驻扎的边防军,平时一直保持六十余万人,八世纪二○年代,唐王朝宰相张说认为北方并没有强大的敌人,上疏建议裁减二十余万人,使他们返乡务农。李隆基犹豫不定,张说说:「长久以来,我都在疆场,对边防军情况,了解十分清楚,那么多人,只不过供将领们用来当自己的卫兵,或替他们私人办事而已。即令为了抵御强敌,争取胜利,也不需要这么多多余的士卒,去妨碍农耕。陛下仍然疑惑的话,我愿用一家百口的人命,作为保证。」李隆基这才批准。

  最初,各卫军施行征兵制度:人民二十岁成年,服役从军,六十岁除役,家人又不能免除捐税差役,长时期下来,士卒的家庭渐贫、身体也渐弱,遂纷纷逃亡,十室九空,民间苦不堪言,张说建议:「另行招募青年,代替征兵,充当各卫军战士;不追查过去,优先录用;则逃亡的士卒,一定争先恐后,出来应募。」李隆基批准。十天半月时间,集结精锐部队十三万人,分别拨付各卫军,轮流调派中央服役。「兵」「农」分离,自此开始。

  新唐书?兵志上说:「唐王朝统治全国二百余年,兵役制度大体上有三变:最初国力鼎盛时,有府兵,府兵废后有彍骑,彍骑又废,而地方性的武装力量兴起。」有些人责备张说废除征兵,改为募兵,是一种罪行,事实上,唐王朝时代的征兵制度,到了张说时,已完全破坏,如果不改作募兵,全国就陷于无兵之境,因为青年大量逃亡,无兵可征。

  唐王朝征兵,是北周帝国草原兵制的一种农兵合一,农闲时实施军事训练,战争时集合出征。出征时不但伙食、铠甲要自备,连武器也要自备。在一个简陋的社会结构中,还可以适应,一旦战争频繁,长期缠斗,便难以负荷。到了后来,贪污盛行,边防军将领不得不向中央主管官员行贿,他的财源之一,就来自可怜的士卒。将领们用威迫利诱的手段,要士卒把钱财存放总部保管,然后把他们硬生生凌虐至死(娘亲给孩子的一块平安玉,就足以使孩子死在长官之手),其中有多少悲惨故事,催人泪下!士卒要想不死,只有逃亡。张说之改为募兵,不但使国家的兵源恢复,同时也挽救了多少青年战士的性命!

  杨思勗官升二品

  七二四年,溪州蛮(溪州【湖南省永顺县】蛮族)酋长覃行璋,聚众起兵。

  李隆基任命宦官、左监门卫(卫军十三军)大将军杨思勗,当黔中道讨伐司令(招讨使),率军出击。杨思勗生擒覃行璋,杀三万人,班师。李隆基加授杨思勗辅国大将军(武散官二级 正二品),薪俸、卫士,都依照官阶设置(一品官卫士九十六人,二品官卫士七十二人,三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