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君臣道-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明珠说: “皇上未必要亲征,然而当今形势,非‘以汉治汉’不可,汉将及绿营兵不可不重用。”明珠的一句话,挽救了大清帝国,否则,满洲八旗兵有多少可用?

  大学士王熙建议道: “请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处死,以寒老贼之胆,以绝群奸之望,以激励三军之心。”康熙帝同意,遂下令赐死吴三桂的儿孙。

  同时,在军事上增强力量。康熙帝任命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进攻岳州;任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进攻江西;任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统帅诸将镇守江南;令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与抚远大将军图海从陕西攻四川;遣天津总兵赵良栋为先锋,令贝子傅赖塔为宁海将军,从浙江入福建。

  康熙帝在处理地方官员和将领反叛的问题上,也极有谋略和气度。他下令处死吴三桂的儿孙,却不株连其他在京的吴三桂旧部,只要他们不做内应,朝廷照旧信任他们。他命新任云南提督胡拜,贵州提督赵赖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广告,告诫军民人等,不要听从吴三桂的威胁利诱,对误入歧途者,只求能幡然悔悟,弃暗投明,朝廷一概不咎既往,欢迎归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康熙帝对汉官做出这种姿态,绝非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或权宜之计,而是他以中庸之道治国的具体体现。

  对叛将王辅臣的招抚,是康熙帝在战场上大力实施招抚政策的初步。原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变,杀死莫洛之后,吴三桂立即派人送去二十万犒师饷银,拉拢王辅臣,又命大将王屏藩由汉中出陕西应援。王辅臣攻陷兰州,发布反清檄文,陕甘大乱。

  吴三桂之乱,离清朝建立近四十年,八旗兵勇悍之气已经消歇,面对吴三桂的嚣张气焰,十几万大军与吴三桂隔江对峙,不敢与之决战。如果不是绿营诸将奋力苦战,战争将很难取胜。其中尤以河西三将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功劳卓著。

  在清军中,汉人绿营兵地位低下,待遇微薄,备受猜疑和歧视,吴三桂之乱迅速扩大到半个中国,与绿营兵的反叛有很大关系。莫洛率领王辅臣的绿营军进征西北,对王辅臣百般压迫,终于逼反了王辅臣,自己也被杀害。有鉴于此,康熙帝尽力纠正以索额图为首的贵族对绿营兵的偏见。在无兵可调的情况下,康熙帝接受了甘肃巡抚华善的疏言: “河西危甚,其得免于沦陷者,提督张勇之力。目前情势,非张勇不能守,非张勇不能战,非张勇不能破贼恢复,但事权不重,未免掣肘,请赐赦便宜行事。”张勇原是吴三桂部下,正受猜忌。重用张勇,是大胆明智之举,康熙帝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授张勇为“靖逆将军”,不受总督节制,一切征剿机宜听其自便,汉兵自成一军,独立作战。

  张勇智勇双全,他手下有三位总兵,个个骁勇善战。这三位总兵是: 西宁总兵王进宝,宁夏总兵陈福,甘肃总兵孙思克。由于绿营兵地位的提高,智慧和力量得到更大的发挥,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王辅臣占据的三边地区大部收复,并迫使王辅臣归降。

  康熙帝对王辅臣实行剿抚并用策略,以金钱和高官收买他,并许下诺言,只要他投降,可以不咎既往,官复原职。王辅臣在战事不利之时被迫来降,康熙帝也不食言,只命他立功赎罪。吴三桂之乱平定之后,朝廷召王辅臣进京,他认为此去准没有好下场,便自杀了。一般来说,朝廷是不会饶恕这种人的,王辅臣也算聪明。

  为了表彰绿营兵的军功,康熙帝封赏张勇及三总兵。莫洛歧视汉人,化友为敌,自取灭亡。康熙帝反其道而行之,把全国的绿营兵地位予以普遍提高,战争遂由守势转变攻势。“以汉治汉”是康熙帝对治吴三桂“反清复明”的关键一着棋。他说: “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时岂有满兵助战。”

  在福建和广东战场上,康熙帝特别指示清军主将康王杰书对二藩采取剿抚相结合的战略。康熙帝一向把耿精忠、尚可喜与吴三桂相区别。在京中只把吴三桂子孙处死,而耿精忠、尚可喜在京的人质家属却并未加罪。

  清军翻越仙霞岭,攻破建阳,康王即致书耿精忠招降,耿精忠要求朝廷先宣诏赦罪才肯投降。康王又挥师迅速攻下建宁,直逼建平,耿精忠这才派儿子耿显祚前来接洽投降。康王见耿精忠仍无诚意,遂率大军兵临福州城下,耿精忠只好亲自出城前来请罪。康王遵照皇上指示没有处罚耿精忠,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命他们留守福建。

  广东的尚之信见形势不利,抵抗没有前途,投降还能保命,也于两个月之后宣布投降,康熙帝也下诏赦免,命他戴罪立功。后来二人均被朝廷召回北京处死。

  吴三桂之乱,平定了二藩,军事攻势固然起了巨大的作用,政治攻势也发挥了显著的效力。给出路的政策,使耿、尚二藩不必背水一战,康熙帝灵活的政治手段是平定吴三桂之乱的关键因素,高明的策略往往胜过百万大军。 将敌人营垒中的软弱者分化出来,化敌为友,便可以集中力量打击最强硬的敌人了。

  吴三桂亲赴湖北松滋地区督战,遥应西北,企图从西路打通进犯中原的缺口。趁吴三桂离开湖南西去之机,安亲王岳乐使奇兵抄近道袭破袁州(江西宜春)包围长沙。吴三桂又急忙回师长沙督战。康熙帝立即命令荆州、岳州的清军利用叛军集结长沙之机,渡江速进,与吴军展开决战。

  现在清军可以用优势兵力来剿灭吴三桂了,吴三桂失掉了广东、福建、陕甘三路支援,势单力孤,军心涣散。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他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也许是为了鼓舞士气,或者是为了过一过皇帝瘾,在军事连连失利、前途渺茫的情况下,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宣布即皇帝位,自称“大周皇帝”,改元昭武,把衡州改为定天府,设百官,封侯拜相。

  八月,吴三桂集中兵力猛攻永兴。双方激战二十昼夜,大炮轰鸣,声震长江,战斗甚为惨烈。清军都统依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等战殁,前锋统领硕岱率兵入城死守,浴血奋战,战况十分危急。康熙帝闻报为之寝食不安。然而就在此时,吴三桂心力交瘁,突然一命归西了。叛军撤退,战局才稳定下来。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藩从云南赶来奔丧,草草收殓了吴三桂的尸体,逃向昆明。清军趁机收复岳州。

  在加强军事攻势的同时,朝廷又尽力招降涣散动摇的叛军,大有成效,形势越来越好。清军三路进兵云南,新任云贵总督赵良栋提出一个由四川、湖广、广西三路进兵云贵的方案,受到康熙帝的赞赏。

  赵良栋,字擎宇,甘肃人,行伍出身,富有韬略,原来在洪承畴手下任副将,曾受到吴三桂的荐举,但他早就对吴三桂的狼子野心有所认识,知其必反,拒绝了他的拉拢,几乎被吴三桂杀掉。以后他就任天津总兵官。良禽择木而栖,人生在世,慎选安身立命之所是很要紧的,不可糊涂。但是,以什么来作标准呢?私欲重的人,无非是以名利来衡量,名利之所在,就如蝇逐臭而至,吴三桂就是这类人,无论仕明仕清,他都是贰臣,只因为他立身处世以名利为归宿,贪心不足,最终也没有好下场。赵良栋看出了高官厚禄后面的陷阱,于是远远躲开吴三桂,实在具有先见之明。

  当初,康熙帝苦于无将可用,想到起用赵良栋,朝中满臣认为他是陕甘人,不可靠,反对任用他。这些人为吴三桂“反清复明”的口号迷惑住了,对汉人普遍不信任。狭隘的民族意识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对人的态度问题。上司对下级的态度,无论表面上是赏识还是轻慢,在本质上则只有“利用”二字,一个人才与一匹良马的价值是相同的,所谓“伯乐相马”,正反映了这种态度。

  为此,赵良栋向康熙帝请求暂且把自己的眷属留在北京当做人质,而自己率兵前往陕甘剿灭叛军,这下朝廷对他就可以放心了。康熙帝擢升他为宁夏提督。他在平叛战争中大展雄才,夺密树关、略阳,占领进川要道阳平关,康熙帝闻讯,无限欣慰,立即部署进川事宜。 






 
平定三藩叛乱要图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一月,赵良栋、王进宝会师宁羌州(陕西宁强),疏请两路进兵,康熙帝当即批准,并授赵良栋为勇略将军,负责西线军事指挥。赵良栋跃马横刀,浮水渡江,大破叛军,收降无数。康熙十九年正月,顺利收复成都,康熙帝擢升他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另一路,王进宝则于正月十三日攻克保宁府(今四川阆中),迫使吴三桂手下悍将王屏藩自杀,吴之茂被擒。十八日,又收复顺庆府(今南充市)。绿营兵只用三个月就收复了四川大部分地区。

  清军进兵的中路指向湖南,由贝子彰泰代替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

  清军进兵的南路指向广西,由简亲王喇布负责,不久康熙帝特授湖广总督蔡毓荣为绥远大将军,节制汉兵先行,又授傅赖塔为征南大将军。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傅赖塔平定两广进入贵州,大败数万吴军。康熙帝说: “平定湖南,傅赖塔之功最大。”

  此时,中路彰泰也向云南逼近,西路赵良栋欲由四川入滇。

  南路蔡毓荣一路猛进,势如破竹,把吴军逐出贵州。收复贵州后,蔡毓荣首先打开了进滇门户。蔡毓荣与傅赖塔、彰泰合兵一处进攻昆明。吴世藩派悍将郭壮图率叛军抵抗,并把诸将亲属都拉来据城死守,十数万清军围城九个月不能攻下。

  康熙帝命赵良栋将四川叛军就地歼灭,勿令归援云南。赵良栋追剿叛军,乘胜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将叛军一一剿灭。九月,赵良栋抵昆明。赵良栋观察形势之后,建议切断叛军水路,使其粮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