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05年第1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芙蓉-2005年第1期-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版商,出版商自不必多说,最蹩脚的文学编辑最喜欢折腾,文学新人又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一流作家要么偃旗息鼓,要么金盆洗手,要么江郎才尽,要么苟延残喘,要么挂羊头卖狗肉,像《暗示》《花腔》《许三观》《白鹿原》那样的作品太少了,总之,文学的萧条气象,最有责任的还是作家。 
  中午接到石头电话,他想去江南采访苏童、毕飞宇,或者请他们过来,请我帮忙联系。我回答说,恐怕不太现实,苏童不是王童,毕飞宇不是余秋雨。 
  两点,赴延安人员集中开会,强调纪律和安全。 
  晚上看对话的录音整理稿,胡平院长打来电话,对这个对话表示忧虑。我说对话很好,基本能够反映作家们的现实心态,可以让各人再补充一下。 
  四点,一个人在教室里观看影碟《女人,生命中的舟》。 
  与林建法联系,他在上海,说明年的对话稿子已经排满。 
   
  12月19日 下雪 
   
  开始写短篇小说《长安行》(暂定名),计划去西安前写一部分,回来再写一部分。 
  九点,把对话稿送给张晓峰,和西扬聊天,让他们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发言再审看一下,不能半途而废。 
  下午,雪仍在飘,镇江作家中跃来了,还带来三位女士:一个辽宁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两个湖北籍的女作家,京漂一族。女编辑和我聊了一会儿创意,作家喜爱的散文。我想起多年前,宗仁发他们就搞过一个《真爱》散文卷。 
  给顾建平打电话,告诉他中跃来了,可惜他和艾丹有约,不能来了。 
  五点,他们突然要走,留也留不住,说是要去看电视塔,已经约定了。 
  中跃兄给我带来一条烟和一摞文稿,也给荆歌带来一条烟,荆歌不抽,就给了我。于是送他们,并在鲁院门前和他们合影。 
  胡平院长派人送来他的发言修改稿。 
  找不到张晓峰,晚上也找不到,看来去西安之前,文章是发不出去了。 
  张懿翎来打牌,说到流畅成了小说致命的通病。突然扯到雪漠的小说,胡殷红在《文艺报》发了雪漠小说研讨会的消息。基本以批评为主。听说雪漠找到鲁院领导,且已经告到金炳华那儿去了。于是大家开始批判雪漠,说他只有初中生的水平。 
  我不知道他们干吗如此贬低。又想到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大概也是不过如此吧。接着张懿翎不知怎的,又扯到张洁的《无字》,认为个人的怨愤太多了。她写了一篇《看张洁读姝娟独享》,干干脆脆亮明观点,张胜友见了在家里嚎叫,怪她招惹人家。她把手稿拿出来,给我们看,说准备给《文学报》。懿翎的字很漂亮。我喜欢她的性格,一个聪明绝顶、魅力四射的女人。 
  家里打来电话,她买了一套新床罩。 
   
  12月20日 大雪纷飞 
   
  早晨上网,在故乡社区发贴子《北京:中跃的帝王生涯》。不久就收到不少回应,都说写得好看。 
  给石头发短信,告诉他到江苏采访有困难。 
  中跃打来电话,他和那个王姓编辑准备出一套四大才子丛书,我说题目太傻了,让他和荆歌再商量商量。 
  新闻出版署版权司副司长许超讲课,介绍著作权法。 
  写了一会儿小说。 
  打牌时,接到刘云电话,小天抢着说,今天是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我真的忘了这事儿。也不觉得有多少意义,认真算起来,每天都是节日,都有非同寻常的意思。但我还是祝他们快乐。 
  打完牌后,继续写小说至零点。 
   
  12月21日 大雪 
   
  上午看了一点儿巴尔扎克。《苏城舞会》,一个中篇小说,是一种别样的流畅。 
  忆起二十年前上学时,一个同学就向我推荐过,我那时正迷恋着现代派,对老巴子不屑一顾。现在读来,却是那般的气势雄伟,大开大合,毫无挂碍。 
  整理去西安的行头,到升和市场买了些食品。 
  下午三点,鲁院的车子送我们到火车站,五点二十,我们登上去西安的列车。 
  同行的有《文艺报》编辑王山,听说他是王蒙先生的儿子。还有郑理,原来《小说界》的编辑,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受《文学报》委托,跟踪报道。 
  晚上喝了不少二锅头。车厢里到处都有我们的人。有些热闹。这么多清一色的年轻作家一起上路,真是鲜见。 
  给家里打电话,明天是小天的生日。 
  孙惠芬喊我去,还有丁丽英、戴来。陪她们打了一圈牌。张晓峰大概也喝了不少啤酒,老是在一边捣乱,说粗话。还掐了我两下。这世上再没有比陪女人打牌更累的活儿了。它考验你的耐心,让你变得愚笨而浑然不觉。幸好是在车上,火车行进着,我的心也跟着咣当咣当地跳动着。 
   
  12月22日 下雪 
   
  早晨七点半到达西安,在万年饭店用了早餐。 
  十点,登上去延安的火车,继续行路。火车走得很慢,仿佛是要让我这个南方人看个透彻。雪在飞舞,黄土高坡莽莽苍苍,不动声色。我接替吴玄和荆歌、戴来、风马打牌,看谁“跑得快”。 
  傍晚七点到达延安,在电力酒店,延安市委宣传部招待我们吃饭,和巴音博罗同住一室。喝的是西凤酒。延安的面食很多。还有《延安文学》,一本很厚的杂志。 
  饭后,一大帮人逛街。雪是越来越大了。据说延安已经多年没有下雪了。十步之外,看不清人影。广场上,白茫茫一片。我们打起雪仗,拍起照片。走在延河大桥上,如履薄冰,正好可以拥住女同学的腰和肩头。我们手挽手,我们走在雪路上,热热闹闹,欢歌笑语,完全像是鲁艺的师生。看见了,我们看见了宝塔山,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但是我们依旧心潮彭湃,一如生产归来。 
  远远的有一对人儿,总是跟我们这一帮子若即若离的,看着又让人挺嫉妒的。 
   
  12月23日 雪后初晴 
   
  总算睡了一个好觉。 
  雪后的延安庄严雄伟,让人心里紧绷绷的。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延安有着一段伟大的历史,总值得人们回味。 
  八点半,我们去枣园。黄土高坡上面的树林银妆素裹,把枣园打扮得闪闪发光,也更加显得空旷辽阔。走在林地,雪给我们踩得咯咯吱吱的响。风过处,不时有雪块跌落下来,在两棵大树间,艾伟给我照了一张相。在纪念馆前,我和高大的毛泽东像合影。 
  一个漂亮女人带着孩子拍照。他们的出现给白色的大地添加了鲜艳的色彩。我蹭过去,请欧阳给我和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拍了一张。女人说,雪太大,孩子今天不上课,正好带孩子出来看看雪。 
  枣园之后便是杨家岭,这两处选址都极有特色,与西柏坡异曲同工,让人直觉得时光倒流。 
  艾伟跟在我后面,我故意在一片虚浮的深雪上坚实地踩下去,结果这小子不假思索,小腿都埋进去了,皮鞋里灌满了雪,呵呵呵。 
  在党的七大旧址,我和同学们学着当年的好汉们,激情洋溢地讲演。 
  和着积雪飘荡的,还有陕北的信天游,天空变得更为高远。我们循声找去。艺人刘爱民,打着腰鼓,招引着游客。游客就我们一批人。大家早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见过这个西北汉子,此时赶紧围过去合影。这个“刘老根儿”相当配合,老到地摆出各种姿势。 
  饭后陪丁丽英上街,有朋友要她带些陕北民歌碟子回去。冰雪融化,地面滑得很。丁丽英紧紧地抓住我,说起她现在的生活。 
  下午游览延河大桥和鲁艺。也许是昨晚已经先睹为快吧,白天的延河大桥不那么好看了,桥下没有多少水,而鲁艺也已经名存实亡,只能从史料和照片里去寻找了。现在的鲁艺正式名称是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破落不堪,远不如一个乡办初中。老师们有的上课,有的在改作业,山墙上写着各类值勤表。鲁艺的主建筑是一个天主教堂,大概原来是作礼堂用的吧,现在也成了艺校学生的舞蹈练功房。我们在那里逗留片刻,孩子们大多十二三岁,在老师的吆喝下做出各种动作,眼睛却落在我们身上。躲在钢琴铺天盖地的旋律里,我在教堂前后左右角角落落溜了几圈。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 
  时间还很充裕,我便和王山开了一间钟点房休息。王山要我写一篇东西,谈谈考察感受,或者学习感受也行。我说再考虑考虑。刚眯上眼睛,有人打进电话给他,王山说是刘廷从南京打来的,问我《钟山》贾梦玮的电话。 
  晚宴上,延安请来市歌舞团的演员唱歌助兴。我们听到真正的陕北民歌。 
  九点半前往车站。十点二十,火车开往西安。 
  幸好下午睡了一会,在车上和郑理聊到一点。 
   
  12月24日 大雪 
   
  早晨五点四十五分,到达西安。下了车,天地一片洁白。今天是圣诞前夜,我们好像走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上午没有什么安排,就在房间休息。不一会儿,张艳茜来了。她是《延河》杂志副主编。比照片上瘦多了,简直是憔悴。听说她大学时代还是校花哩。但她说我比想象的要高大些。 
  午饭吃的是甲三灌汤包子,很有特色。饭后直接去游览西安,先是碑林,再去历史博物馆,再是大雁塔。碑林很好玩,每根石柱上都雕有兽头。我有一个画家朋友,在西安逗留时,曾悄悄拓了一些。 
  爬大雁塔,是要自己掏钱买门票的。十五元一张。结果很多人都没上去。艾伟问我上不上。上吧。他请了我和吴玄。 
  雪一直在下,张艳茜也一直陪着我们。她的房子在三十一层,她每天爬上爬下,不坐电梯,有时候下午还下来散步,在楼群之间溜圈儿。这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又是一个陷入了生活重围的女人。她告诉我,她属兔,先生属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