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与百姓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5老子与百姓生活-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模敲础吧迫恕庇搿安簧迫恕碧煜乱沧杂斜曜嫉模煜氯艘捕际敲靼椎摹!
  我们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今天老百姓对于看病很有意见,对于药的价格很有意见。有记者去暗地里调查几个大城市的医药情况,比如一个普通的喉咙疼、头痛的感冒,普通的药能解决,有的大医院却要给你开出一大堆药,高的要300多元,还给你配藏药、进口药什么的,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医生很好,低的只要15元钱的药,嘱咐你多喝些开水就解决问题了。现在有的医院、医生拿回扣、拿红包,专门等着“宰病人”。再比如说,可以用B超解决问题的,为了赚钱要你去做CT;有的可以不开刀,为了赚钱,为了练一练手术刀,就来个切除。你说这是善心、善举吗?你说老百姓是傻子?不,人人都心知肚明,哪个医生是“善人”,哪个医生是“不善”之人,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你看,“不善”之举是老百姓一眼就看得清楚的,就像看得清什么是“善”一样。有一位著名老中医曾经给他的学生写了16个字勉励:“儿女心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我觉得很有触动。最后说的就是一个“善”字,对于病人要有“善”心,像所谓的“菩萨心肠”那样。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呢?老子的教导有几点: 
  1.怎样看善与恶的距离? 
  老子说:“善之去恶,相去若何?”(第20章)帛书本、傅奕本“善”字作“美”。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善”离开“恶”,相去多少距离,相去多远?这里的思维空间很大。“善”离开“恶”,相去的距离有时看很大,一个善人与恶人,一件善事与一件恶事,相去太大太遥远了。但是,世界上善恶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本是“善”可以转变为“恶”,“善者”可以转化为“不善者”。相反,也是这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有105万人在吸毒,而其中20岁-40岁的青年人占70%,这是触目惊心的!其实他们由“善”而至于“不善”,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举之错! 
  又比如今天的某些干部,原先本是好好的干部,后来腐败了,转为“不善者”了,也往往是因为人生路上一次失足,而带来的是千古之恨啊! 
  反过来,也是这样,不善的人也可以变为善人,这也有无数的例子。另外,善与不善的关系也挺复杂,比如善人中往往有一些不善的东西,而不善人中往往也有些善的东西。 
  2.怎样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这是说,善的人,我以善来对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来对待他;这样做了,就可以“德善”。什么叫“德善”?这里的“德”就是“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得到了善,那不就是人心向善了吗?善人的人心更向善了,不善人的人心也向善了,人人都得善了,都得道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大成功?难道不是吗?就是牢房中的“不善者”,今天我们的警察还在循循善诱地对他们“亦善之”,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用善来对待他们,希望将他们重新改造为“善人”。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真是千年不变的经典。前半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懂,就是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 
  我们解读了一番老子的理念后,再来用事例来体会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有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聪明贤惠,心地慈善,性格坚强,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她做皇后后,心中有个榜样在,那就是唐朝的长孙皇后,这就是善人榜样的魅力了。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就把胡惟庸全家满门抄斩,还追查同党,株连文武官员15000多人。当时他又怀疑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宋濂。宋濂(1310-1381),浦江(今属浙江)人,在开国初期,朱元璋重用过他,当过太子的老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过《元史》。但是这一次查出来,宋濂的孙子宋慎也与胡惟庸有关系,因此朱元璋就把早已告老还乡的宋濂从家乡抓了回来,要处死他。   
  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2)   
  马皇后很善良,她向朱元璋讲了两点:一是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对孩子的老师都是敬重的;二是,他早已告老还乡,怎么会知道孙子的事情。朱元璋没有答应她的求情。那天朱元璋用餐,发觉马皇后不太对劲,问她是不是身体不好,马皇后说:“宋濂先生快要死了,我心里难过,在为他祈福呢。”朱元璋这下被感动了,赦免宋濂死罪,全家充军茂州(今天的四川茂县),宋濂后来死在路途上了。 
  其实朱元璋对宋濂其人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俩相处过很多年,认为宋濂说话做事谨慎,是个贤人。比如有一天上朝,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天晚上干什么了?宋濂说: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喝酒。朱元璋很满意他没有欺骗自己,因为昨天晚上朱元璋已经派人监视侦查过了。 
  但是虽然善良的马皇后救了宋濂一命,但是救不了更多的功臣的命。1390年,朱元璋又追查胡惟庸案,杀了第一号开国功臣太师李善长和他一家,1393年又杀了凉国公蓝玉,这两次大案还杀了数万受牵连的人。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说:这样一来几乎把朝廷的功臣杀个精光,明太祖的专制与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了。 
  虽然马皇后不能全部校正朱元璋的“不善”,但是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一日,马皇后问太祖:“如今天下民众安定吗?”太祖说:“这不是你所该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为天下人之父,我愧为天下人之母,子女的生活安定与否,为什么不能过问?” 
  碰上干旱之年,马皇后就常率领宫人吃蔬菜,帮助祈祷。年成不好,就安排吃麦饭和野菜。太祖有时告诉她,救济灾民的事。马皇后说:“救济灾民,不如平时让他们预先做好积蓄的准备。” 
  奏事官员散朝后,一起在朝廷吃饭,马皇后命令太监取来饮食亲自品尝,味道不美,就对太祖说;“帝王自己的奉养要薄,而供养贤臣应该厚。”太祖为此告诫光禄寺的官员,光禄寺是专门负责操办朝廷祭祀、宴饮所用食品的官署。 
  太祖到太学视察回来,马皇后问有多少学生,太祖说:“数千人。”马皇后说:“人才众多了。诸生有官府供给粮食,他们的妻子孩子靠谁供给呢?”于是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赏赐给他们的家属。太学生家里供给粮食就从马皇后开始。 
  诸位将领攻下元朝都城,俘获宝玉,献至皇帝。马皇后说:“元朝有这些宝玉而不能守住,我想是帝王应该自有宝贝吧。”太祖说:“我知道皇后说的是得到贤臣才是真正的宝贝吧。”马皇后拜谢说:“确实像陛下所说。我同陛下起于贫贱中,到今日,常恐怕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所以希望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天下。”又说:“法律屡次更改必定会遭到破坏,法律破坏了,那么奸邪就会产生。百姓常担忧必定是为贫困,百姓贫困则祸乱就产生。”太祖感叹地说:“这是极有道理的话啊。”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马皇后卧病,群臣请求为她祈祷,寻求良医。马皇后对太祖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祈祷有何益呢?再说医生怎么能使要死的人活过来,假使服药没有效果,这不就因我的缘故而怪罪各位医生了吗。”病危时,太祖问还有什么话要说,马皇后说:“希望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都贤惠,臣子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已。” 
  这些片断让我们看到,就在朱元璋和马皇后之间就有复杂的“善”与“不善”的问题。在这对“患难夫妻”中间,真让人感叹老子所说的“善之去恶,相去若何”啊!而马皇后对于朱元璋,又正如老子说的那样,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了。   
  “善”的智慧链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62章)这一条让我们再次聆听到“道”的重要、“道”的宝贵。人立足于世上要寻找“万物之奥”的“道”,人生之“道”、成功之“道”,还有人际交往之“道”。这是“善人之宝”,是善人的珍宝;又是“不善人之所保”,就是不善人也应当保持着道。 
  关于道是“不善人之所保”,我们也来举个例子。无锡边上有一个有名的地方,叫宜兴,出过很多的人才,比如现代大画家就有吴大羽、尹瘦石、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嵒等人。宜兴在西晋时候称为义兴阳。那时有一个人叫周处(?―297),其父曾为吴国大将,官任鄱阳太守,勤政爱民,百姓拥戴。但是其父早亡,母亲管不了他,年轻时凶蛮强横,任侠使气,成为乡里的祸害。当时有歌谣:“江中蛟,南山虎,三害最烈是周处。”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目的希望减少祸害。他先上山除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在水中或浮出水面,或沉入水底,行进数十里,周处一直和它厮杀在一起;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就互相祝贺。没有想到,周处竟然杀了蛟龙,出现了。他听到乡里人这样祝贺,才明白自己是怎样一个“不善”之人了,想到要改过自新。于是他就自己去吴郡,就是现在的苏州,向当时负有盛名的陆机、陆云求教,下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陆机不在,碰到了陆云,周处就把自己的情况讲给他听,并担心自己“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经过教育改过,后来周处终于官至朝廷,做过新平太守,迁御史丞等,政绩显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