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任何人读了《大学》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都会为之首肯,认为是有道理。即使现代,美国式的民主社会,当他们要选举总统的时候,就会要求候选人的人品和家庭夫妇关系等,没有污点或缺点。这便是东方西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德要求。你看人性是多么的奇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要求别人是好人,是圣人。但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有许多理由可以原谅自己,辩解自己。等于人人手里都有一把标准尺、有一天秤,到处衡量别人,是不是够得上圣贤的尺码和分量。但对于自己,就很少称量了!
“修身”从自我批评做起
就如我们现在,讲《大学》,评历史,大胆放任批评古人,要求严格。说来惭愧,我们自己本身呢?那就很难说了。不过,你们也经常听过我的自我批评,如我一生,只有两句话,“一无所成,一无是处”,如此而已。大家喜欢研究《红楼梦》,我是不太内行,不过我最同意作者在《红楼梦》开头的几句话:“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实际上,这两句话,就如我的自白一样。其实,读懂了《红搂梦》,就会真知“修身、齐家”的重要,也可了解人性的缺点和优点。
由“修身、齐家”讲起,我们必须要明白,它的重点,就在自我的“修身”。身不修、家不齐而奢言治国、平天下,不是不可以,只是“偏中偏”,很少能够做到“偏中正”。为什么孔子特别推崇尧、舜?他的重点,应该是在“修身”。别的不说,你只要看我们过去传统文化教育,所注重宣扬的“二十四孝”,就可明白了.二十四孝里的人物,都是发生在有问题的家庭。所以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如果家庭没有问题,大体上说,个个不算太坏,就没有什么孝不孝的问题存在了。仁义的道理也是一样,假如人人自爱,尊重自己,同样的,也尊重别人,爱护别人,那还要说什么仁义不仁义呢!
大舜孝感天地平天下
就以“二十四孝”来说,榜上桂头牌的第一个人,就是姚舜。大舜出生在一个最有问题的家庭,父亲顽固而且粗暴,几乎是毫无爱心的人。母亲(有说是后母)更糟糕,她是一个泼辣而嚣张的女人。他有一个弟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且是很自私,占有欲甚强的个性。但是世界上的父母,大多数都有偏心。他的父母,又特别偏爱小儿子,并不喜欢大舜。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所谓“动辄得咎”,没有一天的好日子可过。但是大舜丝毫没有怨恨,挑起一家生活的担子,尽量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结果,还是被父母赶出家门,只好自谋生活,去做陶器来卖。当然,这样的人,这样的家庭,自然会被别人当故事,当笑话来谈论。因此就被帝尧知道了。经过考察,决心想培养他,就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慢慢叫他办事,一步一步地提升他。但他的弟弟看了眼红,又贪图两个嫂嫂的姿色和家势,就想办法要谋杀大舜,故意要父母叫他凿个水井,准备在他工作中活埋了他。总算大舜知道弟弟的用心,在打井工程中,横打一个出路,没有被活埋了。但他对弟弟仍然没有仇恨的心理,不只原谅,而且照样对他友爱如初。
古代的历史记载,文字简练,而且没有花边资料的描述,不过经过的大要,都已有了。记叙大舜是从这样的家庭环境出生,还能“修身”“而立”,做到“齐家”。后来帝尧把他放在政治中心去历练,叫他担任过各部不同的工作,最后授命他总理国政。实际上,后来帝尧在位的政绩,大多都是大舜的功劳。这样,经过了二三十年,帝尧老了,快到一百岁了,才让位于他。而在大舜担任国政的时候,他的母亲也老了,眼睛失明,看不见东西,或许是白内障之类的病。那时,医药并不发达,大舜就亲自抱着母亲的头,自己用舌头来舔母亲的眼睛。据说,“孝感动天”,他母亲的眼睛,居然被他舔好了。
不但如此,后来帝尧死了(但有的旧史说他并没有死,他修道去了),姚舜做了三十多年的国家元首,也已活了一百多岁。他一边提升大禹总理国政,一边又自己出巡南方,过了湖南,到广西,据说,就驾崩在九嶷山J那里(旧史又有记载,说他也学帝尧一样,入山修道去了)。因此,两位帝后娥皇、女英便亲自到南方来寻找大舜的下落,结果都死在湖南,据说也成神了。后世所谓的女神“湘妃”,相传就是大舜的两位帝后(称娥皇为湘君,称女英为湘妃)。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所记载的反映,处于有大问题的家庭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不但没有反面坏的结果,反而存有正面的“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好榜样。所以孔子极力尊崇尧、舜,并非只为尧、舜开创文化的德政而已。可是,在周、秦以后,我们历史上历代帝王的家庭,及其自身的榜样,又是如何呢?也许那几个最好的开国之君,还都是齐桓公坏习气一部分的化身。至于那些不好的,和职业皇帝们,除了少数几个之外,更不足道矣!
自秦始皇以后,我们的历史,由分封诸侯的体制,改变为一个统一文化与文字,统一政治体制为郡县,所谓“书同文,车同轨”的东方大国。这个时候,正当公元前二百二十年前后。讲到这里,使人联想起现代历史的故事,当在推翻满清以后,所谓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的阶段,阎锡山在山西修建的铁路,故意采用狭轨,不和全国铁路的轨道相衔接,仍然抱着“战国诸侯”和《三国演义》的思想。距离秦、汉两千年后的中国,还随时出现“战国”时代“车不同轨”的作风,你看,这有多么大的讽刺意义。
但我们现在不是研究历史,只是讨论中国文化大系中的儒家心法。因此,讲到“修身”与“齐家”的问题,引用到历史上历朝历代为天下主的第一家庭(族)。如果再做详细的叙述,那就变成讲历史小说了。但是,历史的人事问题,不正是《大学》內涵的反证吗?
我们的历史,从来以汉、唐开国为盛世。宋、明其次,元是蒙古族当家。清是满族当家,都要另当别论,实难要求过严。而且我在前面讲过,除了以历代开国之君为主题之外,其余的都算是“职业皇帝”,能够守成的已经不错,大多更不必要用《大学》的尺度来讨论。不过,话也不能以偏概全。在职业皇帝当中,也还有几个可算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虽不中,亦足观也矣”!
从刘邦的“龙颜”说起
以开国的帝王来讲,例如汉高祖刘邦,除了历史上赞许他是“隆准龙颜”、“豁达大度”八个字以外,应该说还有四个字,便是“知人善任”的长处。至于什么是“隆准”,是说他鼻子长得挺拔,鼻头特别大一点,犹如相书所说,“一鼻通天,伏犀贯顶”而已。这样的人多的是,我一生也见过几个乞丐和出家的和尚,都是“隆准”,并不能因鼻子大,就可当皇帝。“龙颜”嘛,谁见过?就算古画上的“龙”吧!那副尊容,除了很有威武以外,也并不特别,平常人也有的是。用这“隆准龙颜”四个字来称赞刘邦,完全是古人写历史的大手笔、妙文。因为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当了皇帝,总要说他有特别过人之处才对。等于后世的什么“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一样的句广,极其谄媚的笔墨。
我年轻时,有一个会摸骨看相的朋友,我常对他说,你赚了别人的钱,又在骂人,坏透了。假使你敢说我是有特别的骨相,或是“龙行虎步”、“虎背熊腰”,我非揍你不可。那是你明明在骂我是个禽兽,是个动物嘛!但是,他说,老兄,我是规规矩矩照书本上来的,那些历代的英雄帝王们,不都是很喜欢这些恭维吗?看来,你是一定做不成英雄了!我们彼此哈哈大笑拉倒。至于说刘邦“豁达大度”,这一点,比较起来,可以承认,拿他前比齐桓公,后比唐太宗李世民,都有点相似之处。但也必须看看反面的文章。例如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现在到了咸阳以后,居然不贪取财货,又不掳掠美女,看来,其志不小,你不对付他,将来你必失败在这个人手里。后来,果不出其所料。
我想,《史记》与《汉书》,你们都很熟,尤其是司马迁写《史记》的高祖、项羽“本纪”,也是大家最喜欢读的大文章,因此,我不需多说。
“豁达”背后的身世和性格
汉代开国之君的刘邦,他出身的家庭和父母,可以说,本来是一个殷实务农的人家。只有刘邦,在这个家庭中,素来就“不甘淡泊”、游手好闲、好说大话,在他家族的眼中,是一个不管家人生产,使父亲兄弟们不大喜欢的人。不过,这样的人,在每个地方、每个乡村中,都随时会出现。刘邦算是有“智、力、勇、辩”的那一类型,环境往往不能约束他的。偏偏是他运气好,吹牛说大话,吹到了一个外地来的大财主的女儿吕雉做妻子(这个大财主,历史上只称他吕公。但有说在《相经》上,记他名吕文,字叔平)。东方西方人类的文化,过去历来同样是重男轻女,所以详细记载她的资料并不多,只把重点记录在她当皇后以后的事。其实,你仔细研究,在刘邦做亭长,送囚犯,放囚犯,躲在芒砀山沟里,直到与沛县的秘书萧何、曹参联络,取得县城,称“沛公”起兵,他的妻子吕雉,都是知情参与其事的。所以后来做了皇后,设计杀韩信,是两夫妻的同谋。刘邦死后,故意请张良吃饭,是她设计促使张良早死。
关于这一点,有人对我说,于史无据。我说,你不了解道家的“辟谷”,当然不明白,张良当时已修到可以“辟谷”不吃饭。功夫到此,忽然强迫他吃肥腻的食物,不但功夫尽失,甚至不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