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觉经略说-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候,有魔障,庙里的师父拚命念咒子,没有用。我说算了,算了,不要念了,我念一个咒给你听。于是,我往桌子一拍,开始骂起来,三字经、六字经都骂出来了,好了,没事了。师父问我说你这是什么咒子?咒者咒也,我咒他嘛!万法唯心,心正念正,什么魔都怕你。你有所求,有邪心,即使念咒子,还是邪念,都抗不住魔的,这个道理要搞清楚。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你有这样的观念看法,就是正确的观念。‘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若有其他的观念见解,那是外道邪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如果要学真正的禅宗或真正的密宗,必须要依师,依善知识。依师之前,弟子要观察老师,老师也要观察弟子。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修行佛法,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善友就是善知识,古人说亦师亦友。可是以前是弟子侍候老师,现在时代不同了,反过来是老师侍候弟子,众生颠倒。
  ‘彼善知谶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只要你是块料子,够得上法器,善知谶会来找你。善知识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下去,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想找一个好学生,问题在于你自己是不是法器。‘应断憍慢’很重要,如果你有主观成见,认为不对,完全接受不了,那一点办法都没有。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跟善知识处不好,他走了,不理你了,也不要嗔恨。一般人相处不来分开了,都会恨,就开始毁谤了,说老师这个不对,那个不对。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善知识往往故意示现顺境、逆境来磨练你,考验你。在顺境时,看你是否沉迷;在逆境时,看你是否能够忍受。在逆境时,是否能够维持平常心,不怨天,不尤人;在顺境时,也是一样,是否能够维持平常心,而不得意忘形。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自己明了此心毕竟都是空的,与诸众生并无差别。‘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这样修行,才能进入圆觉境界。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佛说未来末世的众生,学佛不能成道,是由于无始以来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憎爱心理。一切种子包括很多,最基本的贪、嗔、痴、慢、疑五种思惑,所谓修行就是如何转化这些心理上的毛病。其次就是见惑,见惑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自己主观的成见,戒禁取见是认为某件事不能做,做了就不能成道,如同回教徒不吃猪肉,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规条。见惑就是观念上的错误,而被这些错误的观念困惑住了,不能解脱。见思惑形成了心理思想上的一切种性,形成了现在的个性,必须要把见思惑转化,才能成就。见惑要在见道、明心见性以后才能断,才能转。思惑则在见道以后还不能断,必须靠修持,慢慢作功夫才能断。所以,我们深受内心爱憎之念的折磨,贪嗔痴慢疑很难断除。
  佛为什么要提这一段?善事善知识很难,我常跟同学们说我不是善知识。但是,我晓得世上纵然有善知识,你们也学不好。为什么呢?一般人学的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某某人讲的道理很合于我的想法。还有些同学跟我说:老师啊!你讲的思想跟我的一样哩!我说好,谢谢你啦!所以,我说你们不是学佛,而是拿佛的招牌来表现自己。例如现在很多人注解佛经,很多人上台弘法,所讲的佛法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原意?很成问题。禅宗有个故事,五代时有位忠国师,他的一位弟子学问非常好,想要注解佛经。忠国师就叫人拿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只筷子,问这是什么意思?弟子答不出来。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懂佛的意思?
  所以,能够去掉‘自他爱憎’,一切平等,爱人如己,才是学佛的行为。但是,谁能做到呢?爱人如己,大家都会讲,利害关头一到,当然是我第一,那里还有你?修行在平常是看不出来的,到了利害关头,才是真正的考验。尤其是宗教徒,排挤别人的心理特别强烈,哎呀!你是基督教!那味道就出来了,就不能平等,就不能慈悲了。为什么信了宗教,容易排挤人家呢?因为认为我信的才是对的,他的错了,这是犯了见取见及戒禁取见的错误,这也是‘自他憎爱’的心理,合于我的则喜欢,不合于我的则讨厌。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一段话,有那一个佛教徒做到了?我常说我不是佛教徒,因为我没有资格当一个佛教徒。佛说假定有一个人,看见怨家,如己父母,这多难啊!视怨家犹如自己的亲人,怨亲平等,这才是学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么,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恶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佛,我问他你的父母怎么样了?他说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顺的东西!还跑来学佛?孝顺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还想成佛呀?哎呀!老师,我那个妈妈脾气好古怪,好难相处。对呀!父母难相处,夫妻难相处,这些做不到,还想度众生?父母不是众生啊?丈夫、妻子、儿女不是众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亲人父母都没有尽到孝心、爱心,对别人,对怨家,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学佛的人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也视自己的子女如同一般众生。
  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一段,就可以知道学佛是从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顶,灌了顶就可以往生西方,念个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这个贪心多重啊!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你懂得了这个道理,晓得如何起步走,然后再修一切佛法。佛法的基本立足点是在慈悲、平等,在修持的方法上也是一样平等,没有好坏,没有憎爱,不要说信了佛教,就看不起不信佛教或信其他宗教的,不要说学了禅就看不起净土,学了密宗就认为密宗才能成佛,学了净土就认为禅宗不踏实。八万四千法门,没有那个好那个坏,要在和你相应,而你能老实修行,就如‘楞严经’所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成就圆觉境界,‘应当发心’,发什么心呢?‘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圆觉经’的文字很美,文字后面的意义则很不简单,不仅要度一切众生,没有时间性,永远永远入世救人,最苦难的时代,在最苦难的地方,都要来。这是菩萨发心,这一段可参考普贤行愿品。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应该先读普贤行愿品,至少我当年学佛是这样。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很大,没有边际,假如这么大的虚空有边际有穷尽的话,我救众生的愿力比虚空还要大。地藏王菩萨就是走普贤行愿品的路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注意!学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所有一切众生都要让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实,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还。记住,佛法的精神只问施出去,绝不求收回。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不能存有我在度众生之心,若有度众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几个人,我又救了几个人,就不是菩萨道。‘除彼我相一切诸相’,没有你我之相,也没有一切诸相,不被外界的现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内心的思想境界所困。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样发心才不致于落入邪见之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心,你学佛要发心啊!发心并不是你捐了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到庙里做了什么事,而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彻大悟成佛之心,不仅自己要觉悟成佛,而且也要所有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发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众生之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发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释迦牟尼佛再用偈语来作总结: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请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普觉汝当知  普觉菩萨你应当知道,
  末世诸众生  未来末世的一切众生,
  欲求善知识  学佛要依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应当求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心远二乘者  远离声闻缘觉不走大乘路线的人。
  法中除四病  此善知识所教的法门,应远离四病,
  谓作止任灭  那四病呢?作病,止病,任病,灭病。
  亲近无憍慢  善知识亲近你,或你亲近善知识,心中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善知识远离,或远离善知识,心中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见到善知识示现种种顺逆境界,
  心当生希有  内心应当生难得之想,善知识所示现的种种顺逆境界,都是教育法。
  还如佛出世  视善知识如现在的佛,不可对善知识起轻慢心。
  不犯非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态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