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圆觉经略说-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儒家,都是一样。思想、念头、情绪安定不下来,止都得不到,你说功夫有多好,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所以佛说‘先取至静’,我们学习打坐,打坐是练习如何养静,静还不能说是止。你们打坐静静坐在那里,但是,内心的思想七上八下,并未得止。你说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有没有止呢?没有。如何先取至静呢?‘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并不是把念头压下去,不准想,如此的话,非出毛病不可。那么,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对不起!没有方法。若还有方法,已经不是至静,还在闹中。如何先取至静?——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静。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说,犹如雪窦禅师的诗: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静极便觉’,静到了极点,智慧开了,悟道了。‘楞严径’上说:‘净极光通达’,这句话不是比喻,是实际上的功夫,此光不是有相之光,而是自性之光,智慧之光。
  ‘如是初静’,对不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初静,再进一步,‘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由自己身心清净,再扩大到整个宇宙世界都在清净圆觉中,都在你的心量中,你的心与整个宇宙融和在一起,那便由‘净极光通达’达到‘寂照含虚空’了。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十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到达了这个地步,清净觉性遍满一世界,所有众生只要动一个念头,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举一个故事,对这件事稍作说明。清朝中兴名将胡林翼,虽是儒家,也一样静坐,只是没有盘腿罢了。中国的儒家也一样讲求静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营,大家都休息了,他在营里静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有敌人偷袭,部队马上开往西北方十里外沟渠。到了目的地,果然发现一批敌人,结果打了胜仗。全军官兵欢欣鼓舞,不在话下。当然,有将领就问胡林翼:‘大帅!你怎么知道有敌人来偷袭?’他说:‘我夜里静坐,静到了极点,方圆十里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经过水沟,惊动了芦苇下的野鸭与雁子,这些声音我都听到了。’在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佛菩萨的境界当然更大,不只声音听得见,心念只要一动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菩萨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能知。‘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假如我们凡夫也能知悉众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这个想发财,那个想害人,怎么办?这一切有如过眼云烟,一切皆不妨碍自性之清净。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上面讲的是修止,现在讲的是修观。若有众生其根性适合修三摩钵提,适合修观,‘先当忆想’,注意这个‘忆’字,忆就是回忆、记住的意思,随时挂念着。‘忆想十方如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并没有指定要念那个佛,随你挑选,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如来。每个佛各有不同的愿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你看看那尊佛的愿力与你有缘,就忆念那尊佛。即使不忆念佛,忆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也可以,例如密宗黄教观想大威德金刚——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是红度母、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重点在忆想两个字,讲到忆想,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两句诗:
  ‘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夜里五更作梦,梦到回到相隔三千里外的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思念着亲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时,那就成功了。忆想十方如来十方菩萨,必须做到如此地步,才会有所成就。
  ‘依种种门’,忆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门,就必须熟悉‘观无量寿经’里的各种观想方法,如日想、水想、华座想、像想。。。。。。等等。再说观佛的形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心中显现出来。假如观不起来,只观佛眉间的白毫光也可以,或是观佛胸口的卍字也可以。假如有人心量广大,智慧广大,功德广大,一观,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至整个极乐世界全体显现。我们心量小的人,就观小一点吧!小人修小法。
  ‘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一步一步地观,观想不是那么容易成就,所以要勤苦三昧渐次修行。观想成就的话,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境界中,并不一定要专修、闭关、禅坐才能做到,在一切行、住、坐、卧日用之间,观想境界非常明显地现前,也不需要闭眼睛,开眼闭眼都现前,那你说是眼睛看到佛菩萨了,倒也不是,是心意识的境界。
  ‘广发大愿’,还要发愿,发什么愿?譬如修念佛法门,你必须知道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是舍己为人,是利他,而不是自私的欲望。愿不只是心愿,还要变成行为,才是真正发愿。若不广发大愿,观想不会成就。
  观想的道理在那里呢?为什么要观想呢?‘自熏成种’。观想是利用第六意识来观,例如观想四臂观音,先在意识上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像就可以,慢慢地让他越来越清楚,如同真的菩萨在前面,再进一步,把自己观想成四臂观音,四臂观音就是我,无二无别。利用第六意识观想来慢慢熏习第八阿赖耶识,这就是观想自熏成种的道理,利用第六意识的现行,形成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死后生生世世,以前所观想的佛菩萨仍然现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如果以观想忆念法门修行的人,因为这种修法是有相的修法,如果不通教理,盲目迷信,很容易走上岔路,走上神经之路。不合教理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能观者是我,所观者是佛,即使真佛来到前面,与我讲话,都不予理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如忘了能观者是我,看到佛菩萨现前,自己忘了我,那就着魔了。
  这一段所讲的修观,与上一段所讲的修止,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修止是让第六意识止在一点上,不去想像;修观想忆念法门是让六意识去想像造作,同时止在这个观想境界上。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接下来讲的是禅那,禅那是正思惟修,与所谓的禅定有所不同。禅定有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禅定也是共法,与外道共有的法门;修止、修观、修禅那其中都有禅定,功夫层次深浅不同。那么,这里所讲的禅那是不是中国的禅宗呢?也不是。禅宗又称为心宗,诸佛法门中心的中心,又叫作心中心法。密宗里也有心中心的修法,有其咒语及手印,做到了也可以悟道。这种心中心的修法都属于禅那,禅那的最高境界就是寂灭清净,清净圆明,这是‘如来禅’的境界,与中国禅宗同中有异。所以,禅那与修止、修观有所不同。
  修习禅那如何修呢?佛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取数门’,这里所讲的数不是天台宗的数息法,而是观心法门。观什么心呢?观后天妄想心,在静中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念头,一个一个都很清楚,心中了知‘生住灭念’。我不晓得诸位的经验如何?真正的修行没有不观心的,对自己的思想念头来去要清清楚楚才是修行。有很多人记忆力不好,修观心法门,记忆力一定会好起来,越放松,影像越容易留;越空越容易装下东西。
  修行人要做到心念随时空,禅宗祖师教我们修行要‘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心中不求什么事。常常有人告诉我明天要怎么样怎么样,我烦起来,就告诉他:你好多余,明天有没有我还不知道呢!管他明天干嘛?这就是无心于事。还要无事于心,所有的事不装到心里头,过了就算,发脾气,要发就发,我发起脾气比谁都大,一边发脾气一边心里还在笑。有同学问我某人这件事怎么处理,我说骂都骂了,还要怎么处理?骂他就是处理了嘛!你还要他怎么样?错了已经错了,你打死他也错了,错了还挽得回呀?
  ‘分剂头数’,对于每一个念头还须懂得分辨善恶,剂就是排列归类,对于自己心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念念清楚,在‘瑜伽师地论’里称为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就是修心、修行。许多人学佛修行对于自己讲的话都搞不清楚,都没有好好的观心,都不晓得观照自己的内心。念念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是正修行之路。你们想求智慧,求福德,要如此修法。为什么呢?把心观察清楚,这就是智慧;假如对自己的心念不清楚,那是细昏沉,因为落在细昏沉中,所以智慧发不起来。怎么说这也是修福德呢?对于自己心念的是非善恶都清清楚楚,把恶念拿掉,善念增加,功德自然增长。所以,观心法门有如此重要,尤其号称学禅的朋友们,特别注意这个法门,连这个最基本的都做不到,还谈什么禅?不要自欺欺人。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无论行、住、坐、卧,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于自己的心念都清清楚楚,甚至在睡觉中,对自己的梦也清清楚楚。更进一步,在梦中还可以作主,变个山来玩玩就变出一个山来,如此的话,修行才算稍有成就,死了嘛,才不会迷糊,不会被业力牵着走,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动念就去了。
  讲到作梦,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四、五十年前,我有一位一起学禅的朋友,他的太太也想一起来学,他这位太太很娇,也很折磨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