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第二十二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短篇小说(第二十二辑)-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预备好面面俱到的心境去处理期末前大大小小的事情。世上的事与时间同轨,纵横
交错地进行着,与职称有关的后遗症尚未痊愈。院里的通知下达,省重点学科的评
估组将派出七名专家进驻解剖学教研室,对能否挂牌省重点学科做最后的评估。接
到通知的这天黄昏,他独自一人来到自己的实验室,点亮了实验室里所有的灯,在
明亮的灯光下,他的态度沉稳实际、整理了一番与评估有关的思路;其实这条路从
三年前就开始了,照着条条框框,逐项累积至今,该有一个乐观的结果。就像不打
无准备的仗似的,他指定自己对无数个的条条框框逐项落实;他的思维几乎走遍了
教研究的角角落落。按常规,为此事,他得召集一次教研室全部教师和技术员会,
动员一番,号召一下,为评估的大获成功出一把力。可是,他不打算这么做,依眼
前的情形,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已进入到期末前的考试阶段,每一位任教的教师得
全天呆在教室和实验室里,为学生的基础课做到位的辅导。他不准备为此事占用教
师的精力和时间。况且在以往几天的过程和不久后的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已呈正比
例,在他看来,无非是两个关键:一是质量,从教研室总体分析,科研和教学的质
量有保障;他收集上来的论文和各种获奖证书便是质量的基础。其次便是量的累积,
他把人才梯队的情形放在前面考虑,由于院里的倾向性,池田博士的职称得以顺利
通过,算是弥补了教研室无教授一职的空白,人为的塔尖建立,合乎条件的人才梯
队的模式已不是一句空话;另外,池田教授的课题也已经过了省重点学科的答辩,
正在积极地收集异形乳房的标本,为世界上有更多的具有审美意义的乳房忙碌着;
最后,他把设备等等的硬件情况分析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如果院里再投入一笔
可观的用于接待评估方面的经费,通过最终的评估应当是没问题的。当然,他对此
事有自己的看法,他把评估的过程只看作是某种形式的再现,他看重形式上面的东
西,借助形式上的评判和考察,一旦通过评估,省重点学科的金匾挂在解剖学教研
室的时候,他愿它不仅仅是一种标志,而是教研室的每一个人释放出来的实力的总
和,那将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实力。

    想到此,他的思维仍然没有停顿,不由得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综合在一起想一
想,没怎么着,他已是体察到生命有限的人了。基于此他也许有理由超越人体解剖
学的范畴,把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平面图上,考虑一下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的选择。
他始终认为人是一种有限和无限的综合物,有限的是时间,而无限发挥的思想却可
能使时间有了不同的意义。对己而言,他不是那种善于摆脱繁琐细节的人,因此辞
掉主任的事再次提为重要。像他这样的人不可能再有其它的想法了,从人有生命期
间,以至生命消失之后,他都观察解剖过,在从医的日子里,他几乎是观察了人体
的一切组织神经;解剖过生命消失之后的大自然是没有找到在某种指导意义上占。
据重要地位的思想,但他依赖了经验,经历磨合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之后有效地组织
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确认这是在无限发挥的思想中间提炼出来的,简单的也许就
是真实的。他只是想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跟教学科研和
带研究生有关联的相对纯粹的事情。这会令他享受到无限的光荣。

    然后,他使自己沉默,以便倾听更真的声音:“迟业宗,你的思想和行为之间
不应当再有什么直接的矛盾了,是吗?”他没有应答,起身离开了自己的实验室,
在医学院寂静的深夜里,他从顶楼开始下楼梯,一步一步地踏在楼梯的上面,踏进
二楼的走廊,他朝着办公室的方向走去,想和已故的沈先生确定一下他自认为已经
成熟了的想法。

    他走在通往办公室的走廊上,可叹无奈的是,他走路的样子急匆匆的,是从什
么时候开始的,不知不觉地,已经很有些院长走路的样子了。他只是尚未察觉到而
已。


    '作者简介'江灏,女,1958年9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市。从军14年,先后毕业于济
南军区军医学校,武汉大学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现为《青岛文学》杂志
社副编审。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发表过长篇小说《阴间·阳间》、《树荫·
宽阔地·树荫》、《死缘》,出版中篇小说集《我是谁》等。中篇小说《纸床》曾
获小说月报(第三届)百花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梦远书城(my285) 扫校
回目录  
                                 绝  钓

                                 彭见明


    七十年代某年初夏时节,本文主人公许河生和他的父亲来到瘦谷县聋哑学校做
蔑活。是聋哑学校的校长托人请他们来的。夏天要来了,他们来修补学生老师们普
遍睡烂了的凉席。

    那时候聋哑学校的生源比较丰富,开设两个班。大班的年龄大至二十多岁,小
班的年龄小到五六岁。一共有六七十个人就读。

    聋哑学校开设在县城河对岸的粒米山上。浓荫掩映下的小平房学校里很安静,
因为大家都是用手说话的。学生们每天在老师的指挥下唱一遍《东方红》和《大海
航行靠舵手》,节拍很稳,却是五音不全,高低不一。

    学生和老师的凉席,没有一床不烂的。校长皱着眉头解释说这个学校也没有什
么收费不收费的,学生都由各生产队送来,同时送来大米、油盐和烧柴,其它诸如
凉席什么的就顾不上了。

    许河生和他父亲当然是进门就开始破竹蔑干活。下课时聋哑学生围过来看他们
做蔑活,学生们比划着什么,许河生听不懂,只好一笑了之。许河生和他爸也没有
什么话说,用他妈妈的话说:他们父子俩在一起,一天也放不了两个屁。但是许河
生习惯这样,也习惯在这种环境里做事。他平生最怕的就是说话。许河生暗忖道:
我应该是这里的半个学生。

    这个想法后来应验了。

    许河生在这里做蔑活时,学校动不动就停了电。见河对岸的县城灯火辉煌,聋
哑人便站到操场上哇哇乱叫。学校里没人会弄电,许河生对顿脚骂娘的校长说:我
去试试。

    许河生找张梯子这里弄弄,那里看看,竟也能把电灯捏弄亮了。

    学校里吃用的水,是从井里抽上来的。因电的原因,还因水泵的原因,学校里
亦常遭水荒。抽不上水来,便只好动员学生去前边河里挑——幸好有二十多岁的学
生,一身劲无处使。

    许河生让校长把水泵从井里吊上来,拆成若干碎片,又拼接拢来,竟把水的问
题解决了。

    许河生还会做一些学校里没人会干的事,譬如修课桌、做油漆、干些简单泥瓦
活什么的,很多事不用再请人。

    后来校方觉得:他们学校其实十分需要这么一个人。

    校长问许河生:你愿不愿意到我们学校来工作?

    许河生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不能骗你,我是结了婚的人,有家有小的。

    
    校长说:结了婚是个麻烦事。结了婚招工就难。不过,我给你去争取争取。你
这个人我们要用。

    许河生招工的事,倒也没费多少周折就办好了,当然这跟他家庭出身好有关系,
而且他父亲曾干过解放军南下支队农民支前班的班长,那个时代,这都是人活得好
与坏的重要资本。

    许河生三十大几的人有家有小还招了工,这种事是很少见的,因而许河生死死
记着校长的这笔情。

    许河生办妥报到上班手续的第一天清早便拎了条七斤重的草鱼去孝敬校长。这
条鱼放到案板上时,鲜活得尾巴还在动,喜得校长合不拢嘴,因他是嗜好喝碗鲜鱼
汤的。

    以后隔三差五许河生便要给校长捎条鱼去,大小不等。

    这样校长晓得许河生还有门本事:会钓鱼。

    河生嘛,河中生者,理应也是会弄鱼的。其实河生出生的那条河很小,只能算
是一条溪。

    校长本也是个廉洁的人,因爱了那口鲜鱼汤,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许河生的
贿赠。当然,他心里是想着要回报许河生的。但这个回报,一直到十余年后才得以
落实。

    许河生原来讨过一堂亲,离了,留下个男孩随他过日子,现在的老婆是后找的,
细皮嫩肉,做缝纫,领了个女儿下堂来,一家四口度光阴。这样许河生领着一家四
口从三十里外的乡下到城里来安家落户。聋哑学校虽隔县城还有两三里地,但属城
里的机关,算得是城里。三十里外羡慕许河生的乡亲们是这么看问题的。

    其实精明的许河生算计过:他三十几岁来参加革命工作,是牛屎外面光。按规
矩,做工人还要拿三年学徒工资,学徒工十五元钱一月。校长把他的工资争取到二
十一元五角钱的标准。二十一元五是个什么概念?因他的妻小尚是农村户口,吃不
上国家粮(这事校长可是有言在先的,只能解决他一个人的问题),这点钱,买一
个月的大米都不够,酱盐油醋当然就不能考虑了。而到了城里,连吃菜用水都花钱
的。许河生这个开支的缺口太大。尽管父亲还能做,也不愿随他一并住到城里来
(乡下有他的老相好,同居已是多年了),但父亲一月要来走个一两回,主要来看
孙子,七角五分钱一斤的包谷酒需得为他准备两斤。这样算来算去,二十几块钱早
没影子了,许河生实不应该图这个“参加工作”的虚名。

    但许河生还是高高兴兴地来了,或许他就很爱这个虚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
说,能吃上皇粮,那是十分了得的事情,品格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