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庆元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东莱吕子约父书于大愚僧舍。
黄山古诗
【文献通考】
《山谷集》十一卷。《外集》十一卷,《别集》二卷,《山谷编年诗集》三十卷。
陈氏曰:黄庭坚鲁直撰,江西所刻诗派,即豫章前后集中诗也。《别集》者,庆元中莆田黄汝嘉增刻。又曰:山谷诗文,其甥洪氏兄弟所编。断自进德堂以后,今《外集》所载数卷,有晚年删去者,故任子渊所注,亦惟取《前集》而已。监丞黄子耕者,其诸孙也。即会粹别集,复尽取其平生诗,以岁月次第编录,且为之谱,今刊板括苍。
【黄文献公集】
《跋山谷赠元大师诗》:元符二年,公在戌州有《寄题祖元大师》《此君轩诗》明年公自戌州放还,以十二月抵江安。又明年,是为建中靖国元年,公以正月发江安,元师自荣州来送之,故有是作。其诗今载《别集》中,而蜀刻小本,以为祖无大师,盖传录者以元为无,故又讹而为无。幸真迹尚在,可证其误也。
【韩元吉南涧集】
《跋山谷送徐隐父二诗草》:聂长乐藏山谷二诗,虽属草笔力遒健不苟,前篇用邑令事,后用徐姓事尔,淳熙甲辰,二月既望颍川韩某观。
【朱晦庵集】
《跋黄山谷诗》:杜子美诗小序有言,虎搪突夔人藩篱者,夔人正谓夔州人耳。而山谷诗乃有虎夔藩之语,今此颂又用触字。按见《灵光殿赋》,自为龙劫貌,元无触义,不知山谷何所据。此卷词笔精丽,而指意所属,未免如李太白所以见讥于王荆公者,览者亦可以发深省矣。
【国朝宋濂集】
《跋黄山谷赠祖元师诗后》:黔安居士书自绍圣乙亥谪黔中之后,得藏真自序于石扬休家,落笔,顿觉超异,此卷乃召还时所书,居士年已五十七矣。其为妙绝,有不容言者。至若其诗,则为祖元大师而赋。师、和义人、族王氏,能用五行书察人休祥,性尤嗜琴,学之二十年弗厌。构霜钟堂,畜推琴十馀,遇嘉宾至,辄欣然鼓一二曲。或坐此君轩,对竹啸咏。居士尝寄诗题轩中。及闻东还,师自三荣追至泸川饯之。居士嘉其勤,因叠前韵赠焉,夫居士之在中朝卞辈平日以士大夫自居,反不相容。至于摈斥五溪蛮虫延之乡,而师以一浮屠氏,乃能不远七百里而送之,则其尊贤尚德为何如?要不止精于琴学而已也。诗中第五句有“孤臣蒙恩已三命”之言,案居士辞免吏部员外郎,状元符,庚辰自戌州起废。五月复宣德郎监鄂州盐税,十月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十二月发火棘道。建中靖国辛巳三月出峡州,始改朝奉郎知舒州。或疑居士之赋是诗,在于辛巳之正月九日辛未,当时仅授二阶,不应前两月遽云三命殊不知,火棘道初发之时,已闻有守舒之擢,第未尝被诏命尔。不然,其和丹杨皓诗,亦未出峡所作,何以有“老作同安守”之句耶?此盖不难知者也。诗序云:并简周彦公。周彦名庠,皇进士梦易之子,师之群从弟程遵诲之门人,七岁能文,后举八行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授潼川府教授。辞,殁谥贤节先生。东坡颍滨及范忠宣公,皆称其人。所著有《冰壶集》二十卷,亦一知名之士。谩附及之。非惟见居士择友之精,而师之昆季清标雅望,足以承居士崇奖之重,庶几览之者有所发哉!杨子云之杨。文宜从手,今改而从木者,其偶误耶?抑或别是一个人耶?
【释大□蒲室集】
《释大□题黄山谷诗后》:苏子赡荐鲁直,有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平生尽书之。其诗与字画,特馀事尔。后鲁直参禅老晦堂,闻桂香悟道,故超然于患难死生之表,而视子赡之论,又大有径庭矣。因观《答任道教授诗》,评之如此。使鲁直复生,必以予言为然。
【李壁鹰湖集】
《书山谷秋怀八诗后》:山谷此书遒劲而娟秀,与诗皆得意之作也。独未知吕虢州指何人,屡考而莫得云。眉山李某书。
陈后山诗
【文献通考】
《后山集》六卷《外集》五卷。《注后山诗六卷》:陈氏曰:陈思道无已撰,亦于正集中录出入诗派,江西宗派之说,出于吕本中。居仁前辈固有议其不然者矣。后山虽曰:见豫章之诗,尽弃其学而学焉。然其造诣平澹,真趣自然,实豫章之所阙也。
又曰:新津任渊子渊注,鄱阳许尹为序。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工为深。二集皆取前集,陈诗以魏衍集记冠焉。
卢载诗
【文献通考】
《卢载杂歌诗》一卷。
陈氏曰:卢载厚元撰,集中有与胡则、钱惟演往来诗。
李有庆诗
【文献通考】
《琴轩集》一卷。
陈氏曰:题南荣浪翁李有庆撰,与石昌言、任师中同时。卷末赠答十二绝,阙其六,其曰癸已岁者,殆皇中耶?
元章简诗
【文献通考】
《元章简诗集》十卷。
陈氏曰:参政元绛厚之撰。
刘景文诗
【文献通考】
《刘景文集》十卷。
陈氏曰:左藏库使知隰州刘季孙景文撰。环庆死事将平之子也。东坡尝荐之。坡在杭,李孙寄诗,有“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之句。其诗慷慨有气,如其为人。
【豫章文集】
《书刘景文诗后》:刘景文枢密副使,盛文肃公之婿,于先妣安康郡君,尚为丈人行。然景文不以尊属,临我以翰墨文章,见谓亲友。余尝评景文“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往岁东坡先生守馀杭,而景文以文思副使为东南第三将,东坡尝云“老来可与晤语者,凋落殆尽惟景文可慰目前耳”。身后图书漂散,余亦鬓发尽白,今对此诗,令人气塞。
【苏东坡集】
《题刘景文诗后》:景文有英伟气,如三国时陈元龙之流。读此诗,可以想见其人。以中寿没于中州,哀哉!昙秀,学道离爱人也,然出诗与余,相对泣下。丁丑正月六日谨题。
永乐大典
卷之九百十七
卷之九百十七
二支师
太师二
【宋眉山唐子西集】
《代谢蔡太师启》:始缘力请,得返弊庐;终赖仁私,尽还旧物。岂惟铭佩,亦复兢惶。某屏迹累年,无识面者;阖门度日,将终身焉。自收老大之心,遂绝进升之望。未甘扶杖,起居虽健于管宁;久已饰巾,志意自同于陈。忽奉昭回之迹,大推滂霈之恩。旧恶宿愆,一时荡涤;前侯故将,以次甄收。顾惟朽钝之躯,屡费陶熔之手。终蒙记录,不忍弃捐。谓其尝任宰司,故优其班序;谓其久安田里,仍处以虚闲。就使自为之谋,想亦不过如此。静循其本,敢不知归?此盖伏遇某官,以王佐之才,值圣人之运,将令四海尽蒙比屋之封,肯使一夫犹掩向隅之泣。致兹衰退。亦极宠荣。食既愈浮,宁有小言之补;位非所称,得无大耋之忧。辞受之间,莫知所措。
【李曾伯可斋集】
《代蜀总贺史丞相拜太师魏国公启》大庭播告,上衮登庸。定鼎相成,师礼重周公之德;分圭启魏,国名嘉毕万之封。昭宗臣佐策之勋,示明主报功之宠。古今盛事,中外欢心。窃以六典作姬,首三公而始置;百官表汉,非一职以为称。自尚父得于溪,而子房奋于黄石。寥寥千载,落落几人。迄我皇朝,尤为旷典。惟淳化真人之绍述,礼赵普以勋劳;至元佑天子之幼冲,拜路公以年德。中兴而后,未见如斯。考国史之所闻,独会稽之先烈。然在孝庙十年庚戌之旦,始疏魏社之封;迄于光星三月甲寅之辰,初演师桓之命。非以钦崇于旧学,则由拥佑于重光。方蔚为宝训之首称,况继金瓯之全美。超前越后,仅有绝无。恭惟某官,社稷重臣,国家元老。正权纲于圣化更张之日,运连筹策于王室规恢之时。事能应、物能名、持蓍龟之先见;刚不吐、柔不茹、存金石之诚心。坐扶茂陵三十载之治功,益衍炎祚万亿年之休命。赤舄独隆于左右,黄旗浸盛于东南。属开历数之绍尧,方卜讴歌之归启。天擎鳌柱,金滕藏代发之书;日洗虞渊,玉几任保钊之奇。寄遂定一代延长之计,克彰两宫仁孝之忱。以至义质鬼神,息四海鸱之难;信行蛮貊,格五胡狼虎之奸。国势无山岳之动摇,人心有松柏之茂悦。矧登鸿硕;叶赞燕诒。奉广姒之徽音,佐继闻之丕烈。屹然於从容密勿之顷,隐若有凭藉维持之基。斯克享于天心,宜莫隆于人爵。窃聆奎翰,亲发玉音。道慈训之丁宁,示元勋之尊显。谓先朝眷倚之意,当示褒崇;而今日拥翊之功,岂容谦抑。所以彰两朝不世之绩,慰二祖在天之灵。异数肆,佥言惟允。山川世胙,方益增茅土之封;岩石民瞻,当愈重槐庭之位。然且秉枢机之周密,连鼎轴之奠安。被之诗歌,宜在丞民崧高之雅;编之史册,无愧伊训说命之书。身亲见之,民生幸甚。某谬司井络,久属泰阶,矧窃听于黄麻,喜欲赓于绿竹。丹心报国,敢忘雨露之深恩;白有逢时,未分江湖之终老。《贺郑左相除太师魏国公启辞免太师》:制麻诞播,魁柄载持。不必备官,惟其人,谦处维垣之贵;爰立作相,置诸左,晋封大国之荣。九鼎尊安,八埏怿。眷本朝之上宰,图共政以旧人。命潞国于至和之二年,则及首台之重陟;复歧公于隆兴之初礻异,亦由次辅以后升。大册耸闻,前修丕迈。恭遇某官,器闳而用博,诚立而明通。有王佐才,务引其君於当道;曰大人者,将以先知而觉民。公论恃之以统盟,善类倚之为宗主。自还公衮,叶辅宸。持劲节之冰霜,缔隆知于金石。慨念治功之辽邈,图回世运之艰屯。酬酢几微,坚凝力量。绕百官而抚夷夏,遂万物以理阴阳。咨尔股肱,比三年而为国;隆吾体貌,咸一德以享心。上方待之以不名,公逾退然而毋伐。兹颁九命,式副群情。然且陈善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