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论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隐藏的论语-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解释说:“古人读书是为自己读,所以用功。今人读书是为别人读,所以心不在焉。”变成孔子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态。我不是很认同,因为这一节说的都是“贪”,所以孔子是批评某些贪图名利的家伙,连学习都是装个样子的。今天的人甚至连谦虚都是做出来给人看的。

  贪有贪权、贪利、贪名等的不同。

  『26』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但总觉得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蘧伯玉是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与他是非常好的朋友。据说蘧伯玉是一位能反省、提高自己的人。《淮南子·原道》载“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蘧伯玉五十岁时仍能反省自己,六十岁时仍能与日俱新,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位可爱的使者的确会说话,他夸自己的先生日日提升道德修养,可是“未能也”,说的是大实话:想减少自己的过失真难!孔子便为他最后一句大实话鼓掌。说实话不贪求虚名,却更好地反映了蘧伯玉的高尚品德,这个使者多么得体啊! 
 
  
  
 
 怨:怨人怨己怨苍天
 
 
      
   
  『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本章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差不多都是一个意思。孔子是教我们自身努力上进,自然能功成名就。“学问深时意自平”,即便不能功成名就,亦可成就德行修养。抱怨别人或者抱怨上天不给你机遇,都是徒劳的。

  『3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说:“不轻率预判别人的欺诈,不武断怀疑别人的诚信,却能对欺诈、背信的行为早有察觉,这也是个贤人吧!”

  社会人心很复杂,“善良”与“真诚”都没有一定的脸谱,真诚有时会以虚假的方式出现,而虚假有时让人觉得特别真诚,所以不要预先武断下结论。

  有朋友问我说他今年能遇见贵人,怎么等来等去没有啊?我反问他:“你以为什么人才叫贵人?给你好处的是?”骗子和害人精也会给你一些好处,否则你怎么会去上当?所以真正的贵人未必是正面帮助你的人,也可能是阻挠你的人,通过他的出现,能让你学到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不预先判断别人的欺诈和背信,但对别人欺诈、背信的行为又能早有察觉。这句话表面看不太好理解,可事实上是在教你掌握判断欺诈行为的时间而已。比如有人很热心地与你搭讪,你心里或有疑虑,但这时不要预判,他也许是想向你问路。接着他问你有没有一块钱,你就更怀疑了,但还不必预判,因为他可能是没有零钱坐公交车。接着他说你能不能暂时借他三百块,等他朋友来了之后就加倍还你。这时你就要懂得委婉拒绝了,因为他和你接触过程中,有太多不合常理的举动。所以你的“察觉”之智始终是保持的,但心中常存厚道,尽量不要误会别人。

  常有女性对朋友说:“今天在地铁上碰见个色鬼,老盯着我看。”我就会想:你怎么好认定他是色鬼?或许他见你身后有小偷呢?或许他见你象他以前的女友,所以多看几眼呢?又或许他只是面朝你的方向,并非在看你呢?所以智慧要与仁厚结合起来,否则就成狂慧,往往轻易“怨责”他人。

  『3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何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难道是要逞口舌之利吗?”孔子说:“非是我敢逞口舌之利,而是我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啊。”

  疾是病,疾固就是以固为病,固指顽固不化。南怀瑾先生将“疾固也”解释为:“是我太过执着的毛病啊。”我觉得不是很通顺。或许大家都有类似的经验,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明知道跟他讲道理不起作用,可看见他要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时,还是忍不住去劝阻他,总希望能起到一点作用。

  有时候我们阻止别人做一件事情时会说:“别那么干,会出事的。”他们或会反问:“你敢肯定吗?”未来的因果谁敢百分百肯定呢?所以我们只好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这在外人看来或许象是在耍口才吧。《诗经·黍离》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微生亩便是这样对孔子说:你何苦来呢?难道是想表现口才吗?

  若从上章“不逆诈,不亿不信”的观点看,连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尚且被人误会他是逞口舌之佞,所以我们平时最好不要急于对一件事下定论,免得冤枉好人。

  『3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说:“称良马为骥,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孔子似乎在说:虽然我不能说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可是我的心愿是好的,好比良马,它爱护主人的品德值得肯定,至于结果如何又有什么重要呢?

  『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以恩德回报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怎样才能回报恩德?以正直回报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就好了。”

  有人误以为遇事一定要忍,以德报怨才是真修行。可问题是:你真有德吗?我看若不是圣贤下凡,不可能做到以德报怨,做不到却要装个以德报怨的样子,反成“机心”,离道渐远了。直心是道场,我们平凡人能以正直面对怨恨就很好了。你对我恶毒,我不以恶毒相对,但可以离你远点。“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不同性格的人得用不同的方法来对付,这叫法无定法。换句话说,孔子对那些顽固不化的人,骂上几句不也可以吗?起码让他们知道别人不都是傻子,以后也许会少造些罪孽。

  再往深里说:以直报怨其实就是以德报怨啊!德是实相无相的,不着痕迹、不造作的才是德。“思无邪”嘛,哪里能执个德相呢?所以直也就是德。直者,正直、毋枉。“以德报德”实际上仍是在强调“直心”。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人事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圣人心日月。孔子周游列国,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求闻达的名利之徒。可实际上孔子有很多机会能够轻易得到爵禄,但最后都放弃不行。所以孔子是怀着济世救民之心,而无自私自利之意,有几个人能了解他这份悲天悯人的情怀呢?

  下学而上达,是说孔子由一般的礼乐、典籍、人事中,领悟到形而上的仁、道之学,廓然无我而发起清净的仁爱之心。这时再看普通世人,有谁能够体悟自己的心态呢?恐怕只有老天才了解吧。感念孔子心意,赋诗一首颂之:

  德至峰巅绝尘迹,横亘古今能几人?

  周游列国情难舍,不为稻梁为苍生。

  『38』公伯寮(liáo)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但以我的力量还能够把公伯寮杀掉,将他陈尸于市。”孔子说:“正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正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的家臣。子服景伯是鲁国大夫,姓子服名何,字伯,“景”是他的谥号。肆诸市朝指古时处死罪人后陈尸示众。

  子路被公伯寮告发一事,一般认为是孔子“堕三都”计划时,孔子命子路为季氏宰,想利用季氏与家臣的内部矛盾而收其兵甲。公伯寮便在季氏面前说了子路坏话。看公伯寮的品德,只能“彼哉彼哉”地摇头了。

  “道之将行,命也。”命指天命。以“杀”来推行天命的清净之道,本身就不是正道,所以孔子不为也。另外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是经常谈论“命”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应解释为“孔子不谈论利、命、仁三个话题”。

  天命本自清净,如同镜子,你以什么心去感,它便以什么心相应。治世主张能否顺利推行,自有它自身的因缘规律,我们不必妄作强为。何况,“命”的清净不因道得行而强一分,也不因道难行而减少一分。所以我们乐得随缘,坐看风云起,无事在心头就好了。这种随顺因缘的做法,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宿命论,他并不消极,而是积极去创造圣贤之道兴起的因缘,但不勉强蛮干,不必执着事情的结果,凡事求诸于己,不怨外境。

  『39』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者避开动荡的尘世而隐居,次一等的避开乱地而迁居,再次一点的避开别人不善的脸色,再次一点的避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