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  IBM:前进中的蓝色巨人
    尽管整体趋势在下滑,但种种迹象表明, IBM正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公司坚
持自己的核心业务,刻意加强核心竞争力,供应用于电子商务的硬件,而且还在尽
力支持人们使用开放平台系统。IBM认为,保持住核心竞争力,企业就不会倒。

8. 耐克:逆境中艰苦跋涉
    耐克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先是媒体指责说耐克公司不
公平对待雇员,后又有传闻供应商使用童工。然而耐克成熟的危机管理使这家百年
名企悄然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耐克有了新的长期目标。

                               邹其芳

    25岁上大学,在那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倒并不显得有多么出众,但78级的大
学生中,还有几个能象邹其芳这样,直到今天仍然在往前冲呢?
    37岁贷款上沃顿,读MBA,对一个已经在中美史克享受高薪高职的中年人来说,
勇气和毅力令所有安于现状者汗颜。
    42岁开始创业,而此时很多人除了望子成龙外都已经开始考虑退休生活了。
    见到他,温文尔雅,平和谦逊;
    感受他,你会震撼于他内心深处的激昂。

    经历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那段艰苦的经历对他的性格、耐力、做事的方式、
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都是最有效的锻炼,他觉得,泥瓦工都做过了,还有什么不能
做的。
    从天津的一位普通建筑工人到今天的合资企业的董事长,从中国到美国到香港
再回到中国,邹其芳的人生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跨度都是如此之大,他的经历也着实
让人好奇,以致于很多人在听了他的介绍之后都不由得胜目结舌。这恰恰是邹其芳
引以自豪的,他说,这种在别人眼里看上去不可思议的经历确确实实发生在我的身
上,并旦永远是我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多年的奋斗生涯中,我经历了很多困难与挫
折,但是内心永不服输的内动力使我勇敢地走到了今天。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其
实微乎其微,而意志品质、坚韧程度的差别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确,
与共和国差不多同龄的邹其芳几乎经历了他们那一代人无法逃避的苦难;而内动力
的趋势却始终使他在困境中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公平,并在多年后厚积薄发。
    如果没有那次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邹其芳的家庭无疑
是温馨、幸福的。邹其芳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
子,对孩子们非常严格,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有大的作为。邹其芳姊妹5个,
学习都非常好,现在他还记得当时他们和父母一起在灯下争相苦读的情景。但这样
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这个家庭顷刻间便四分五裂。因为祖父是国民党,而且还跑
到了台湾,邹其芳一家“无可争议"地被归为反革命分子。父母被送到农村进行贫
下中农再教育,孩子们也被迫脱离学校为生计而四处奔波。
    邹其芳上初中的时候,正好赶上了文革的高潮,是搞全民备战最凶的时候,他
们那一级300多名学生全部去做了民兵。就是当民兵,也分三六九等。家庭出身贫下
中农的,没有历史问题的归为一类,叫战备民兵;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归为一类,叫
基干民兵;那些政治上不可靠的学生归为一类,和那些刑满释放的、建筑公司的老
弱病残的人分为一组,叫普通民兵。邹其芳对当时的情景记得非常清楚:300名同学
不一会儿都各得其所,他们的兴奋之情更加增强了邹其芳的失落和无奈,当他和另
外一个同样出身的孩子孤零零地站在那里的时候,他突然有了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那是1969年,邹其芳16岁。
    就这样,邹其芳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进入了普通民兵的行列。也许孩子毕竟是
孩子,忘掉忧愁、追逐快乐是天性,或者是邹其芳天生胸襟非常宽,没有记住愁事
的脑子,在心情难受了几天后,感觉毫无办法的邹其芳选择了直接面对。谈到那时
的感受,他用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极富哲理性和思辩性的话。邹其芳在
默默地接受命运安排的时候,在无形当中也受到了青睬。根正苗红的那些同学们怀
着满腔的热情到郊区农村去修筑一些工程,邓其芳所属的普通民兵因为被信不过,
所以才留在了城里,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活。说是无关紧要,主要是指建造一些没有
“军事价值”的活,运动量依然很大。
    邹其芳刚上班的时候只有16岁,当时穿着棉衣棉裤过磅,还不到 100斤。在工
地上,邹其芳充当和水泥的小工;没有半点技术含量,完全是拼体力,不一会儿便
累得满头大汗,何况是一个没有经过生活历练、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所以每
天下来,邹其芳都有一种死过去的感觉,往往一沾床便呼呼大睡。大家都非常喜欢
他,疼惜他于小孩子不能承受的活,便教他技术。心灵手巧的他几乎一学就会,难
度极高的砌墙角,对他来说也是完全不在话下,弄得原先的师傅们都非常惊奇,纷
纷说这小子今后在建筑业发展肯定大有可为。当同学们从乡下回来的时候;依旧瘦
弱的邹其芳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工人了。一板一眼,产然有几十年经验的老
师傅的风度,而那些同学们却还是小工。由此,他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看的,
关键是你如何面对。

    邹其芳的少年生活是艰辛快乐而又孤独的。艰辛是生活所迫,孤独难以排解,
只有快乐才是自己创造的。只要你愿意找,快乐随处可见。这就是邹其芳的处世准
则。
    在那几年里邹其芳几乎是自己打理生活。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已经被下放到农
村。大哥是大学毕业,大姐是高中毕业,二姐是如中毕业,邹其芳是小学毕业,一
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照出了那个时代对知识的看法。也许孩子对于父母的依恋是天生
的,这种依恋在平时看不出来,但一离得久了,便日益显现出来。每当半夜醒来;
白天被忙碌和快乐装点的邹其芳真正感受到了孤独的可怕,再躺下去却发现一点睡
意都没有,孤独和恐惧莫名地涌卜心头。对未知生活的茫然和缺乏亲情关怀的心灵
在漫漫的长夜中经常饱受煎熬,他无法抑制对父母想念的渴望,萌生了看望父母的
想法。于是,经常一下班,邹其芳便赶紧骑车——无论是刮风下雨,都要骑几十里
的路——去看父母。尽管路上非常劳累,但是他却在这种浓浓的亲情中活得有滋有
味。
    转眼间便过了几年。在这些年里,邹其芳也逐步地成长,他开始不甘于永远做
一个技术工人,在他的内心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盲目处于同样的位置;他
不知道他将来的命运将是怎样的一个样子。他开始让自己陷入书中,在故事情节中
寻找解脱,寻找答案。普希金、曹雪芹、李白、屈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呐喊》、《悲惨世界》……凡是他能搜寻到的书他都读。在那段日子里,邹其芳
对书的珍爱和渴望却从来没有减弱过,并经常和一批喜欢读书的工友们聚在一起,
互相谈论读书的体会。尽管邹其芳是初中毕业,但他1966年小学毕业就再也没有在
学校里学到东西,3年时间都用在学工,干苦力上了。是书弥补了自己在学校的不足。
他说,是书给了我生活的动力,是书给了内心的踏实感,同样,也是书,才使我不
至于在以后的机会面前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谈到那段在很多人认为难以想象的年代,邹其芳承认,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那
绝对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是一段饱含血泪和辛酸的历史。有些人,有些事情,
邹其芳现在想起来仍然呼嘘不已。他说,有一位同学特别聪明,空间感非常强;比
如做立柜,只要看一眼,立马便做出来,而且比原样更加精致,但最终却被埋没了,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这300多人当中,就我一个人做出来了。”这样的概
率在现在来讲绝对不可思议。但谈到自己对那段经历的看法,他说,回想起那段经
历,说实在话,感觉苦难不过如此。有的时候,好多的坎坷经历是你不想要的,让
你去选择,你绝对不会选择那样的生活,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的确,从一个角度
来说,9年的时光可以说白白丢了,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从中间学到了很多东
西。经历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那段艰苦的经历对他的性格、耐力、做事的方式、
承受压力的能力等等都是最有效的锻炼,而且,“在社会最底层走了一遭,别的什
么样的生活和环境都无所谓了。”邹其芳认为他从中获取的最大财富是学会了坚持。
他说:“就好象商业经营中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时候都需要坚持,也就是说
‘咬住就有希望’。”邹其芳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但他又强调,我懂得
无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知道如何去选择、把握;因为机会对任何人都
是均等的,关键在于机会来了你是否做好了准备。有准备了,才有可能成功。我在
给北大学的学生们上课的时候便对他们说:你们都聪明,但关键不在于聪明,而在
于对机会的把握,自身蕴涵的内动力和对自己永不满足的感觉。考上大学对于邹其
芳来说确实是一个大的转折点,但机会往往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邹其芳的准备从
广播英语开始。
    粉碎“四人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事.当时江河解冻,万物复苏,解除了
沉重枷锁后的人们开始重新面对和思考新生活,他们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他
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循规蹈矩和效率低下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期望有朝一日能够迸发出来,邹其芳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如果说1969年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