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是怎样的生命!如此坚强,富有底蕴。那是怎样的抗争!如此不知难而退。”
    吉普赛人就这样开始在自己的部落中,慢慢成长。

                     “我真的是幸运儿吗?”

    在旁人的眼中,王亚非一直是个幸运儿。
    在她7岁那年,当时周恩来总理提出从娃娃开始培养外交人才,于是全国有6个
城币创建了外国语学校;其中就有西安。西安外国语学校成立并向全市招生,一群
外教来到了王亚非所在的小学,要从17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棵“好苗子”。
结果是王亚非眼睛中散发的勃勃生机吸引了那群外教,她成了“幸运儿”。王亚非
就有了一个愿望,将来做一名出色的女外交官。
    这是王亚非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对她后来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用
王亚非自己的话说:“从此,这一生就因为英语而受益无穷了。”
    尽管在良好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只持续了两年,就因为文革的原因而不得不中断
了;但一种“渴望看得更多,学得更多”的心志却在小亚非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也许因着她的父母从事着艺术工作的缘故,王亚非一直也热衷于参加、组织各
种文娱活动。说来也怪,不论她走到哪里;王亚非总是被“委以重任”,在短时间
内得以崭露头角。当时流行全国的文艺表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演员阵
容中,总是有一个娇小玲拢,脸上带着甜甜笑容的姑娘。
    “我真的是幸运儿吗?也许别人会说是,什么好事总会让我给摊上。其实,在
这幸运背后,有着很多人为因素。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心态。我对待任何事,
任何人,都非常热情和坦诚。”

                           实现梦想

    后来,王亚非工作了,没有成为翻译的她也没有成为一个舞蹈演员,而是在西
北工业大学团委里参加工作。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前夕,王亚非作为最后一批学员出现在上海复旦大学的
校园里。在复旦,她主修的是国际政治和关系专业。
    10多年之后,王亚非和英语前缘再续。国际关系专业对英语有严格要求,可那
时王亚非对英语的印象几乎巳经没有了,脑子里记得的只有儿时在西安外国语学校
学的一些简单会话,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习。也许真的是对语言学习的过人天赋,
王亚非的英语不仅很快跟了上去,而且成了佼佼者。她记忆力好,悟性高,很快便
脱颖而出,成为班上和年级里的积极分子和显眼人物。
    性格外向的王亚非适应了课堂学习之后,就很快将自己的触角伸向校园,伸向
更有挑战性的学习。她参加学生会,加盟文艺部;频频参加各种校内、校外活动。
因为英语上的极大优势,她还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
等重量级人物的接待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使王亚非对自己的语言能力有了充分的信
心,更让她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从那时起,我的视野变得开阔,我的思想也更开
放了。有小学时代的同学认为我的气质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毕业以后,王亚非回到了家乡西安。开始了在西北工业大学外事办的工作。那
时,她是一名翻译,这也算多多少少实现了王亚非小时候想当外交官的梦想。

                            心的呼唤

    在西北工业大学做了几年的翻译和英语老师,王亚非渐渐成熟起来,也成立了
家庭,但并不安逸。王亚非觉得缺了点什么。“你知道,人是一种惯性动物,很容
易就被驯服。打破现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是我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我无法抗拒
自己心的呼唤!”
    于是,1985年,王亚非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马里兰大学。
    在美国留学的2年时间里,王亚非在马里兰大学当文学老师,教的虽然是不太在
行的鲁迅文学,却也兢兢业业,忙得不亦乐乎。在教学之余,王亚非向外“扩展”
自己触角的本性再次“暴露无余”。她选择旁听语言课,研修美国历史,探究美国
的风土人情。性格亘率的王亚非还交到了一大群外国“哥们”。在这些外国人中间,
王亚非活得自在而自信。
    她讲了一件在美国的趣闻给我听:“当时我已经20多岁了,可我常常被人认作
十多岁的小女孩。记得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去午夜酒吧。老板一看到我,就拦住我,
向我要身份证。哈哈……那个可爱的胖老头,我现在都还记得他,他以为我是未满
18岁的少女,想偷偷混进酒吧。”
    王亚非在美国的房东是一个律师家庭。通过2年的相处,她再一次用自己的热情
和坦诚征服了这一对中年夭妇的心。他们曾经笑着说:“哦,Jane;你们的国家为
什么不让你做中国驻美国的大使呢?你来,一半美国人会爱上你。”回国那天,房
东全家特地请假送王亚非去机场。一同回国的同事百思不得其解地问王亚非:“你
用了什么魔法,让这么一群美国人在机场大哭小叫的?”王亚非笑了,深深地笑了。
    是啊!吉普赛人每到一个地方,就把那里看作是她的家。她唱歌、跳舞,用自
己的心灵之歌、生命之舞赢得了人们的心。这就是吉普责人的魁力!

                        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

      “别人读MBA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至少都明白MBA是怎么一回事。可我呢,
却是稀里糊涂,像是雾里看花,懵懵懂懂的。小时候,我妈就说我这人大感性。我
就是这么个个性,脚踩西瓜皮,溜哪儿到哪儿。我既不知道MBA究竟学些什么,也不
了解MBA对我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现在的工作、生活都成了一种程式,而我又偏偏
爱不了没有挑战的工作。去英国念MBA,既可以再次去国外充充电,开阔一下思路,
又可以拿一张硕士文凭。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我当时还想着,学完MBA,我还
要回来做一个业务精良的翻译。”
    1987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达成协议,由英方出资,派遣第一批中国学生去
英国攻读MBA。此时,王亚非正被国务院生产办(现国家经贸委)借调到北京做翻译,
恰好协助此次MBA招生工作。
    当时中国准备派遣去英国读MBA的有20个名额,都是从大型企业里面挑选出来的
有S年工作经验的人。严格的过关考试将一大批报名者拒之门外,第一批招生只招到
了9个人,高指标还差一大截。这时,正好有一个在国外的同学说:“MBA招不到人?
你为什么不试一下!这在国外可是最热门的一个专业,你的英语这么好,一定行!”
    当时无法就读联合国译员班的王亚非憋着一股子劲,“好,不让我念联合国译
员班,我就上MBA。权当是一次充电。考得上考不上先不说,就是恶补一下数理化也
好啊。”说是这么说,一向争强好胜的王亚非一头扎进了MBA过关考的准备学习中。
    她拿出了平时省吃俭用留下来的积蓄请了一个数学家教。每天挤时间来学啊,
算啊,记啊,仿佛成了一个铁人,不用吃,也不用睡了。想着可以去英国上这么个
有名的专业,她就兴奋得不得了,哪里觉得辛苦?领导看到王亚非的认真劲,特别
“奖励”了她每天半天的假期,用来给王亚非学习。
    在家教的帮助下,王亚非渐渐进入了状态,做题渐渐有了体会,很快就融会贯
通了。“到后来我都忘了自己是因为要考MBA而在学习微积分,倒好象又回到大学时
代,读起了数学专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4个月的苦打硬拼;她真的过了关。王亚非成了中国第一
个前往英国攻读MBA的女性。

                                    开始流浪

    王亚非有一个加拿大朋友查尔斯,两人相交甚深。他对王亚非说:“你啊,不
仅仅是你一个人,而是你们这一代人,选择出国留学,读MBA,从登上飞机的那一刹
那起,就注定了你们今后曲折的命运之路。你们选择的这条路是一条流浪之路。”
    初到伦敦的王亚非可没有意识到命运的曲折,她完全被另一个异域之邦深深地
吸引住了。每一天对王亚非来说,都是那样的新鲜和充实。这是她第二次出国了,
英国和美国的文化虽然泪异,但王亚非凭借自己的英语优势和个性魁力,很快又熟
悉了英国的文化,并喜欢上了这个欧洲国家。
      新鲜劲过后,接路而来的就是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繁重学习。比如“欧共
体法”的课程吧,运用了很多的古典英语,如果对欧洲几国的历史不了解、不熟悉
的话,就很难弄懂这门功课。另外,王亚非的数学底子薄,上财务、金融等课程时,
就会感到特别地吃力。
    素来不愿轻易服输的王亚非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MBA,应该具备优秀的综合能
力,偏废任何一门功课都会使这个MBA变得名不副实。她是出名的晚上不睡,早上起
不来的人,而且学习方面从来是聪明大过吃苦,但这个时候,也不得不拿出比别人
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吉普赛人天性不向困难低头,可她们的骨子里更带着浪漫的气息。这种浪漫,
使她们即使再苦再难,也不会忘了舒展自己的生命,拥抱美丽的世界。
    “那时的英国,东方人还很少,东方女性就更少了。所以接触的大多数外国人
都很喜欢我。他们给我起了个绰号‘troublemaker’,说我老惹事儿。我的课余生
活应该说过得很丰富多彩。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圈子,很英国化。我们在一起谈自
己的祖国、家庭;交流感情经验;甚至切磋厨艺,这些无形之中给我的MBA学习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帮助。
    “那时班上共有五六十个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