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能够写一本关于爱情的书
最开心的事:做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遇见有趣的人
最尴尬的事:忘记好朋友的生日
最讨厌的事: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友情,健康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别人的话只要认真想一想,都会对我有所启发

                        一位在读MBA写给弟弟妹妹们的信

    今天,导师要我帮他看一下今年申请的学生的情况,所以有机会看看大家的申
请材料,也有机会直接从教授嘴里听到他(们)看问题的意见,趁着现在还没忘,
写出来供正在或即将申请的同学参考。也许有一点点用处,也许totally useless,
请大家见仁见智,自己取舍。如果误导之处,概不负责。
    另:这里的很多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似乎写出来的并不多,我没有丝毫卖
弄的意思,况且我的学校极烂,只是当年我申请时从水木受益不少,就算为BBS灌点
有浓度的水吧。
    1、托G
    无疑分数越高越好。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导师说,对中国学生来讲,他非常看
重逻辑部分,他认为语文部分对中国人不可强求,数学基本毫无意义,只有逻辑能
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是重要参数。这个说法与我们通常
的想法可能不 同,希望大家注意。不知道这只是我导师一个人的想法,还是较为普
遍。大家如果语文部分考得不是很好,千万不要自卑,毕竟从小不说英语不是你的
错,好的逻辑分数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老师很还看你把托G成绩都送到哪些
学校,以此来评价你的品位或你对自己的评价,也许有些变态,但确实能反映一个
人的自信。建议大家不妨把成绩都送到较好的学校,别省那个钱。
    2、推荐信
    推荐信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强度,泛泛而谈毫无意义。一篇推荐信他基本上只看
几句话,比如看有没有另类。quot:“he is one ofthe best students have eve
r taught.” 之类的话,如果有就会留下印象,否则很快就跳过去了。他认为一般
情况下推荐信都是说好话,没有区别,只有特别好的话才说明推荐人真正喜欢你。
推荐信一定要请自己的导师写一篇。他非常看重导师的评价,比那些拉来的院士,
系主任之类的看重的多。因此请大家无论如何 请自己的导师,实在不行就找个理由
说明一下。
    3、HONOR
    HONOR能多写就多写,没有坏处。学生会主席之类跟学术无关的东东毫无意义。
    4、STATEMENT
    非常重要。不必很长,一页足矣。想换专业的同学一定要清清楚楚写明白自己
为什么要换,自己有什么优势,对哪个方向有兴趣。如果只是范范地说”环境保护
很重要,所以我决定学环境”,我想是不够的。不换专业的同学基础扎实,本专业
懂得很多,但一定要突出重点。因为每个教授一般只有一个研究方向,他对你全面
不全面根本没有兴趣,只看你能不能符合他自己的研究的需要。
    5、其它工作了较长时间的同学一定要表明自己一直在学习,一直拥有接受新知
识的能力。好象就这些了,有些虎头蛇尾的说,大家将就看吧。

                                林军

    8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分配至外经贸部下属的一个香港公司工作。
80年代末辞职到美国,攻读经济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便去了加拿大读MBA,工
作了几年,觉得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于是再次回到香港,先是在日本的银行后到法
国的银行工作至今。
    见到林军,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写MBA,你们知道什么是MBA吗?
    MBA不就是“Married But Available.”(结了婚但仍然自由。)嘛,
    要不就是“Mentality BelowAverage.”(智力低于常人)。
    林军,不喜欢严肃,但喜欢思考。
    林军的衣着十分简单,T恤、短裤,他解释说:“平时上班老是西装革履,下班
后我们是绝对不会再穿那些东西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手机,竟然是Nokia已
经很旧的版本6110。看到有些人没有钱还拼命借钱买好手机,而真正有钱的人却不
在乎用什么类型的手机,我不觉有些感慨。
    林军一定是一个理智而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在谈他的经历时,
基本上都被他自己总结成了一些观点告诉我们,事件不过是一些补充说明罢了,他
的观点又时时让我感到新鲜。
    他说:我告诉你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采访当中一直觉得他与其他的MBA不同。他的语气中总透出对人世沧桑的无奈。
或许是多年混迹国外的经历,又或许是一次婚姻失败带来的伤痛,使他在今日拥有
着许多人艳羡的高薪时仍自诩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我是一个钻石王老五。” 他嘲弄地说。

                            那时流行出国

    我这个人就是爱折腾。小学中学的不说了,就是玩,但也玩到了全校第一。那
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我从初中起就经常参加数学、物理、
化学竞赛并得奖了。平时最喜欢的是航模,自己亲手制作飞机模型。做实验在我看
来也是玩。高中的时候我考到上海最好的复旦附中。附中的人强手很多,考回复旦
是随随便便的事,但我这人就是好动。高考的时候,我不想再留在复旦了,就报考
了上海交大,读的是精密仪器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偶然的机会,香港华润公司通过国家经贸部来校招人,我就这
样去了香港;在华润的精密仪器部做。
    但工作几年后我发现还是有进入学校继续学习的需要。加上那一阵子的“出国
热”也弄得我心痒痒的,就去考TOEFL。我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在华润
做得蛮不错的,工资又高。这可以说是一份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工作,很多人想
去香港还去不了呢。还是因为骨子里天生的不安分因子在作怪吧。我抛下了这份工
作,然后到了美国的Universit Akron念经济学硕土。那时流行出国,我高中的一
班同学全都是出国迷。其实“去留学”是件最容易的事情,“留完学以后怎么办”
倒是个问题。我们班里的同学想去留学没有留不成的,全班四十个人起码去了二十
五六个,后来连同学聚会都是在瑞典搞的。

                        有了绿卡又怎么样

    在美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这里好大。我下了飞机,朋友没有接到我,我
就自己打的去朋友家,高速公路都竟然走了40分钟。我倒不是担心钱的问题,而是
感觉这个城市太大了,给我一种震撼!纽约,这个名词听起来跟“上海,的概念差
不多,都是城币。但为什么上海坐40分钟车差不多可以从一个角到另一个角,纽约
却不行?可见纽约的工业化程度比国内的城市大得多。在国内出门是骑自行车、步
行,在这里根本没有这两个概念。这个城市,给了我一种广阔而迷茫的感觉。我来
这里学习,感觉就像一个乡下的小孩子突然间来到了大城市。

    在中国被人管惯了,什么时候吃饭要管,什么时候回宿舍要管,谈不谈恋爱也
要管。到了美国很自由啊,没人管你,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反而让人不知道
应该做什么好,很容易令人失去方向,走入迷途。
    一到国外你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到美国的第一天,朋友对我说:“到了
美国第一件事是搞绿卡,其他的事都好办。这样吧,
假设我现在就发一个绿卡给你,那你以后怎么办?”我想了老半天,还真不知道干
嘛!是啊,有了绿卡又怎么样?你靠什么技能生活?如果没有工作,你从哪里获得
生活来源?有什么人可以帮你?没人帮你又怎么办?留学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外国
你怎么活下来,这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去了就能活下来的。在国内你有个由亲戚、
朋友、同学组成的社会网络,但出到国外,你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片空白。什么事
都必须得靠自己!即使有朋友,他们也在读书,都是穷学生;情感上也许可以交流
一下,但经济上、生活上也帮不了你什么忙。
    在美国的生活经验我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生存,这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到了国外要生存,都有三关必过不可。
    一是语言关。在美国那种全英文的环境中,不懂英语就像二等残废一样。刚出
国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到了外国自动变成了聋哑人,听也听不懂,讲也不会讲,
这不是跟聋哑人一样吗?在国内还可以跟人讲讲“How are you”之类的所谓英文,
到了国外听到人家讲英文你却傻掉了。语速很快,语言习惯也跟平时学的不同。
    二是学习关。在外国学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理科的东西还好,我过去在国内
的基础还算扎实,就是社会学科方面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难。美国在我看来本来就是
一个陌生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历史我根本不了解。美国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我
都是真空;现在却要和别人一起学研究生的课程。我只有把所有能用上的时间都用
在了学习上,有时一页书要看上半个小时。一开始觉得读书很难,
因为国内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但苦了一两年一般都能熬过来。当然也不
是说下死劲就一定能读好,也有人从中国这边过去考不及格回来的。
    三是生活关。生活关,听起来是最简单的,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嘛,但是不见得
人人都过得了。来到国外,你要吃饭,要与人交往,
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这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经济上,除了奖学金以外,我还
帮教授改作业,能挣点钱。加上以前在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