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至纯书苑)- 第4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团伙,史书上称之为流贼。
    流贼的特点是,四处跑,抢完就走,打一枪换个地方。组织性不强。昨天抢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抢,今天加入抢别人,也可以。成员流动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领导团队。
    当时的西北,类似这种团队有很多,优秀的团队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问题出现了,由于成员流动性太大,且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团伙成员文化又低,天天跟着混,时间长了,很难分清谁是谁。
    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团队首领们想出了一个绝招——取外号。
    所以在崇祯元年,陕西巡抚呈交皇帝的报告上,有如下称呼:飞天虎、飞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杀神、大红狼、小红狼、一丈青、上天龙、过天星。
    全是外号。
    取这样的外号,是很符合实际需要的。毕竟团队成员文化比较低,你要取个左将军、右都督之类的称号,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这种外号,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来相当威风。
    至于这上面提到的诸位神魔到底是谁,别问我,我也不知道。
    鉴于该行当风险很大,且从业者很多,要是运气不好,刚入行,把外号取好就被干掉,也很正常。而且许多外号由于过于响亮,使用率很高,经常是几个人共用一个外号,要搞清楚谁是谁,实在很难。
    无论叫什么,姓甚名谁,其实都无所谓,你只需要知道,当时的西北,已经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书的说法,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经济萧条,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数不胜数,民不聊生,于是铤而走险。
    这种说法,就是传说中的套话,虽说不是废话,也差不多。
    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并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间经济并没有萧条,比如东南沿海,经济实在太好,开生意做买卖,相当红火,大家齐心协力,正在搞资本主义萌芽,萧什么条?
    赋税也没多少,以往两百多年,官田的赋税,只有百分之十,民间地主的赋税,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后来开征三饷也才到百分之四十。当然,个把地主恶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涌出这么多英雄好汉,只是因为崇祯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件东西。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其实遇到妖孽,倒也没什么,毕竟还有实体,实在不行,找人灭了它。
    崇祯遇上的,叫做灾荒。
    翻开史书,你会不禁感叹,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
    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据说当时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处乱跑的,如果没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没了。
    注意,不是失踪,是没了。
    失踪的意思,是被拐卖了,没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据说,当时还有人肉市场,具体干什么买卖,看名字就知道。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这并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真话。
    既然有灾荒,朝廷为什么不赈灾呢?
    答案很简单,没钱。
    此前有个经济学家对我说,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没钱。
    我表示同意,财政赤字太多,挣得没有花的多,最后垮台。
    但他看了看我,说:我说的没钱,不是没有收入,是没钱。
    有什么区别吗?
    然后,他讲了一个小时,再然后,我翻了一个月的经济学,明白了区别。
    我很想从头到尾,把我明白的事情告诉你们。但如果这样做,我会很累,你们也会很累,所以我决定,用几句话,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明朝灭亡,并非是简单的政治问题,事实上,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所谓没钱,是没有白银。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到崇祯接班的时候,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而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标志,就是货币。
    明朝的货币,是白银。
    简单地说,没钱的意思,就是没有白银,没有白银,无论你有多少经济计划,有多少财政报表,都是胡扯淡。
    举个例子,陕西受灾,朝廷估算,要赈灾,必须一百万两白银,但是就算你把皇帝的圣旨拿到陕西,也换不来一两银子,因为没有白银,所以无法赈灾。
    好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白银。
    先纠正一下,不是没有白银,而是白银不够。
    为什么白银不够?
    这是个很复杂的经济学问题,我不太想讲,估计人也不太想听。但不讲似乎也不行,简单说两句。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话说,就是白银有限,朝廷用掉了一两白银,未必能挣回来一两,加上我国人民,素来以勤俭节约闻名,许多人拿到真金白银,不喜欢花,要么存在家里,要么溶掉,做几个香炉、人像之类的,还能美化环境,所以市场的白银越来越少。
    更重要的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实在太过发达,经济越发达,需要的白银就越多,可是白银就那么多,所以到最后,白银就不够用了。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通称——通货紧缩。
    我知道,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用纸币?
    很好,如果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很聪明。
    但我要告诉你,在你之前的六百多年,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这个人的名字,叫朱元璋。
    六百多年前,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开始发行纸币。
    在经济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棍棒打不垮经济理论。
    这句话的通俗意思是,无论你多牛,都要照规矩来。
    朱元璋就是牛人,也要按规矩来。虽然他发行了纸币,一千、一万都印过,可惜的是,几百年来,大家还是认白银,就不认纸币,再牛都没用。
    这个问题到此为止,多余的话就不说了,你只要知道,崇祯同志是想赈灾的,之所以赈灾不成,是因为没有钱,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没有白银,之所以没有白银……当然,之所以西北先闹起来,除去天灾、银祸外,还有点地方特色。
    西北一带,向来比较缺水,比较穷困,比较没人理,外加地方官比较扯淡,所以这个地方的人,过得比较苦。
    生活艰苦,饭都没处吃,自然没条件读书。
    没条件读书,自然考不上功名,考不上功名,自然没官做。
    没官做,也得找事做。
    而西北一带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
    生活艰苦,民风自然彪悍,当兵是最合适的工作。
    除了当兵之外,还有一份更为合适的工作——驿站。
    驿站虽说比较小,但好歹是官办的,也算是吃皇粮的,而且各省都有拨款,搞点潜规则,多少能捞点油水,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据统计,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崇祯二年(1629),驿站没了。
    之前我说过,被裁掉了,裁掉它的,是一个叫做刘懋的好人。
    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太差,灾荒、钱荒、又夺了人家的饭碗,如果不闹,就不正常了。
    他不是故意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的灾荒,偶然裁掉驿站,偶然的地点。
    如果其中任意一个偶然没有发生,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
    可惜,全都偶然了。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认定,在这些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这个最终的原因,四个字——气数已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一个人能红两年,很可能是偶然的,能红十年,就是有道行的,能红二十年,那是刘德华。
    公司也一样,能开两年,很正常,能开二十年,不太正常,能开两百年的,自己去数。
    封建王朝跟公司差不多,只开个几年就卷铺盖的,也不少。最多也不过三百年,明朝开了二百多年,够意思了。
    抚战
    当然,崇祯是不会这样想的,无论如何,他都要撑下去,否则将来到地下,没脸见开铺的朱元璋。
    所以他派出了杨鹤。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工作交接十分简单。应该说,基本不用交接,因为杨鹤到任的时候,武之望已经死了。
    不是他杀,是自杀。
    武总督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鉴于西北民变太多,估计回去也没什么好果子吃,索性自杀。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一次偶然的谈话。
    杨鹤是一个进步比较慢的人,在朝廷里混三十多年,才当上佥都御史,混成这样,全靠他那张嘴。
    皇帝喜欢魏忠贤,他骂魏忠贤;皇帝讨厌熊廷弼,他为熊廷弼辩护。想什么说什么,几起几落,该怎么来还怎么来。
    崇祯元年,他被重新委任为御史,当时民变四起,大家都在商议对策。
    有一次,几个人聚到一起,聊天。聊的就是这个,杨鹤就在其中。
    杨鹤是都察院的,这事跟他本无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还是两个字——嘴欠。
    反正是吹牛,不用动真格的,就瞎聊。这个说要打,那么说要杀,如此热闹,杨鹤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不能打,也不能杀。
    然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
    几句话,就把大家彻底说懵了,对于他的观点,大家有着相同的评价——胡说八道。
    不杀人,怎么平乱?
    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