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品江山- 第2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段思廉好歹也当了十多年的皇帝,却被他整天训得跟个三孙子似的,两人的关系自然急转直下,矛盾开始孳生。或者说,杨允贤就是在故意找碴,试探皇帝的反应……据可靠消息称,杨家已经在滇西的封地中,紧锣密鼓的训练兵士、打造武器了。其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

段思廉虽然尽心竭力恢复段家的实力,但在两大权臣的夹缝中,实在难有作为。所以明知道杨允贤要造反,他也毫无办法,直到宋使到来,才看到了一线希望……但高杨二人极力反对归附,之所以拖了那么久,才把宋使接到大理,就是因为两人要他,保证只字不提内附,才允许宋使入境。

段思廉扛了几天,但终归是扛不住,只好答应了两人的要求。不过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所以今早才利用时间差,博得了片刻与宋使独处的机会,把自己心意表露一二。只是还未及细谈,两个老鬼便急匆匆赶来,把他的话都憋了回去。

待宋使走了,两人又毫不客气的尅了他一顿,并正告他应该以休息为重,把以后的接待工作,全都揽了过去……竟不许他再见宋使。

想自己一个帝王,竟然混到这份儿上,段思廉心里哪能好受,坐在蒲团上黯然低吟道:“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正在自怜自伤,把自己比成汉献帝时,他突然听到帷帘后有悉索声,登时惊起道:“什么人?”

“阿兄,是我。”悦耳的声音响起,一个宫装丽人走出了帷帘。

段思廉松了口气,责备道:“明月,你怎么在这儿?”

“今天阿兄接见宋使,阿妹好奇想偷听。”明月公主不好意思的吐吐小舌道:“站得太久麻了,刚才忍不住跺了跺脚。”

“方才的对话都听到了?”段思廉黯然道:“想不到你的阿兄,竟被大臣欺负成这样吧。”

“这不怪阿兄。”明月走到段思廉身边,缓缓跪坐下道:“这些年来你的努力,阿妹都看在眼里,可是高家把持着朝政,杨家控制着白人,我们段家在夹缝里,越是用力就越是透不过气来。”

“是啊……”段思廉点点头道:“朝野不看好咱们段家,都依附他们两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朕这些年来,是饱尝了苦头,却依然两手空空。”

“所以阿兄想借助宋朝的册封来重聚人心?”

“是啊。”段思廉点头道:“天朝在咱们大理很有威声,若能得宋朝皇帝册封,那朕在各部族心中的分量,一下就能重起来。高杨两家再敢造次,也得掂量掂量了。经年累月、此消彼长,最多十年后,我们的实力就能恢复过来,到那时再动手削藩,将高杨两家的势力慢慢消灭。我段氏子孙,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当窝囊皇帝了……”

“他们两家肯定也担心这个,所以不许阿兄再见宋使了。”

“是啊。”段思廉凄然一笑道:“阿妹,你可知道,若非宋使之来,杨家说不定已经造反了。”

“啊……”明月公主吃惊的捂着小嘴道:“造反?”

“阿兄不是吓唬你,他们不仅在滇西训练军队、打造兵器,还取得了高家的默许。”段思廉黯然道:“当年太祖皇帝善待杨家,想不到却种出今日的恶果。”说着痛惜的望着妹妹道:“杨家可不会像太祖那样善待咱们,阿妹,收拾好行装,等宋使返程的时候,我会求他们把你带去天朝的……”

“我是大理的公主,去天朝作甚?”明月公主的反应,却出乎乃兄的意料,她的脸上虽然写满惊惧,目光却十分坚定道:“他们不让阿兄见宋使,我去见!”

第301章 困龙(中)

戒备森严的礼宾馆中,大理卫士层层把守外围,内院则交给了大宋的侍卫。侍卫们得到命令,今天早晨,有重要的客人造访,不许放任何外人进内院。

内院中,使团的所有官员齐聚一堂,听这位客人讲述大理国的情形。

这个身材不高,皮肤粗粝,但双目精光闪闪的中年人,名叫张俞,自我介绍是一名常年在大理经商的蜀人。他对大理的情况,不是一般的了解,先为使团众人,介绍了大理国内,如今剑拔弩张的局势。然后又介绍起大理国内丰饶的物产:

“大理盛产良马、每年可以为朝廷提供上万匹战马;大理出产的甲胄不仅轻便而且坚固,是天下最优良的盔甲;大理的刀剑,因为当地的铁质好,所以吹毛透风,无论是坚固还是锋利,都远超大宋所产。”

“这么说起来,大理的军队岂不战无不胜?”见他把大理夸成花,有人不爱听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还是根深蒂固的。

“武器再好,士兵都吃斋念佛,这仗还怎么打?”张俞笑道:“而且我说得这些,都不是大理最值钱的物件。”

“那什么最值钱?”官员们问道。

“钱。”张俞沉声道:“大理遍地是钱。”

“这……”年轻的官员们尚且觉着有趣,但王珪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他就算再平易近人,也没兴趣听过商人在这儿卖嘴皮子:“你倒是抓一把来看看?”

“我还真带来了。”张俞笑笑,打开随身带的一口木箱,拿出一块块用红绸包着的物体摆在桌上道:“诸位打开看看。”

年轻的官员们也被勾起了好奇心,上前把那些红绸揭开,只见里面是一块块黄绿色、黄褐色、绿褐色的石头。

“这不些烂石头么?”有人笑道:“能当钱使么?”

“不能,但加工之后就能了。”却也有识货的,只见曾布拿起两块石头,互相摩擦亦一下道:“这是铜矿石,而且是品相很高的铜矿石。”

“这位大人识货!”张俞赞道:“不错,大理境内,几乎遍地都有铜矿的存在,而且都是在浅层,易于挖掘。”顿一下,他石破天惊道:“与大理国的铜矿相比,我大宋四大钱监合起来的所有铜储量,不过九牛一毛。”

登时,屋里的气氛不一样了……

中国是个严重缺乏贵金属的国家,尤其在探采手段不够发达的古代,缺银少铜一直是历代君臣最头疼的问题。在商业空前发达,经济空前繁荣的宋朝,这就不只是头疼,而是要命的问题了……唐天宝年间,每年铸钱只有三十二万贯,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到了一百万贯以上,之后连年增长,到了庆历年间,这个数字就接近五百万贯,这还不算铁钱和交子。

再往后,铸钱数开始萎缩,不是钱够用了,而是铜不够了……

翻开宋朝的历史,便会发现,大宋朝与严重的钱荒相伴始终。而在这个时代,钱荒就是铜荒。为了缓解钱荒,官府无所不用其极。太祖显德二年,便颁布了《铜禁令》,规定民间不得拥有铜器,除了寺庙的某些法器外,其余铜器全部收缴销毁,熔炼造币。

另外,为了减少所需铜钱的规模,朝廷还禁止铜钱流入川陕,禁止铜钱外流。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却仍然缺钱。也不知每年铸那么多钱,都上哪去了?宋朝人搞不明白,陈恪搞得明白,却不告诉他们。

但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国家缺钱带来的危机。对于生长在城市的人来说,他们所见的是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农村长大的官员,更能体会缺钱的危害,因为市面上找不到现钱,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无法完纳赋税,只得弃逃亡。

王珪曾经担任过户部侍郎,对此的体会更加深切。毫不夸张的说,因为朝廷缺钱,而导致百货不通,人情窘迫,国库空虚,每年所铸之钱,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整个国家就像是极度缺水的人一样,都快要渴死了!

如果大理国真有那么多铜,如果都能输送到大宋去,那么国库必将充盈,民间也不会缺钱,真正的太平盛世,就要到来了吧!

口水,没有节操的从好些官员的嘴角淌下。

※※※

粗重的呼吸声中,使团的官员们,彻底明白这张俞,或者陈恪的意思了——大理内乱,大理有大宋的救命灵丹,该怎么办还用说么?当然是趁乱取之了!

“有密旨。”陈恪从袖中掏出一份黄绢,众官员连忙肃容听旨,展开道:“着尔等详看大理铜矿储量,是否方便运出,是否可以为我所用。及……若欲取之,计将安出,钦此。”

一片惊诧声中,众人终于明白——官家派遣如此大规模的使团前来大理,并非只为了个侬智高,而是有更重要的目标!

“仲方,你瞒得我们好苦哇。”王珪苦笑道:“离京前,官家曾言道,到了大理,你有密旨宣布,这才跟我们说。”

“王公见谅,事关重大,不得不慎重。”陈恪歉意的笑笑道:“来前,官家嘱咐,此事必须慎之又慎,一不可轻举妄动,二不可泄露风声,下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焉能不分轻重?”王珪呵呵一笑道:“跟你开玩笑的。”说着正色道:“说吧,你打算怎么办?”

“其实朝廷的诸多问题,无非就是个缺钱。虽然大量增加铜钱供给只是治标、并非治本。但国如一人,之病重矣,需先温补调养,待身子强健了再治病。”陈恪正色道:“张老板花了几十万贯,用了十二年时间,探出了几十处铜矿,足够我大宋挖掘百年。这正是我大宋急需的一剂温补方子。我辈读书人,总恨报效无门,现在建千秋之功的机会来了,又岂能错过?”

“不错,若大理国真能为大宋解燃眉之急,此乃天与之,不取必受其咎啊!”王韶马上激动道。这厮有些英雄病,平生最想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就没有比这桩事,更合他胃口的了。

吕惠卿、曾布、宋端平几个,也都是只恨世上无事的性格,自然积极响应。

倒是几个老成的官员,面现难色道:“这事关国策,岂是我们小臣可妄言?”说完都望向王珪,却见他在捻须沉思……王珪在想,官家和相公这次煞有介事的安排,显然是有企图的。若自己毫无作为回去了,怕是后半生的仕途就要黯淡了。不过官家和相公们都知道,自己为官向来稳字当头,为何要派我来冒这个险?哦,这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