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六四页九行乙亥蚀东国*(发)*兵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引作“乙亥日蚀,阳不明,冬无水,东国兵”。按:张森楷校勘记谓“东国”下无“发”字是,若有“发”字则与乙巳占同,非也。今据张说删“发”字。
三三六四页一一行潜潭巴曰丙申蚀夷狄内攘按:校补谓案占经作“庚申日蚀,夷狄内攘”,是“丙申蚀”乃“庚申蚀”之误。而此引“潜潭巴曰”十一字应在后“延光三年九月庚申晦日有蚀之”下,因“庚申”误为“庚寅”,故注文亦误移于此。钱大昕氏偶忘“夷狄内攘”四字本为庚申蚀占验,故虽知前注所引潜潭巴丙申蚀占验有误,而仍不免误说也。
三三六四页一五行去*'年'*二月京师地震据汲本﹑殿本补。
三三六五页三行法当*(坤)**'由'*阳据汲本﹑殿本改。按:“法当坤阳”不可解,由有从义,当不误,今据改。
三三六五页七行建光元年邓*'太'*后崩据汲本补。按:“元年”汲本﹑殿本并斗“二年”。
三三六五页七行辞言地震日蚀任*'在'*中*(官)**'宫'*汲本﹑殿本作“辞言地震日蚀在中宫”。按:上文言“戊者土主,任在中宫”,足证原本“任”下脱“在”字,“宫”误“官”,而汲本、殿本则“在”上脱一“任”字也。今据以改正。
三三六五页八行竟有废*'立'*之谋据汲本、殿本补。
三三六五页九行永宁元年七月乙酉朔日有蚀之安帝纪同。按:今推是年七月合朔乙酉,无日蚀。
三三六五页一0行贤人消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引“消”上有“退”字。
三三六五页一二行延光三年九月庚*(寅)**'申'*晦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案安纪作“庚申”,上云丁酉、乙巳,则日辰当以本纪为是。今据改。
三三六五页一六行案马融集是时融为许令按:“马”原斗“焉”,“时”原斗“蚀”,径改正。
三三六六页三行*(陷)**'昭'*在前志据张森楷校勘记改。
三三六六页三行茀气干参按:“干”原斗“于”,径改正。
三三六六页三行臣前得敦朴之*(人)**'征'*校补谓“人”当作“征”,今据改。
按:融于顺帝阳嘉二年以敦朴征。
三三六六页四行殆谓西戎北狄按:“北”原斗“此”,径改正。
三三六六页五行验略效*'矣'*据汲本、殿本补。
三三六六页五行申诫重*(讳)**'谴'*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六六页六行将吏策勋之名按:“勋”原斗“动”,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三六六页六行皆粗图*(身)**'伸'*一时之权据校补说改。
三三六六页七行则各相*(不大)**'美其'*疢病据校补说改。
三三六六页一二行施与孤弱按:“孤”原斗“不”,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三六六页一四行狐疑无断按:“狐”原斗“孤”,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三六七页二行王命不行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王命”作“主命”。
三三六七页一一行日蚀己丑天下唱之按:钱大昕考异谓占经引作“己丑日蚀,臣伐其主,天下皆亡”。又按:“日蚀己丑”汲本作“己丑蚀”。
三三六八页三行有旱有兵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旱”上无“有”字。
三三六八页四行元嘉二年七月二日庚辰日有蚀之桓帝纪同。按今推是年七月合朔己卯,无日蚀。
三三六八页七行凄怆伤心按:“凄”原斗“连”,径改正。
三三六八页一四行太史陈援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梁冀传“援”作“授”。
三三六九页三行九年正月辛卯朔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案桓纪作“辛亥”,下云己酉,则日辰当以续志为是。
三三六九页五行臣代其主按:殿本“代”作“伐”,与占经合。校补谓桓帝崩,灵帝由外藩入继而代其位,则作“代”亦自可通。
三三六九页七行勃海*(盗贼)**'海溢'*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盗贼”误,案纪云“勃海海溢”也。今据改。
三三六九页八行壬子蚀妃后专恣女谋主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壬子日蚀,女谋王,女主忧”。
三三六九页一二行三年三月丙寅晦日有蚀之灵帝纪同。按今推是年四月合朔丁卯晨夜,日蚀不能见。
三三六九页一四行辛酉蚀女谋主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辛酉日蚀,女谒且兴,奸邪欲起”。
三三六九页一四行谷永上书按:“谷”原斗“公”,径改正。
三三七0页一行熹平二年十二月癸酉晦日有蚀之灵帝纪同。按:是年十二月乙巳朔,晦为甲戌而非癸酉。今推三年正月合朔甲戌,实时历上年十二月晦,日蚀可见,纪、志俱斗。
三三七0页二行天有大异按:“天”原作“夫”,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三三七0页六行光和元年二月辛亥朔日有蚀之灵帝纪同。按:今推是年二月合朔辛亥,无日蚀,纪、志俱斗。
三三七0页一0行简宗庙*(上)**'水'*不润下据汲本、殿本改。按:“简宗庙”下疑脱一“则”字。
三三七0页一一行其救之也按:海原阁校刊本蔡中郎集作“则其救也”。
三三七0页一六行河决海*'溢'*久雾连阴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河决海溢,久雾连阴”。今按:“河决海”不成语,据钱说补一“溢”字。
三三七一页三行雷电击杀骨肉相攻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雷击杀人,骨肉争功”。
三三七一页一0行后火烧官兵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占经作“火烧后宫”。
三三七一页一一行六年*(十月癸未)**'二月丁卯'*朔献帝纪作“三月丁卯”。集解引洪亮吉说,谓“十月癸未”应作“三月丁卯”,此因下文十三年而误。今按:
建安六年三月丁酉朔,无丁卯,十月甲子朔,非癸未,推是年二月合朔丁卯,八月合朔甲子,实时历七月晦,均有日蚀可见。足证志月日俱误,献帝纪“三月”则为“二月”之斗,今据以改正。
三三七二页七行*(征)**'在'*南北面据汲本、殿本改。
三三七二页九行皇德传史按:汲本“皇”作“星”。
三三七二页一四行偏刺日按:汲本作“篃周日”,殿本作“篃刺日”。
三三七三页六行时则天雨按:汲本、殿本“天”作“大”。
三三七三页七行社稷移*(亡)**'主'*据汲本、殿本改。
************后汉书志第十九 郡国一 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右司隶
汉书地理志记天下郡县本末,及山川奇异,风俗所由,至矣。今但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一'以为郡国志。'二'凡前志有县名,今所不载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无今有者,后所置也。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三'
注'一'臣昭案:志犹有遗阙,今觽书所载,不可悉记。其春秋土地,通儒所据而未备者,皆先列焉。
注'二'本志唯郡县名为大书,其山川地名悉为细注,今进为大字。新注证发,臣刘昭采集。
注'三'帝王世记曰:“自天地设辟,未有经界之制。三皇尚矣。诸子称神农之王天下也,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及黄帝受命,始作舟车,以济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谓之赤奋若,于律为黄钟,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鼋,于辰在子,谓之困敦,于律为大吕,斗建在丑,今齐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韦之次,一名娵訾,于辰在亥,谓之大渊献,于律为太蔟,斗建在寅,今卫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娄之次,于辰在戌,谓之阉茂,于律为夹钟,斗建在卯,今鲁分野。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曰大梁之次,于辰在酉,谓之作噩,于律为姑洗,斗建在辰,今赵分野。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曰实沉之次,于辰在申,谓之涒滩,于律为中吕,斗建在巳,今晋、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鹑首之次,于辰在未,谓之睰洽,于律为蕤宾,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张十七度,曰鹑火之次,于辰在午,谓之敦牂,一名大律,于律为林钟,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张十八度至轸十一度,曰鹑尾之次,于辰在巳,谓之大荒落,于律为夷则,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轸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寿星之次,于辰在辰,谓之执徐,于律为南吕,斗建在酉,今韩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于辰在卯,谓之单阏,于律为无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终,曰析木之次,于辰在寅,谓之摄提格,于律为应钟,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国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东方苍龙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闲。距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一里。阳道左行,故太岁右转,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数,凡万一千五百二十星,万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黄帝创制之大略也。而佗说称日月所照三十五万里。
考诸子所载,神农之地,过日月之表,近为虚诞。及少昊氏之衰,九黎乱德,其制无闻矣。洎颛顼之所建,帝喾受定,则孔子称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址,西蹈流沙,东极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建万国而制九州。至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