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深都在3000多米以上,因此不可能像在楚科奇浅海区一样4个组同时作业,否则
缆绳会绞在一起。 计划中每个站位先由海洋物理组取样,缆绳一上一下要1个半小
时:然后左舷、后甲板同时作业,还得2个半小时;最后进行拖网作业,每次要2个
小时,42个站位中有19个要进行拖网作业,这样一来站位作业的总时间就是(1。5+
2。5)×42+2×19=206小时,站位问船的跑航时间以15节的平均速度计算,总时间
就是312小时,整整13天。
考察队做好了在白令海中遇到特大风浪的准备,计划中专门留出了两三天的机
动时间,因为在特大风浪中只能做抗风浪航行,什么作业都不能做。
在楚科奇海中十几个站位的考察任务主要是由大洋组承担。由于冰情不好,船
的航行极没有规律。每到一个站位,大洋组的队员就得作业,不分白天黑夜,也不
管睡觉还是吃饭。而按预定计划,下一阶段应该是海冰作业,主要由海冰组和大气
组承担,大洋组的队员本可以喘息一下。没想到马上转战白令海,还是他们的主战
场。海冰组的队员主动找到大洋组,要对他们进行人力支援,受到热烈欢迎。
0719(BJ0720)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
7月19日, 在船开往白令海的途中,考察队大洋组作了一个“中国首次北极考
察第一阶段楚科奇海考察圆满完成”的报告,主要是向记者介绍考察成果。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处处长秦为稼主持报告会,并介绍了楚科奇海
考察计划的组织实施。其他报告人及主题还有:
“物理海洋学考察”:矫玉田,大洋组组长,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沉积物考察”:程振波,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一所;
“海洋浮游牛物考察”:李超伦,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海洋底栖生物考察”:郑凤武,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表面和近海面大气二氧化碳考察”:王伟强,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三所;
“海水化学考察”:金明明,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二所;
“海洋同位素化学考察”:陈敏,博士,厦门大学;
“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蔡平河,博士,厦门大学。
整个报告持续了约45分钟,楚科奇海海洋考察的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⒈物理海洋学:主要考察楚科奇海海水结构与循环。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
海冰与海水相互作用。北冰洋海洋环境变化等内容。共完成15个温盐深测站作业,
采水成功率99%, 获取温度与盐度资料6Mb;完成了温度与盐度的走航观测,投放
抛弃式温度探头12枚,温盐探头8枚,获取资料3。8Mb;考察期间连续记录了多普勒
声学剖面测流数据100Mb;完成了走航表层温度、盐度的连续观测。
⒉化学海洋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考察期间获取了14个站位二氧化碳样品60个,
测定溶解氧、 二氧化碳通量和营养盐数据320个,采集水团同位素示踪水样10个,
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样品63个,用以了解北极特定海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研究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对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影响。测定叶绿素和初级
生产力数据495个;获取碳14样品60个,氮15法测新生产力40个,氚细菌样品9个,
能够准确评价北冰洋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和细菌生产力的水平,阐明生物生产力
的分布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氘、氧18样品82份,利用镭226、镭228(样品7个)的
分布计算水体的水平涡动扩散速率,区分研究海域不同流系的边界。获取总有机碳、
总石油烃、难降解样品44个,为研究北冰洋有机地球化学的背景提供了基础数据。
⒊海洋生物学:进行了浮游动物垂直拖网13次,浮游生物垂直拖网13次,微型
浮游动物拖网44次,并进行了浮游生物采集和浮游动物关键种生物生长过程现场实
验研究,获得浮游生物量样品19个,桡足类肠道色素分析样品13个,微型浮游动物
样品44个,进行了浮游动物现场活体培养实验2次,获得桡足类产卵率实验1次,以
及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及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数据5个, 进行了浮游生物高速
采集器的走航拖网5次, 表层叶绿素走航采样19个,为进一步研究北冰洋浮游动物
关键种群动态及其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现场资料。获取底栖生物样
品30种,细菌样品39个,基因样品14个。
⒋海洋地质学: 获取14个站位的表层样,计22箱斗,获得5个站位的柱状样地
质样品,其长度分别为298cm(C3站)、305cm (C5站)、60cm(C7站)、301cm(C8
站) 、300cm(C9站),为探讨研究北冰洋的沉积物物质来源、沉积速率、地层结
构以及气候环境记录等问题提供分析数据。
对上述一连串数据,局外人很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从大洋组队员兴奋的脸
色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的重要性。
当7月13日雪龙船刚进入白令海峡时, 根据北冰洋冰情,首席科学家陈立奇及
时作出了调整站位的决定,通过增设站位、扩大作业范围,加强对楚科奇海的考察。
这些测站涉及北太平洋水流入区、近岸流区和部分冰层窿盖区,对了解楚科奇海环
境结构、北冰洋与太平洋水交换、海冰对海洋过程的影响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6个测站在冰厚1~2米的7-8成浮冰区,雪龙号考察船经历了极为艰难的航行,
保证了考察的站位质量。大洋组队员在冰区克服海冰密集造成的困难,积极寻找机
会,船只反复调整姿态,保证了预定数据的获得与仪器的安全。作业期间大洋组队
员共同努力,发扬吃苦耐芳、团结协作和连续作业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楚科奇海
14个站位的科学考察,取得了大批宝贵的海洋数据,为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
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船就这样悄无产息地出来了。到达北纬66度33分时,我像上次经过一样,半夜
上到驾驶台。只有值班的船员,大家都在睡梦中。在白令海的风浪中回想平静的北
冰洋,感觉那几天犹如轻烟般模糊。当时真应该停止中的一切活动,仔细观察冰上
的一举一动……如果雪龙号就此打道回府,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会后悔一辈子。
0720…1(BJ0721)现代渔夫,撤下白令海上第一网
晚饭后,秦为稼头戴线帽、身背摄影包,急急忙忙往甲板上赶。我和他开玩笑:
“小秦,你这是出差赶火车呢?”他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说:“鱼快上来了!”
我明白是开始试验拖网作业了。于是拎起相机,也急急忙忙地往后甲板赶。
白令海是北太平洋上资源最丰富的渔场之一,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作业场
所。但这个地区的资源情况到底怎么样,我国一直没有第一手资料。因此,调查白
令海的渔业资源,成为本次科考的重要内容。
我到时, 网已经放到水里了。后甲板上有一个高高的A形架,网通过这个架子
用地质绞车一点一点放到大海中, 这时船也将速度放到了4节左右,慢速航行。秦
为稼告诉我, 这次调查专门买了4只鱼网,价格高达50万元。由于网绳的材料是进
口的, 因此比一般鱼网贵得多。网是放到水下330米深,网的口径是一定的,一定
的时间内,船行走的距离也是固定的,通过这几个参数,就可以计算出这个点的资
源情况。前几天船上就进行过一次拖网试验,但网怎么也打不开,今天的放网很顺
利,比前次大有进步。
“有没有鱼?”不一会儿,几十名队员都过来了。看来大家对能看到活蹦乱跳
的鲜鱼兴趣挺大。有人还开大声问:“拿桶了没有?”
“船上的声纳反映,现在位置的鱼群密度属于较稀少。”
鱼群密度一般分为四等:密集、较密集、较稀少、稀少。看来今天一定能捞上
来些鱼,多多少少而已。但负责拖网作业的张勋和陈冠镇显然没这么乐观,他们紧
抿嘴,不时看一下表。他俩来自农业部东海水产所,其中张勋是大学毕业,在中水
公司的船上到西非捕过2年零8个月的鱼。
8点钟, 绞车又开动起来,开始收网了。大家紧盯着海面,几百只海鸥也凑热
闹似的,在我们头上盘旋,井发出类似小孩啼哭的哇哇声。地质绞车的钢缆快收完
了,网的浮球开始露出水面。张勋和陈冠镇动作娴熟,手脚麻利地往网上加缆、解
缆,船尾的另两台原用于放锚链的小绞车也被利用起来。张勋身上还绑着一个类似
交通警察武装带的尼龙带,用根长绳一头连着他,一头拴在船上,这是防止掉到海
中的保护措施。
网完全浮上来时,大家觉得有些不妙。整个网像辫子一样绞成一根绳。果然,
除了几只己被网绞破了的水母之外,一条鱼也没看见。
一位考察队员安慰拖网组的人说:“成绩还不错,把人家水母一家一网打尽。”
风大浪急,其他队员都回去了。张勋他们仔细地把网收好,并仔细察看坠球。
从球及网布沾到的泥来看,网确实按要求到了海底。从网住了几只水母这一情况看,
网口肯定张开了。但到底是什么原因没网到鱼,他们还得仔细分析一下。好在还没
到正式站位,这只是一场练兵。
0720-2(BJ0721)陈立奇不谈诗
船上小报《北极探索》从第一期起,每期刊登一首署名“极星”的小诗。每首
诗都很短,十句八句,形式也不拘一格,有五律、有七律,也有散文风格的。诗情
画意、极地风光、考察科普,倒是清景相融,在我们这些整天写新闻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