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考察中, 遇到两次低气压过境,在7级风的海况下,大洋组及时采取现
场安全措施,坚持考察作业,保证了预定数据的获取及人员与仪器的安全,完成了
全部考察项目,达到了预期考察目标。雪龙号考察船与大洋组密切配合,到站准确
无误,保证了考察的站位质量。作业期间战位密集,大洋组队员团结协作、顽强拼
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与科学家对话:北极科考为什么要来白令海
目前,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正在白令海海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这在
整个考察中占有近一半的时间。北极考察为什么要来白令海?考察前夕,我作为人
民日报社的记者采访了厦门大学陈敏博士、蔡平河博士(以下称为博士),请他们
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请问我们来白令海干什么来了?
博士:在楚科奇海进行了13个站位的作业后,由于冰层太厚,无法继续北上,
我们从北冰洋调头回到白令海,进行第二阶段的现场作业,即研究白令海生态系统
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呢?
博士:近几年来,随着近岸资源的日益匮乏,各沿海国家均将目光瞄准了深海
大洋的丰富资源,我国作为新兴的远洋渔业国家,远洋渔业所占的份额也在不断提
高。目前我国的洋浦渔船已逾千艘,年鱼获总量近百万吨。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白
令海及其附近海域。这些生产不仅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为我国创造
了大量的外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本航次在白令海进行生
态系统与生物资源的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据了解,我国大约有120艘远洋渔船在这一带作业,应该说对哪儿有鱼、
都是什么种类、大概怎么分布知道得差不多了,用得着这么多科学家专门进行调查
吗?
博士:我们这次调查的各项目标在于揭示白令海生物资源的现存状况及其未来
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必须强调的是,生物资源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海洋中的
各种生物,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可食用生物(如鱼类)。因此,必须从不同层次系
统、全面的研究海洋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分布及生物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既
定的目标。
记者: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博士:海洋中的生物沿食物链营养级的高低大体上可分为游泳生物(如鱼、虾
等)、浮有动物(如桡足类等)和浮游植物(各种藻类)三大类,其中游泳生物吃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摄食浮游植物,从而构成了具有不同营养级的食物链,人们常
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便是最直观的描述。
记者:蔡平河博士这次研究的项目是“海洋初级生产力考察”,是不是就是指
这种生物链关系?
博士:初级生产力是专门以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浮游植物利用太阳
光、水中的营养盐(如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等)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不断
的生长、繁殖,这一过程即为初级生产过程。
记者:稻谷丰收、植被繁茂的地方才会生机勃勃,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浮游植
物生长较快的海域才会鱼儿成群?
博士:的确,就像陆地上的稻田为人和动物提供了最基本的能量一样。不断繁
殖生产的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提供了食物保障,由此维持的浮游动物又为鱼类等游
泳生物提供了生活来源。通常情况下,食物链中的各级生物食物呈金字塔式的分布
态势,即越低营养级的生物,其生物量越大。很难想象,在生物初级生产力贫瘠的
“沙漠”中,会形成生物资源富饶的“绿洲”。
记者:从我本人理解的渔业调查来看,就是下网捕鱼,然后统计一下数量和种
类。白令海站位作业大半已经完成、但至今一条鱼也没捞上来。我自己认为渔业调
查的目的没有完成。众你们的考察来看,能不能捕到鱼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直接表象,
实际上和科学意义上的调查关系不是很大。
博士:海洋捕捞由于受鱼群分布、天气、网具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定量化,像
我们这些天在这个地区一条鱼都没有捕到,有操作上原因,但也说明了这个时间的
这个地点鱼是非常少的。如果只从没捕到鱼来说这个海区没有鱼是片面的。对浮游
植物、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生产力的研究室事实上也能够给予我们生物资源总量
大小的信息,而且已达到准确定量的水平。
从这一意义上说,对生态结构、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与海洋渔业捕捞可谓是殊途
同归,二者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不可取代的,前一种方法给出的是理论的推算值,
后者反映的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实际值。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现在没捕到鱼,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地方从常年的分
布来看有可能生产多少鱼,以后会不会有鱼。
博士: 是的,自7月20日开始进行白令海科学考察起,我们以获取了大量用于
研究生物生产力、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等的样品,相信经过仔细的科学分析后,系统、
准确地获取了海洋生物生产力、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就可以从总体上勾画海
洋生物资源现存量的大小轮廓,最终实现白令海生物资源考察的既定目标。
与科学家对话:白令海缘何有鱼
白令海的资源考察鏖战正酣,化学分析、浮游生物拖网、渔业资源拖网等考察
作业都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大量的数据和样品并考察队员欣喜万分。考察的目的是
搞清楚白令海资源的数量。
高纬度地区的水产量是世界上最高产区之一,目前世界上鱼类、软体动物和甲
壳类总捕获量的28%出自北太平洋和白令海。每年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
(包括中国) 所捕获的商业鱼达400万吨。共43种。仅美国在阿拉斯加的深水捕鱼
就已发展成为一项产值22亿美元的新产业, 捕获量为140万吨。白令海为什么是个
大渔场呢?7月27日,我为此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赵进平研究员。
记者:一般渔场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赵进平:世界上的大型渔场多数与上升流有关,如西非渔场、秘鲁渔场。另外,
大江大河入海口也常会形成渔场,因为它们带来了大量营养物质。白令海渔场形成
的根源,与其特殊的动力环境有关。
记者:“特殊动力环境”作何解释?
赵进平:我们都听说过阿留申低压,这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常年存在的大
气低压区之一。本来,阿留申低压应该是一个向东西方向延伸的抵压带,位于西风
带和极地东风带之间,与南半球的情形相似。但是,由于白令海西北部的西伯利亚
和东北部的阿拉斯加大陆的存在,截断了低压带的延伸,形成了笼罩白令海的低压
区。从空中向下看,阿留申低压形成了反时针的涡旋风场,一年四季东摇西摆、风
风雨雨、长盛不衰。别小看阿留申低压仅仅发生了从低压带变成了低压区的微小变
化,正是这种变化,带来了白令海的神奇。
记者:为什么我们这些天总的风力不是很大呢?
赵进平:大风,不仅是白令海的常客,也是白令海的品格。我们来的时间正值
白令海的弱分期,真是值得庆幸。平常的白令海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总是这样也
就难得有鱼了。春秋冬三季,白令海强大的涡旋风场真有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味
道,让人望而却步。
记者:这么长时间的大风最终对海水的流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赵进平:如果地球不旋转,海水就会和风场一起转,疯狂的跳华尔兹。但是,
地球是旋转的,别看它转得很慢,却足以让大风的舞伴分心,使海水一边与风场周
旋,一边慢慢向远离漩涡中心的方向漂移。白令海的表层流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
不仅形成逆时针的环流,而且向外四处辐射,在北部的白令海峡流向北冰洋,在南
边的阿留申群岛流向北太平洋。亲潮也是这种流场的组成部分。
记者:这种流动与鱼场的形成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进平:表层水漂离中心后,由于大陆的约束,没有其它地方的表面海水来补
偿,补偿的海水只有来自下层,形成上升流。海洋深处的水重,提升深处水要作很
多工,消耗大量能量。好在阿留申低压是个大力士,有的是力气,甘心担任大水泵
的脚色,不停地把深层海水抽到表层。海水中有大量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的生长所
必须。营养盐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供养着从浮游植物到大型鱼类的生存。然而有
了植物和动物的消耗,海中的营养盐就会越来越少,导致动植物数量的下降。由于
主要动植物都存活在上层海水,深层海水的营养盐很少被消耗。“阿留申水泵”源
源不断“泵”上来的海水携带丰富的营养盐,可以持续供养大量生物,形成巨大的
渔场。
记者:世界上类似的海区还有哪些?
赵进平:阿留申低压这样的大水泵全球只有一个,久居黑暗、寒冷、寂寞之处
的深层海水要想改变环境,大概只要这唯一的出路。因此,太平洋、印度洋、大西
洋深层海水慕名而来,汇聚白令海。可见,阿留申低压水泵工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
在白令海,上层的亲潮可影响北半球的气候。
记者:您知道海水来此要流多久吗?
赵进平:从海水的下沉区到白令海一般要流几千年。即使流到白令海,最大上
升速度一般为70米/月, 也有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升到表面。这些可怜的海水一升
到表面,携带的营养盐很快被生物劫掠一空,然后被驱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