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克港赴北极永久海冰区考察。13日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直升机在北纬74
度53分,西经160度32分找到了一块大约1平方公里的多年浮冰,经考察适合建立冰
站。18日15时42分,26名队员(包括记者)携带建站设备和科考仪器乘坐小艇前往
距离雪龙船1公里多的浮冰, 当时气温已经降到零下5度,4~〃级的寒风刺痛了队
员们的脸颊。小艇迎风斩浪到达浮冰边缘,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从小艇上往浮冰
上搬卸建站物资和设备以及科考仪器,利用人拉雪橇、肩扛,把大大小小几十件考
察物资运到了冰上。海冰组和测绘组分别支起了帐篷,开始联合冰站工作。这是本
次科考雪龙号到达的最北端,标志着北极科考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
在这块浮冰上,科考队进行长时间、大规模、全方位和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大
气组在冰上进行7天的大气边界层、 辐射平衡等项目观测;冰雪组利用冰雷达测冰
的厚度和考察冰的物理过程,并钻取冰芯和采集表层冰雪样品;海冰组的科研人员
对海冰生物群落结构和海冰区碳循环的重要环节进行测量研究;大洋组对冰边缘海
水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及洋流进行了测量和观察;测绘组在冰站又一次进行了绝对
重力的测量。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为人类科学了解北极作出
了贡献。
⒉利用直升机协助远距离冰上作业。
为更多地获取北极科考资料,科考队还利用雪龙船搭载的直升机作后勤保障,
以冰站为基点向正北、东北、西北飞1~2个纬度,最远点达到北纬77度18分。飞行
8架次,飞行18小时11分,26人次乘飞机至冰上考察,运送2吨多物资和样品,取得
了14组冰样和14组表层雪样。
㈢ 第五阶段任务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并超额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
计划任务,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号于8月24日正式返航。
在雪龙船返航的航渡中,临时党委要求全体队员继续发扬成绩,克服疲劳麻痹
思想和松劲情绪,认真做好第五阶段各项工作:
⒈在返航途中做好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总结工作,要自下而上,分班组,认
真总结经验,实事求是地肯定所取得的成绩,总结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极地
精神。同时也要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的极地考察工作。
⒉确保航行安全,做好途中补测海洋断面站位和靠泊美国罗姆港的各项工作。
雪龙船计划于27日7点抵达罗姆港, 按原定计划送两位港、台科学家及其贵重仪器
离船。利用靠港停泊间隙进行船只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同时,将分批安排队
员、船员登陆,进行短暂的休整。28日20点从罗姆港启航。返航途中,充分利用航
渡时机,在白令海按现场计划安排三个大洋站位补充作业(同位素测初级生产力和
新生产力项目)。进一步提高白令海大洋综合调查的科学价值。
⒊在日本海深水区按规定进行调查绞车的保养。完成这项任务后,继续返航,
预计在北京时间9月9日15点到达吴淞口锚地,9月10日19点靠上海新华码头。
0824-2(BJ0825)苍茫间,暮色下,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动,越来越小
8月24日(北京时间8月25日),经过56天的努力拼搏,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队离开北冰洋多年海冰区,胜利返航。
下午的时候,全体考察队员来到联合冰站所在的冰面上,进行了告别仪式。鲜
艳的五星红旗在系留飞艇的带动下,徐徐升起在北冰洋的上空,雄壮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在无垠的冰海间回荡。“考察北极、造福人类;考察北极、保护地球,”
全体队员齐声高呼,“北冰洋,再见!”
大家在在帐篷前留影,在国旗下留影,在队旗前留影,在“单位旗”前留影。
20名记者合个影, 8名女队员合个影,大气组合留个影,冰雪组合影时,每个人都
做熊状,表示他们一起在冰上遇见过北极熊。
在此之前,考察队组织部分队员在海冰间的水面游泳,8名队员先后跳入水中。
“北冰洋,投入你的怀抱,表达我们对你的依恋。”
开始撤离了,陈立奇忽然发现,冰面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十几个烟头。不用他
多说,大家就自觉地捡了起来。
离开冰面时, 一名队员把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了冰站的最高点。下午5点,雪龙
船汽笛长鸣三声,正式动车返航。苍茫间,暮色下,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动,越
来越小……
载有科考队的雪龙船己航行近1万海里, 两进北极圈,三进海冰区,先后在白
令海、楚科奇海、北冰洋浮冰区和多年海冰区进行海、冰、气、生物相互作用的综
合观测研究,获得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数据和样品,为深入开展北极考察研究提供了
科学依据,为人类科学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应有的贡献。
本次考察活动中,海峡两岸科学家第一次联手,在北冰洋测得了绝对重力值;
中国大气界强强合作,首次测得了国内的北冰洋臭氧和气候第一手资料;中日韩三
国极地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并肩,对北冰洋海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大洋
组从头忙到尾,几大卡车的瓶瓶罐罐,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海水。
在连续7天的冰站上, 大气组队员的脸被紫外线晒红又变黑;在大浪滔天的白
令海, 大洋组队员的衣服干了又湿。124名考察队员中,有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
科学院、农业部、北京师范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武汉测绘大学等单位
的科技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66名,来自各主要新闻单位的20名记者,雪龙号上38
名船员。实践证明,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是一支训练有素、遵守纪律、服从大
局、能打硬仗的队伍,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考察任务。
0824…3(BJ0825)保重,北冰洋
离开冰站前一刻,我仰天躺在冰面上,在片刻的宁静中,我从心底里说一声:
保重,北冰洋。
保重,温和而善良的北极熊,在你游泳的时候,在你忙于捕食的时候,我们的
雪龙船曾惊扰过你们。但在匆忙的奔逃之际,你也看见了,船头齐刷刷架起的“大
炮”并没有喷射出致命的子弹,他们不过是记录下来你可爱的身影。即使在你和考
察队员冰面对面相视的时候,你从人类眼晴里看见的是惊慌之后的好奇,有一支枪
握在一个人的手里,你也看见了,枪曰始终没有指向你。
保重,笨拙的海象,从你们游移的眼神里,大家分明读出了恐慌。是为保护幼
子,你们几个才没有跳到水中吧。可你们也看到了,小艇围着你们趴的那块冰转了
好几圈,没有人动你们一下。他们曾出言不逊,说你们臭气熏天,离几百米就能闻
到味儿,可你们不知道,他们几个人回到大船上的那股得意劲儿!把你们的倩影一
遍一遍放给我们看。在我们最后离开的时候,你们派出了几十个代表为我们送行。
保重,灵巧的海豹。你曾装成北极熊的样子来吓唬我们,你曾经和我在图克港
捉过迷藏。
保重,北冰洋上的浮冰。看着你在我们周围缓缓地漂动,静静地融化。有时你
身披尘土,有时你冰清玉洁,有时你如平原一样一马平川,有时却似黄土高坡起伏
不平。你是北冰洋最有代表性的风景,你是影响北极以至全球气候的关键因素。
保重,北冰洋上空的云。从地上看你时,你变幻出斑斓的五彩,流动出流水般
的姿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姿。从飞机上看你时,你却又如厚厚的棉絮,为海水
和浮冰保温。
保重,北冰洋的海流,悄悄地你和我们开过玩笑,我们刚找好的冰站转眼不见,
明明停在那儿的大船一睁眼沓无踪影。但我们知道,是不断地运动,和其他大洋保
持着不停地交换,影响着我们周围的气候。
保重,北冰洋的大雾。你把整个大洋纳入你的怀抱,冰、水、云、天合为一体。
保重,北冰洋的小雨。整个夏天,虽然你就露过一次面,但我分明感觉到了你
的温润。 科学家说当时存在逆温层,300米以上的天空温暖如春。你是不是报信的
使者,告诉我们北冰洋春天的讯息?保重,北冰洋的小雪。有人说你像大头针,也
有人说你像细米粒。但你及时带来冬天要到来的提示,也为科学家带来了北极空气
中所含物质的最新信息。
保重,北冰洋的大风。在小艇上,你吹走我们身上的温暖,也吹破了我们施放
的气球。但我们不生气,从你匆匆的身影中,我们知道你在为调节全球大气做出自
己的努力。
保重,北冰洋的太阳。拍照片时,我们最喜欢你明丽的面容。浮冰为你展现出
最迷人的晶莹剔透,白云为你点缀最洁白的丝巾,大风因你而变得温顺,北极熊和
海象喜欢在你的照射下打盹。因为有了你,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可爱。
保重,北冰洋。孙覆海、张岳庚、王海青、刘弘、齐焕清、王滨生、李亮、李
乐诗, 我们的8名队员在冰水中游动时,他们代表我们所有的人,以最热烈的方式
——投入你的怀抱——表达了对你的依恋。我们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在这里的日日
夜夜:记者写作时不会忘记你给我们的如泉思绪、拍照时不会忘记你给我们的良辰
美景,科学家不会忘记你给他们提供的丰富样品与数据,船员不会忘记你给雪龙船
增加了丰富的阅历,飞行员不会忘记你给他们自由翱翔的感觉。
保重,北冰洋。地球上的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带走的只有海水和冰块,以及扔
在雪地上又捡起来的烟头。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