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只有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基于这一事实,美国政府在1959年发
出倡议,邀请国际地球物理年间在南极洲举行科学考察的其他11个国家,探讨和平
利用南极和继续国际合作南极考察的问题。 当年12月1日,一致通过并签署了《南
极条约》。《南极条约》的基本原则,一是南极仅用于和平目的,为了进行科学研
究和实现其他和平的目标,虽然可以使用军事人员、军事装备和军事物资,但一切
军事活动必须禁止进行;二是继续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精神,自由交换科学
人员、观测资料和科学成果。
为了互通情报,共同协商南极事务,拟定、审定并向各国政府推荐促进实现该
条约之原则及目标的措施,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每年举行一次。1983年5月9日,第五
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 的决议。1985年10月7日,
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成为协商国成员。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简称南科委)系国际科学联合会委员会下属的南
极科学组织,是负责发起、促进和协调南极科学活动、制定和审查具有基地范围和
意义的科学规划的国际学术结构。 它成立于1957年8月,总部设在英国剑桥。南科
委由主席、副主席和秘书组成的执行委员会领导,除设有财政委员会外,下设若干
工作组,如生物学、大地测量与制图学、地质学、冰川学、人体生理学、后勤学、
气象学、海洋学、固体大地地球物理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工作组,以及若干专家
组,如海豹、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南极气候研究、环境保护、国际地圈-生物
圈等专家组。南科委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我国自参加1982年的第17届南科委会议
至今年第24届,己参加了8届南科委大会。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非政府的国际性科学组织,
委员会有15个成员国, 包括8个环北极国家(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
瑞典、 俄罗斯和美国)和7个从事北极研究的非北极国家、法国、德国、日本、荷
兰、波兰、瑞士和英国)。IASC把科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旨在鼓励、促进和加强
国际北极多学科综合研究,并在研究的优先领域中,把“北极与全球变化”放在首
位。
国家科委于1996年2月16日批准同意以中国极地考察咨询委员会名义申请加入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国科发外字'1996'068号)。1996年4月23日在德国的不莱梅
市召开的IASC理事会特别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接纳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第十六个
成员国。
㈣ 近期极地考察计划
【中国南极“九五”科学考察计划】
地球系统中南极地区所独具的全球最大的冰盖和冰架、平流层臭氧洞、冰芯中
漫长的古环境记录以及联系世界大洋的南极底层水和全球最大的南极绕极流,使得
南极地区成为了解全球变化核心目标的最理想的区域。“九五”科学考察项目选取
的指导方针为:发挥基础,国际接轨,突出重点,有所突破。
总科学目标为:定量描述东南极东部区域海洋/海冰-大气-冰雪/陆地系统
主要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基本过程,揭示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功能,为建立南极系统
对全球变化影响的评估模型做出贡献。
研究内容为:
⒈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物理和生源要素(C、N、S、P)
的地球化学过程。
⒉南极现代大气、高空大气和生态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⒊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区高分辨古环境记录及地壳变化对环境背景的影响。
【中国极地考察协会】
为弘扬南极精神,促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广大热心于极地考察事业的
海内外同仁及友人,积极倡议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国家科委(国科发计字
'1996' 252)批准同意成立中国极地考察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联络国内外关心
和支持极地考察事业的人士和团体,支援和赞助中国南极考察事业,推进中国极地
考察事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保护极地环境,为造福人类做贡献。
【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
1999年是我国南极考察15周年,中山站建站10周年,长城站建站15周年。今年
还将开展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1999/2000年是执行我国南极考察“九五”计划最后
一年,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大洋海冰区碳循环研究”第一年。因
此,今年的任务和工作十分繁重和艰巨。将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挖潜创新、
精心组织、务实增效的精神,努力促进中国极地考察事业新发展。
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将实施雪龙船一船两站,绕极航行方案。为完成两站
的站务保障、科考和补给工作,借鉴15次队冰上卸货的经验,雪龙船拟于11月初启
航, 长城站人员乘机赴站。在新加坡加油,经弗里曼特尔,计划12月5日前到达中
山站,在中山站卸运物资,完成补给和人员接送工作,进行大洋走航考察;12月15
日离开中山站,12月26日到达新西兰(接参加《迎千禧曙光》活动人员上船);29
日离开新西兰向东航行,31日到达国际日期变更线;2000年1月12日到达长城站,1
月18日到达智利蓬塔港,2月10日返回中山站,接回度夏队员和15次队越冬队员,2
月下旬离开南极,在南纬62度回收悬浮体捕捉器和进行海冰调查后,经弗里曼特尔,
于4月上旬返回上海港。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一行124人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于1999
年7月1日离开上海港,将用70天时间,执行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白令海、楚科
奇海和北极点邻近海冰区的调查研究任务,其科学目标为:
⒈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⒉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
⒊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的影响。
本着科学探索的目的,国际合作成为当前极地考察的最大特点
正因为探险的成分越来越小,科学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大。早在1928年,美国地
理协会的“北极研究问题报告”中就指出:“今后北极活动的动力将是科学,而不
再仅仅是探险。”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陈立奇说,我们这次考察,可以请国家领导人题词,可以在出发前到天安门广场升
旗,为什么不做,就是回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科学考察,不能冲淡了这个主题。
但真正把探险和科学分开的标志,是于1957年举行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这是国
际化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的开始。 12个国家的1万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
统一目标的考察。
这次国际合作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各国迅速增加在北极地区设站的数
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北冰洋沿岸建立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北冰洋中建立了
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因此,国际地球物理年又被称作第三次国际极地年,
是北极屈指可数的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合作活动。
但是,北极地区真正的国际合作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
里成为冷战的前沿地区。1958年,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提出“开放天空”和“环
北极监测计划”,遭到前苏联的断然拒绝。
真正的国际化的曙光,出现在1987年10月。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夭在摩尔
曼斯克的一次公开演说中,明确表示愿意促进有关国家在北极环境保护和人类学研
究领域的国际合作。1987年12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夭在美苏首脑会议上共同强调了
开展北极合作科学考察的意义和决心。对于北极地区来说,这次会议标志着东西方
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状态开始解冻,一个和平、科学、合作的北极科学考察新时代
正在到来。
1990年8月28日, 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8个国家
的代表,在加拿大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
际科学组一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这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是只有国家级科学机
构的代表才有资格参加该委员会;这又是一个科学机构,反映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
们淡化经济、军事和政治色彩的行动(在南极的考察中,国际间的互相援助往往是
没有任何条件的。英国和阿根庭为马岛打得不可开交时,两国在南极考察站的队员
照样在一起喝酒)。
这次科学考察也得到了美国和加拿大等方面的支持,北极的变化影响着全人类,
而对它的研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次我们船上来自韩国和日本
的科学家,就是国际合作的一种形式。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下次他们去北极时,
也将为我国科学家提供机会。实际上,我国己有很多科学家多次到达北极,都是这
种合作的结果。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陈立奇曾乘俄罗斯核动力潜艇到过
极点。
正是在这种国际合作的大背景下,陈立奇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中国没必要在北极建立考察站。
中国已经在南极建立长城和中山两个考察站,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在北
极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陈立奇说,中国不打算在北极建站,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陈立奇说,目前已有许多国家在北极建立考察站,但是在所有的考察站中,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