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在江口外高桥码头的雪龙号,在静静地等待启航开赴北极的那一刻。在这个时候,
身为考察队的一员,我能够感受到这船上每一位队友心里翻涌着的,都是激动的波
涛。
上午9时, 连续数日阴霾未开的天空,透出了一缕微弱的熹光。码头上送行的
人越聚越多。我在人群中努力搜寻着,搜寻着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终于,那双眼睛
出现了。她穿着一身上黄上青的鲜艳服装,扎着一个小羊角辫儿,紧紧拉着妈妈的
手。 她叫怡怡,刚满7岁,再过两天,怡怡就要到长江口内侧的一所幼儿园里读学
前班。她多么希望上学的时候,是爸爸和妈妈一起去送她呵!然而爸爸王建忠是雪
龙号的二副,这次要去遥远的北极。
欢快的军乐声、少先队员的歌声响成一片。鲜花、气球和飘荡的横幅把码头装
点得很热闹。但我看到,小怡怡嘴巴绷得紧紧的,大眼睛只盯着雪龙号上看——循
着怡怡的视线,我发现了她的爸爸——雪龙号二副王建忠,也在目不转睛地深情注
视着小怡怡和小怡怡的妈妈。
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的王建忠, 虽然才32岁,却已随船参加了3次南极考察。
每次,都大半年时间,艰苦的航行中,建忠最忘不了的,就是女儿那双美丽的大眼
睛。不管多苦多累,一想起怡怡的眼睛,劲头“呼”地一下子就上来了。但建忠心
里愧疚的是,跑了三趟南极,怡怡都让他带只小企鹅回来,可南极的一草一木一砂
都必须严加保护,更何况企鹅呢。建忠给小怡怡讲了这个道理,小怡怡也就明白了。
为了补偿孩子,建忠每个航次回来,就尽量多在家里陪小怡怡,教她学英语,
背唐诗。 现在,小怡怡已经会背200多首唐诗了。小怡怡很懂事,她为有个跑了南
极又要去北极的爸爸感到自豪。但她又多么舍不得爸爸离开呵!前天晚上我们几位
记者到建忠家做客时,建忠告诉我:小怡怡睡觉时常常偷偷把他回船的通行证压在
枕头下面,她怕醒来一看爸爸走了……
10点钟,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雪龙”号拴在岸上的缆绳解开了。在船后甲
板上,我清楚地看到,伫立在岸边的小怡怡,那双大眼睛里噙满了泪珠。
“雪龙”号缓缓地驶离了外高桥码头,岸上人影模糊了,但我通过照相机长焦
镜头看到,小怡怡还在向我们挥舞着小手,那双大眼睛还在定定地看着离她越来越
远的雪龙船……
怡怡,在漫天风雪的北极,我们会常常想起你那双美丽的大眼睛……
挥手情
10年的海上摇滚生活,我难忘于狂风巨浪时的呕吐,暗礁、浅滩,交通要塞前
的忙碌、紧张,坚冰和冰山间的出生入死……但要问什么最刻骨铭心?我会毫不犹
豫地说,是每次妻子和女儿送别时的挥手情。因为,前者只能给我经验、视野和胆
略;而后者给我的是生活、工作的力量、动力及精神寄托。
挥手告别,天各一方是我们的船员和船员家属的生活快餐。要想成为一名合格
的船员和船员妻子,首先要学会挥手。
我和妻和妻子在认识的第二个星期就有了第一次挥手。但我们一见钟情撞出的
火花照亮了彼此间的万水千山。在挥手间,挥去的不是彼此的身影,而是重洋、心
间;挥去的不是容忍和理解,而是独自面对困难的愤怒和怨恨;挥去的不是儿女情
长,而是尘埃、相疑。
结婚八年来, 我在家的日子加起来不到一半,在挥手间度过的另一半,长则1
年, 短则一月半截。女儿只有6个月的时候,就在她妈妈的大手摇扶下向我挥手告
别,那时她还不理解挥手的含义,目光中只有一点儿依恋。数月后,当我回到家中
的时候,她只是短暂的一愣,就扑向我的怀抱,熟悉的臂弯是她另一半避风的港湾。
以后的挥手她总是紧紧握着妈妈的手,也许她理解了挥手后很长一段时间将只有妈
妈相伴。女儿的童稚深恋着深深的父爱,她的本能是不想挥去少得可怜的父爱。
我们的挥手是无奈的,但它也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
首先,它给我们带来彼此的成熟。刚结婚时,妻子是一个十足的小孩脾气。在
我第一次离家的日子里,她不仅找了位小姐妹相伴,而且在家中重重设防,桌子、
沙发、洗衣机是门后的起码防御工事。现在,她不仅要独自抚养和教育女儿,而且
在我去年出海的日子里,独自安排了我父亲的住院手术等。
挥手同样挥去了我们彼此的缺点,挥来了夫妻间的如胶似漆,挥来了初恋的似
卿卿我我。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夫妻间相处一段时间后,总会引起一定的摩擦。有挥
手体验的夫妻,就会因彼此分别的诸多不便而能相互容忍;就会因分别的临近,倍
加珍惜相处的分分秒秒;就会因分别日子里的无线、公开情话的的昂贵,而更加尽
诉衷肠。船员和船员家属对挥手是习以为常的,但只有他们能真正理解彼此挥手间
富含的深情嘱咐和衷心祈祷。我们虽挥不出领袖人物“上下五千年”的雄才伟略,
更不能数“千古风流人物”,但能挥出我们的儿女情长,挥出妻女心中的英雄,挥
出夫妻的恩爱,挥出父女的深情。
一生足矣,挥手无憾!
0708 没出上海,气象观察已故障在身
7月8日凌晨, 雪龙号经日本Pervyykurilp skiyproliy海峡,进入北太平洋。
因海峡效应,海浪较大。
经过堪察加半岛时,海况很好,最远视距达40海里。堪加半岛属俄罗斯西伯利
亚, 船离岸最近只有12海里。 靠海一边的山最高3456米,远远望去,白雪皑皑的
Shipunskiy山如一座独立的冰山。据船长袁绍宏讲,这条航线商船很少经过,他也
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极地预报研究室副主任解思梅博士聊了聊,发现
一条新闻:雪龙号上的气象自动观测仪出了故障,芬兰工程师将于12日在美国阿拉
斯加的罗姆港登船维修。
今年6月,国家海洋局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从芬兰Vaisala公司购进一台目前世界
上最先进的气象自动观测仪, 用于此次北极考察。按合同规定,由Vaisala公司在
国内的代理公司负责安装、 调试、培训完毕。6月18日,仪器安装上船,试航时发
现一个接口不正常,后来买了一个换上,调试正常。工程是出于好意,认为仪器上
的一个软件还不够好,便重装了一个。不曾想,软件中有一个误码,把仪器的主板
给烧了。当时船已离开上海外高桥码头。
解思梅赶紧与公司方面联系,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说,可以把替换件快递至在
雪龙号停靠的下一港口,由预报中心自己替换。解思梅他们研究了一下,认为自己
替换,如果不能调试成功,将严重影响此次科考。因为这次是“海-冰-气”综合
考察,三条腿少了一条,甚至可能影响全局。他们通报芬兰公司,指出如果延误考
察, 损失将由对方赔偿。Vaisala公司也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答应派一位工程
师专程飞往罗姆港,上船维修调试。但他们办手续时又遇到了一点小麻烦,雪龙船
进港,他上船算是出境,离船又算入境,时间不多,他得赶紧再办理一次美国的出
入境手续。
如果气象仪能修好,中国科学家将首次在北冰洋进行冰、气、海三点同步综合
观测计划。解思梅说,在近年来国际北极科考中还没有看到类似的全面深入的行动
计划。三点同步观测是指船上气象观测、人员上冰观测以及利用小艇在冰间水面上
同时进行观测。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三点同步观测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用小
艇在冰间海面上的观测。
解博士说,冰盖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冰下海水中的热量无法散发出来。阳
光照射下来,95%以上被反射回去。因此,极地成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可坚冰一
旦被打破,海、冰、气之间的物质交换就会迅速进行。可以看见水汽如开锅的蒸汽
一样进入空中,场面极为壮观。这时候进行测试,就能得到海冰气交换的完整、准
确的第一手数据,从而帮助科学家揭开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之谜。
此项任务实施起来有相当难度,最开始提出时,曾遭到多数科学家的反对,主
要担心太危险。上船后,他们考察了船上的小艇,发现小艇不小,可载25吨,操纵
性能也非常好。解博士的三点同步观测又被提上了日程。
但在小艇上如何进行大气测量又成了问题。按解博士最初的设计,由中科院大
气所曲绍厚研究员用系留气艇分5个高度进行温度、 气压、风力、湿度的测量。解
博士专门从北大借来绞车,上面有1000多米的进口专用尼龙绳。但老曲还怕风大,
万一气艇跑了,40多万元不说,就带了一个,下面的测量就没法做了。
最后研究所决定用大气所邹捍所在的组的探空气球来做,虽然只能做一个高度,
也测不出风的数据,但可以进行一个换算。
今年58岁的解思梅博士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极地预报研究室主任,她
的冰情预报研究成果曾在中国南极考察中起到关键作用。她还是参加此次中国北极
首考的3名女科学家中年龄最大的一个。
作为三点同步观测计划的提出者,解思梅说:“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是由中国政
府直接组织的,良好的国家协调能力以及多学科、大规模的考察队伍使这一计划的
实施成为可能。”解博士在考察船上拥有一个专门的卫星和气象监测实验室,可以
对整个考察区域的海洋、大气、辐射、冰情等进行实时监测。
0709 进入白令海峡,排队故障继续前进
7月9日上午, 雪龙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