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两万多兵与一千多匹马.孙策就陡然成为当时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大角色,岂但是“威震江东”而已。
他掌握了江苏南部,也掌握了浙江与江西。他自兼会稽郡(绍兴一带)的太守,叫母舅吴景作丹阳郡太守,堂兄孙贲为豫章郡太守,堂弟孙辅为庐陵郡太守,父亲的老部下朱治为吴郡太守(庐陵是孙策所新设的一个郡,从豫章郡分出来的,豫章郡太大)。
这几位郡守,除了朱治一人以外,都是他本人的亲戚,我们可以原谅他:他虽则是英雄,当所处的时代是军阀时代,所演的角色又是军阀角色,因此也就不得不姑且为军阀之所为了(笔者对孙策颇有偏好,这是要请读者对笔者加以原谅的)。
袁术接到很多孙策在江南势如破竹的报告,欢喜了好几阵子,没想到自己刚刚僭号称帝,孙策就派人送来—封长信,劝他“改过”。袁术气得半死,怎么肯改过?他不改过,孙策就不客气,对他翻险、绝交。
聪明的曹操,冷眼旁观了很久,见到孙策与袁术绝交,便派人来,以献帝的名义,拜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孙策为“吴侯”。
孙策欣然接受。
袁术在建安四年死了以后,大将张勋与长史(秘书长)杨弘等人.以及若干军官兵士都离开了寿春,向着孙策的地盘来,要投奔孙策,不知时务的庐江郡太守刘勋,竟然想占便宜,将张勋等人半途袭击,杀了人,抢了行李。
孙策恨死了这个刘勋,以前抢走孙策的庐江太守的位置的,也是这个刘勋。
孙策却暂时不露声色,反而装作与刘勋依然很好,劝刘勋到上缭(江西建昌)去打结寨自保的“宗民”。刘勋上当,带兵去上缭,孙策轻车远袭,取得庐江,刘勋只剩下了几百人,逃走。
是一部野史,常有似乎有根据,而经不起查考对勘的话。然而,它也保存了许多可能是真实的事实,为其他的史料中所未见。我们因此也不能完全把这丢在一边,也不可以在引用它所记载的事情的时候,不说明这是上的记载。
例如,说过,曹操在建安二年派了一位议郎,姓王名浦,来到江东,以一封所谓“戊辰诏书”颁给孙策(这戊辰二宇大概是从诏书上的“某月戊辰日’而来)。诏书的内容,是任命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准许孙策袭承孙坚的乌程侯之爵位。
诏书又说:“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坐创凶逆,造合虚伪,欲因兵乱,诡诈百姓。……使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吕)布,上术所造惑众妖妄。知术……修治王宫,署置公卿,郊天祀地。……是策输力竭命之秋也。……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的这一篇诏书,很令我们迷惘。曹操是吕布的死对头,怎么会叫孙策去和吕布合作呢?
的这一段,又说:孙策兼骑都尉的军阶太小,叫人向王浦示意。王浦就“承制”拜孙策为假(读去声)“明汉将军”。
王浦是一个区区议郎而已,如何敢“承制”封拜?
另一种史料,却抄下了孙策所上的一个表,这个表似乎证明了在许县的献帝朝廷,的确有过诏书给孙策,说袁术“造合虚伪”。孙策的表上说:“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得袁术所表,以臣:‘行殄寇将军’。至被诏书,乃知诈擅。……臣年十七,丧失所怙。……”
裴松之认为所载的这一件孙策的表,也有问题。孙坚死时,孙策年十八岁,不是十七岁。我不觉得它有问题,因为孙策可能只是虚岁十八,而实岁是十七。
又谈到了孙策讨伐刘表,对黄祖交战的经过:献帝又有诏书给他,叫他和“司空曹公”及“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合作,同时打袁术与刘表。孙策正在准备出发,袁术已死。袁术的堂弟袁胤与女婿黄猗,怕留在寿春守不住,便扶了棺柩,到皖城(安庆)依附庐江太守刘勋,孙策旗骗刘勋去海昏县与上缭县打“宗帅”(据寨自保的宗族领袖们)。刘勋去了海昏,孙策就偕同周瑜,带两万兵袭占了皖城,俘获刘勋的兵两千人,船一千艘。
他随即溯江而亡,到了江夏(武汉一带)。下面是所“保存”的一件孙策所上的表: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井来趣臣。臣以十—日平旦,部所‘领扛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拣陈(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进走。获其妻息男女七入,斩‘虎狼’韩唏以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干余艘,财物山积。……”
这一篇孙策的文章,写得太好(可能不是他自己写的,却也未必一定不是他所写)。由于它太好,太能印证所说的关于孙策打黄祖的事,我们乍看有点不肯相信。
我的第一印象,也以为怎么周瑜、程普、吕范,都官居太守了呢?而且,他们都当上了“中郎将”!孙权、韩当、黄盖,也一齐出了笼。这就热闹到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