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风击浪。‘冲流击水,浪遏飞舟”,开始领略了商品世界的无限风光。
    商品,无疑是支撑经济杠杆的一个坚实的支点!

    历史,每推进一步都伴生阵痛。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极生动极深刻的话:中国,是一个搬动一张桌子都得流血
的地方。
    从长期习惯了的产品经济模式到开始探索商品经济模式,社会心理失去了平衡。
    很快,在推土机欢快的轰鸣声中,深圳经济特区遭受到了第一次舆论风浪的冲
击——
    有的同志怀疑:“这还算是社会主义吗?”
    有的同志评说:“当年。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今天,资本家又夹着皮包
回来了……”
    有的人甚至担心:“特区办成租界,国将不国……”

    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路子——试办经济特区,本来就是一种前
无古人的试验,前辈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现实的社会实践也没有既
成的模式——成功了,借以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失败了,烂也仅仅烂在那么一小
块地方。
    深圳人的心头压上了沉甸甸的铅块……
    全国人的心头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三)

    字幕: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四日。
    往事历历如在眼前——
    深圳人对八年前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深圳人关注特区的命运,邓小平同样关注特区的命运。正如同他老人家所说的:
“办特区是我首先提议、经中央批准的,办得怎么样了?我当然要来看看嘛。”
    显而易见,一种紧迫感,一种焦虑感,时时萦绕在邓小平的心头。

    邓小平果敢地发动中国这场波澜壮阔举世瞩目的社会变革运动,是基于对中国
社会现状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的。他坦率地指出:“中国社会实际上从1958年开始到
1978年20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
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

    又岂止是中国,这是20世纪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就会发现——
    从东欧大陆到苏维埃联盟,从布达佩斯到莫斯科,经济衰败所潜伏的巨大危机,
如同一块乌云正在悄悄地遮蔽蓝天。
    毫无疑问,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富足永远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坚不可摧的
基石。
    全球的社会主义者都面临一场生死存亡的挑战!

    可喜的是,深圳特区在最初四年的改革实践中,已充分地印证了邓小平关于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精辟论述。他边看边高兴地说:“深圳已经搞起来了嘛!”
    人们记忆犹新。在深圳渔村,邓小平看到老百姓确实富裕起来了,扳着指头说
道:“看来,中国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需要一百年,到下一个世纪中叶恐
怕就差不多了。”

    字幕: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八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提及曾给予深圳人巨大鼓舞、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题词一
事时,邓小平即刻将题词一字一句地背出来,一个字没有漏,一个字没有错。
    邓小平对深圳特区的关切,其实质是对中国改革前途的关切!

    继视察深圳之后,邓小平随即又巡视了珠海经济特区和厦门经济特区,并接连
为两个经济特区挥毫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
些”。
    这些都预示着什么呢?

    有胆识有气魄的政治领导集团,必定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善于把握局势
和时机,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新的战果。
    试办经济特区初战告捷,犹如一股春风扑面,全国为之振奋;更为中央高层决
策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1984年3月26日——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
谈会,会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
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由北至南的14个港口城市,从而形成
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沿海黄金地带。

    1985年1月25日—31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座
谈会。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这三个地区开辟为内外交流、城乡渗透的开放式的文明
富裕经济区,使沿海和内陆互为补充,以带动内陆经济的起飞。
    1988年春,中央开始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
开放市、县增加到288个,开放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公里,开放人口增加到1。6亿人。
同时,正式确立海南建省办大特区。

    邓小平一再告诫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沿海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对外开放要“放胆
的干,加快步伐,千万不可贻误时机”。

    尔后,规划350平方公里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力图将大上海建设成太平洋西
海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以龙头之势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腾跃;与此同时,积极
参与东北亚经济圈,贯通连云港至鹿特丹世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大力拓展对东欧
各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经贸活动;至此,由沿海开放,进一步推进到沿江开放和
沿边开放。
    中国一个全方位、多层面对外开放大格局已然形成……

    无疑,这些重大决策及改革措施的出台与实施,有力地保证了从1984年至1988
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7%,钢、原油、煤、
电、水泥、硫酸、化肥、化纤、棉布、电视机、食糖等工业品产量进入世界前10名,
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亿万元大关,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六位),五年实现了一种
飞跃,使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终于走出了贫困的沼泽地!
    中国,终于撬开了通往新经济体制的大门!

                                 (四)

    今天,当我们站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大院内这座著名的雕像前,惟有对开发特
区、建设特区的“拓荒牛”们,表示深深的仰慕和崇敬之情。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一深圳人正是在大刀阔斧破除旧经
济体制的改革中,深刻认识了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创造出震惊中外的“深圳
速度”的。

    1981年,香港中发大同公司与深圳房地产公司联合在罗湖区兴建第一幢高层商
业楼宇——国商大厦。深圳市政府敢于冒很大风险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标投
标”方案,并实施重奖重罚:工期提前一天奖励港币一万元,反之则罚款一万兀。
    中标的中国冶金建筑一公司面对巨大压力,别无选择,狠下决心破除铁板一块
的传统“大锅饭”管理体制,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层层承包,
责任直接落实到班、组、人。
    奇迹出现了:承包前25天才盖一层楼,承包后仅用8天就盖一层楼。结果,国商
大厦提前94天竣工,冶建一公司也如数领到了94万元港币的奖金。
    深圳人用幽默的语言概括说:“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
封不了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发动于建筑行业、革除现行僵化管理体制、运用经济规律支配建筑市场的改革
一发而不可收。
    几年后,高160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号称神州第一楼的深圳国际贸易大
厦,又如神话般地从这片土地上腾空跃起直插蓝天。
    历史永远会记住:深圳人兴建这座大厦创造出了世界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深
圳速度”——三天盖一层楼。
    外国人惊讶了,由衷地赞叹道:“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深圳速度,是独领风骚
于青史的!”

    深圳国贸大厦
    这座巍然耸立、直插云霄的现代化贸易大厦,既是深圳的象征,又为深圳人赢
来了骄傲和荣光。
    如今,大厦内喷水飞花、灯红酒绿、流光溢彩;海内外富商巨贾纷至沓来,洽
谈经贸,流连忘返,惊叹不已。俨然一座综合性的商业小城市。

    八年前,邓小平前来巡视时,还只能登上22层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天台;今天,
他老人家可以兴致勃勃地登上国贸中心大厦53层的旋转餐厅,尽情地俯瞰深圳市容
了。
    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视线所及,仅一河之隔的香港摩天大楼影影绰绰,同深
圳鳞次栉比的高层楼宇相映成趣,欲与天公试比高。
    邓小平高兴地说:“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
    实践再一次证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总要力
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历史对改革者情有独钟:当年承包建造这座大厦的十几个人,白手起家,与深
圳同步,今天已发展成为拥有3000名职工的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资产总值达13。8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1亿元(自1989年以来实现利润每年翻一
番),是一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同时兼营工业投资和进出口贸易,
声名远播于海内外的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今日的深圳,已有一批类似物业这样具有强大经济竞争实
力、实施现代化管理的大型企业集团,挟改革之雄风脱颖而出……

    震惊海内外的“深圳速度”,绝非仅仅表现在建筑业上。
    深圳自创办经济特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每两年至两年半即翻一番;12年来国
民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45。36%;国民收入年平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