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米,能发现80 米以内隐蔽在疏林中的行人。英国生产的手持热像仪,对人的发现距离为2。1 公里,识别距离为1。2—1·4 公里。目前,一些国家已广泛装备这种观察器材。新的观察器材为获取情报提供了重要手段。但观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易受地形地物及能见度和伪装的影响,观察距离受限,死角多,不易全面掌握战场情况,等等。因此,观察必须与其他侦察手段相结合,以印证观察所获取情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照相侦察和录相侦察也属于“看”的范畴。照相侦察,把拍摄的目标直接展现在画面上,能够获取详细准确的情报资料,既是空中侦察的主要方法,也广泛运用于地面侦察。照相侦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空中照相,发展很快。航空照片成为组织大规模战役行动的重要情报资料。高级司令部大都编配了擅长航空照片判读的参谋人员。航天照相是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它的出现,给整个侦察技术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的照相侦察卫星约占军用卫星总数的60%。海湾战争期间,美国使用了7 颗照相侦察卫星,其中,KH—12 是第6 代照相侦察卫星,分辨率为0,1—0。3 米。按照部署密度,平均每隔15—20 分钟,便有一颗卫星通过战区上空。
录相侦察的历史很短。其优点是形象直观,真实可靠,时效性强。但技术要求高,只能在昼间能见度较好的条件下进行,易受夜暗或不良天候及地形条件的限制。80 年代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中,录相侦察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侦察分队派出的录相小组录制的资料,为作战决策机关研究敌情和地形,提供了生动、可靠的依据,倍受青睐。可以预见,随着有关技术难题的解决,录相侦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听——战场潜听、有线窃听与无线侦听。战场潜听是根据声音的内容和特征发现敌情的侦察活动,可直接用耳力或借助就便器材进行。潜听一般在与敌直接接触和夜暗及能见度不良的条件下进行。潜听位置通常选择在敌方指挥所、前沿阵地和敌经常活动的区域附近,通过听辨敌人的交谈和人员车辆运动的声响发现并获取情报。潜听者须有极好的听力,并能根据声音的征候判明敌人行动的性质。若要潜听敌人谈话,还须懂得敌人的语言。有线窃听恃指借助技术器材偷听敌人的有线通话。由于插入窃听会分散电话线路的电流,所以容易被发现。为解决分流问题,人们研制出一种高阻抗输入电路,能把电话信号的分流减小到最低限度,使敌人难以察觉。还有一种不与电话线路连接的窃听——感应窃听。感应窃听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为了增大窃听者的安全系数,人们在感应窃听器里装上了无线电发射机。这样,电话线里的电流信号就可以通过无线电发射回来。窃听人员在自己的阵地上,就能安全地监听或录下敌人的通话内容。
无线侦听即通过载获和破译敌无线电通信获取情报。无线侦听具有其他侦察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它能“看到”空中侦察所看不到的东西;它比间谍更可靠;它能提供国家战略层次的情报,也能为战役战术提供宝贵的情报。正因为如此,无线侦听侦察手段从诞生以来,几十年经久不衰。
(3)问——审问和询问。审问俘虏是获取有关敌情、地形以及其他情报的重要方法。通过审俘,可以获取敌人的兵力、番号、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物设置、指挥组织等方面的情报。重要的俘虏可以供出密级很高的情报。我军在战争年代,很重视从俘虏中获取情报。对俘虏审问一般采取个别审问的方法。主审人员必须熟悉当面情况,讲究斗争艺术,并注意从其口供中发现漏洞,及时揭露伪供,善于发现线索,利用破绽,顺藤摸瓜,各个击破。要警惕俘虏隐瞒身份,伪造供词。对供词要多方查证,注意鉴别,防止受骗。
询问的主要对象是居民和投诚者。战区居民提供情报有许多优势。其一,战区居民当地生,当地长,对当地的地形、天候、水文及社会情况熟悉,提供情报相对准确。其二,战区居民分布广泛,耳目众多,可以从不同方向和
角度提供情报,便于互相印证。其三,战区居民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利用合法身份,即可有效地隐蔽企图,巧妙地侦察敌情。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各国军队都强调从居民中获取情报。然而,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才能依靠人民群众,形成严密的情报网络,置敌于众多耳目的监视之下,并使敌人变成“聋子”和“瞎子”。我军侦察工作在依靠人民群众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为我军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成为我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军通风报信,为胜利作出贡献。
(4)测——无线电探测、雷达探测和遥感探恻。无线电探测是无线电技术侦察的内容之一。无线电探测与侦听不同。侦听的核心是破译对方的密码,而探测则不需要。它不必了解对方电子信号的内容,而是通过测向和定位,判断对方的作战部署和行动方向。对无线探测技术的要求是,要能够在宽阔的频率内,以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在短时间内搜索和标定信号,并能迅速地对其性质进行分析和识别处理。现代战争中,电磁环境空前复杂,需要收集和处理的信号的数量和密度越来越大,对无线探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雷达探测,即利用物体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发现并测定地面、水面和空中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速度。雷达具有反应灵敏,搜集目标范围广,探测距离远等特点,是一种全天候侦察手段。但易被发现、干扰和摧毁,且有一定的盲区。使用时,须根据雷达性能,合理配置,力求减小或消灭盲区。并构筑坚固的防卫工事,采取各种抗干扰措施,严格掌握开机时间,防止被敌发现、干扰和摧毁。
遥控战场传感器是60 年代出现的一种辅助战术侦察器材。通常由人工埋设到交通线上或敌人可能进入的地段,或用飞机空投、火炮发射。它能感受人或车辆运动时的震动、噪声和战斗车辆、兵器发出的热辐射,发出相应的信号,通过导线或无线电进入数据处理中心,经过处理,获取情报。传感器受地形限制小,可对敌后大纵深地区实施侦察和监视,工作隐蔽,使用方便,所获情报时效性强。但易受干扰和被敌发现。目前,战场传感器有了很大发展。比较有代替性的是美国1984 年装备的“伦巴斯”遥控传感侦察系统。该系统探测距离,对车辆500 米,对人员50 米,地区中继距离为60—100 公里,可连续工作90 天,并可自动识别目标性质,具有较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传感器探测将成为军队战场侦察的重要手段。
强力获取。强力获取情报是武装侦察分队集中兵力、火力,对敌某一局部实施强有力的突然打击,强行获取情报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袭击捕俘,二是伏击捕俘。
袭击捕俘,就是隐蔽接近预定目标,以奇袭手段捕捉俘虏。袭击捕俘的战斗方式,一是偷袭,二是强袭。偷袭,即隐蔽接近目标,采取突然行动,捕捉俘虏。对临时驻止或宿营之敌,易于达成偷袭。对于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若警惕性不高,障碍不严,或地形有利,也可达成偷袭。由于偷袭能够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所以,应作为袭击捕俘的主要方式。强袭,即以坚决的战斗行动打击敌人,强行捕俘。强袭通常是在敌防御配系严密,警惕性甚高,或偷袭过程中被敌发觉等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袭击捕俘前,应首先摸清袭击目标的情况,认真察看地形、敌情,制定完备的协同方案和应急措施,进行认真、周到、细致的准备。行动方案要力争偷袭,准备强袭。
动作要迅猛果断,打敌措手不及,乘敌混乱之际,捕捉俘虏,迅速撤离。袭击捕俘以获取情报为目的,切忌恋战,因小失大。
伏击捕俘,就是预先隐蔽在敌人必经之地,待敌人经过时,以突然的行动捕捉俘虏。伏击的对象,主要是突出孤立、远离主力、不便支援的徒步运动之敌,或单个战斗车辆。伏击方式分为待伏和诱伏两种。待伏,即将兵力预先埋伏好,隐蔽待机,待伏击目标通过时,将其捕获。诱伏,就是按待伏方法把兵力配置好以后,再以各种欺骗手段,把伏击目标诱至伏击地点加以捕获。不论待伏还是诱伏,都应正确把握进入阵地的时机,减少暴露的机会。由于伏击捕伏预有准备,地形有利,敌在明处,我在暗处,我是突然袭击,先发制人,敌是仓促应付,被动挨打,所以,成功的把握较大,是获取战术情报的一种重要方法。
欺骗获取。以欺骗手段获取情报的方法主要是:战斗侦察、火力侦察和化装侦察三种。
战斗侦察是以进攻或佯攻行动进行的侦察。目的是进一步查明敌人的阵地虚实、兵力部署、火力配系、工事构筑、障碍设置等情况。战斗侦察既可以在作战地域进行,也可在敌后进行。进攻战斗准备时的战斗侦察,主要是诱敌暴露兵力部署、火力配系,查明敌军防御部署的变化情况。防御作战有时也实施战斗侦察,其目的是查明敌发起进攻的方式,主要进攻方向和兵力等情况。战斗侦察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敌前沿或浅近纵深的敌情,情报的时效性较强。但运用人员、武器多,器材消耗量大,易暴露作战企图,须慎重使用。进行战斗侦察时,应正确选择时机,明确规定使用的兵力、火器、行动方向和任务。做到周密组织,突然实施。在实施中,采取各种欺骗手段,渲染进攻气氛,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迫敌作出反应,借机查明情况。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