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魏国和蜀国也正是如此,蜀国的九次伐魏,并没有动摇魏国的实力,相反却使自己摇摇欲坠,姜维尚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其结果只能是蜀国一击便溃,其战略上又不见其高明。我认为上策是充分的做好防御准备,培养人才,然后静观中原其变或是等到刘禅的后人能是个明主。中策则是联手吴国不断的蚕食魏国的民心以及领土。下策就是拼了命伐魏,成就自己的名声。 
  接下来蜀汉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姜维的假投降了。姜维的计划是:先骗取钟会的信任,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他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计谋! 
  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被杀死了。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他的那史书上记载的“大如斗”的胆被血淋淋地挖出。。。。。。。有人说其忠肝义胆,对于此我个人认为,姜维居然不明白四海归心的道理?老百姓盼望和平已久,哪里还有人肯追随钟会再起战乱?看来姜维要以自己的小聪明和诸葛亮的几本排兵布阵的兵法赢得天下,实在是自不量力。 
  如果姜维是将才,也许能做得很好,但硬要是做帅才,其智谋武技实在是一瓶不满,半瓶晃!反过来看看周瑜追随明主扫平江东,独自挂帅在赤壁指挥二十万吴军(名义上联手刘备,以正军心)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挫动魏国锐气,古今闻名,武略至极。活在诸葛亮影子下的姜伯约和赤壁一战的美周郎相比,差之千里,渺渺星光岂能与日月争辉?            
就姜维北伐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1. 姜维为什么要北伐,坚守保国行得通吗? 据《后出师表》载:“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很显然,北伐是势在必行的。敌强我弱,在国土和人口比例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大家不动兵戈,休养生息,曹魏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发展速度将远远超过蜀汉,到那时才真的是死路一条。不伐就是坐守等死,举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江东练了几十年的龟缩大法,结果还不是自取灭亡?纵有长江天险,也只不过是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何补于事?这就是不思进取,一味死守的恶果。正因为如此,孔明才会数出祁山,北伐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包括后来姜维的北伐也正是忠实地贯彻了这一意图,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精神一脉相承,令人感佩。 
  2. 姜维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据《姜维传》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从这段话可以大致看出两个问题: 第一, 姜维北伐的战略目标很明显是与曹魏争夺陇西,蚕食雍凉,从而广拓疆土,徐图中原。另外从姜维数次北伐进攻的路线也可看出,双方争夺的焦点大多在雍凉一带。曹魏则在西线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军事人才如郭淮、王经、陈泰、邓艾,司马望等,而他们背后更有司马氏和曹魏强大国力的支撑,可姜维背后却是那只顾吃喝玩乐,朱紫难辨的刘禅和一帮拖后腿的小人。所以姜维的北伐相比孔明更多了几分悲壮和无奈。如果说孔明的北伐还有一线希望的话,那姜维的北伐可真是接近绝望了,北伐可说是一段不断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寻求胜机的漫漫艰辛路。可惜曹魏能人辈出,始终没给过他机会。也许有人会指责这种战略根本就是错误的,打消耗战等于慢性自杀,只有出奇才能制胜云云,没准又会搬出魏延子午谷奇袭的计策当砖头,老掉牙的砖头了,笑。长安城是那么容易攻下的吗?即使攻下了能守得住吗?成功的机率太低的话就等于自杀,不多展开了,不然又会没完没了了。 第二, 以费祎为代表的保守派对北伐不但不予支持,还屡屡加以阻挠。借口无非是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之类的风凉话。看似有理,实则荒谬。也正是由于蒋费秉政的这十数年间对曹魏不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使得曹魏国力逐渐恢复,北伐的希望也日趋渺茫。姜维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尚能取得不错的战果,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费祎死后姜维才有了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兵马北伐,互有胜负,但多是无功而返,原因不言自喻。 
  3.姜维的北伐是否促使蜀国灭亡? 
  有人说姜维的北伐是劳民伤财,屡败不止,为亡国之祸首。这实在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若无姜维苦心孤诣的北伐,强撑住危局,风雨飘摇的西蜀政权只怕早就垮台了。在战乱时期,姜维既然是军事统帅,出于政权利益考虑,不得不北伐,而打仗总是要消耗军力钱粮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否则,要想不损民,就只好向“和平主义者”谯周同志学习,投降万岁!当然不可否认,频繁的北伐的确是劳军损民的,但蜀国的经济情况还没因此槽糕到要亡国的地步。据王隐《蜀记》记载,蜀亡之时,尚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等等。 那么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何在?偶认为,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国力的悬殊和政治的腐败导致了蜀汉最终的败亡。由费祎一手扶植起来的尚书令陈祗与黄皓、阎宇等人狼狈为奸,使朝政日衰,还妄图谋夺姜维的兵权,逼姜维避祸于沓中,才使得司马昭见有机可乘,大胆攻蜀。至于蜀国最后一战的责任也不应由姜维承担,姜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已有网友作文详细论证过,不再赘述了。或许又会有人跳出来批评姜维的政治能力太差,不能平衡国内矛盾。(联想到39中姜维的政治值竟然只有66,55555~~光荣这帮历史白痴,强烈抗议中~~)这又是不切实际的苛求了。即便孔明在世时,有很多内部问题也是摆不平的。(嘿嘿,尸骨未寒居然就有人跳出来想批斗亮亮了,结果反误了卿卿性命)更何况姜维一个降将身份,在蜀国毫无政治背景可言,本就才高遭忌,功高震主了,再要多干预朝政的话,真是嫌命长了。所以他有意回避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常统兵在外,不预朝政,以致恶党竖阉把持朝政。当情况严重,他劝谏刘禅诛杀黄皓时,那昏君偏不肯听。以姜维之忠心又不可能学司马废了这昏君,那就只能忍气吞声,屯田避祸了。否则还能怎么办?兵临城下之日,那位刘后主犹醉生梦死,宠信黄皓,置伯约表章于不顾,迷信鬼巫,修炼**大法,还真以为可以保国保命,飞升成仙呢。另一个邪教份子谯周也蠢蠢欲动,仗着懂点天文,就开始妄言天数,蛊惑人心,鼓吹歪理邪说,宣扬投降大法,与刘大师一拍即合,投降成功!(lucy按:怎么写着写着就开始恶搞了,大汗~~喂,表拿砖头砸偶,偶改悔,赶快收场) 
  经偶这一分析,大家认为蜀亡究竟该怨谁呢?还请网上某些高才设身处地,推己度人地好好想想,不要妄议古人了,不分青红皂白地一会攻击这个是废物,一会谩骂那个是白痴,结果三国就没英雄了,青梅煮酒论狗熊,这样很有意思吗?            
论姜维“误国”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目,我其实也是很为难的,因为将一个国家的兴旺归结于姜维个人是不客观也不公平的,但是姜维对蜀汉的灭亡却又的确要负很大的责任,说他误国却又不甚为过;所以我只得折中一下,给误国加上引号。 
  从历史的角度讲,姜维是很难的,首先他的“降将”身份永远是他的一种负担,至少是精神上的,如果遇到贤明的君主可能还好一点,否则的话,这种不信任感会一直充斥于君臣的交往之中,后来的姜维屯田避祸可能就部分的基于这种思维。其次,他受命于危局,诸葛亮陨于五丈原,六出祁山致蜀汉国力羸弱,内有宦官当道,外有魏国虎视眈眈,又加上魏延作乱;可以说当时姜维接手的是一个勉强自保的危房。再者,诸葛亮临终时并没有给姜维定下一个可以保证他权利的名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姜维只是诸葛亮的军事继承人,这样纵然姜维有司马懿之才,无司马懿之权,那在三国的历史条件下想成就大事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说姜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支撑几十年延续汉祚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既然姜维是作为诸葛亮继承人的角色出现的,那么我们就不能以一般将领的要求来看他,就要稍微苛刻一些了,虽说瑕不掩瑜,但是瑕毕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姜维误国! 姜维之误国有六。 其一,不顾国力,妄动兵戈。前面已经说到,蜀汉在三国之中,疆域最少,人口最稀,经济最落后,综合国力最弱。诸葛亮十几年间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大大的损耗了蜀汉的国力,可以说当时蜀汉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姜维最初就是抱定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的念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时机不对。诸葛亮故后的最主要任务是稳定蜀汉内部的局面,理顺国内复杂的政治关系,休养生息。以姜维当时的资历与地位也许前两条做不到,但是屯田守境积蓄战力还是做得到的。可惜的是,姜维毕竟年轻,虽有多位重臣劝阻(前有尚书令费袆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后有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依然执意主动进攻。主动进攻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兵败溃退,在敌人的国境内不得地利,人员、粮草、装备都很难安然撤回国内(“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扎不住”,“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此消彼长,消耗太大,连败对军队的士气和国力都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劳民伤财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