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秦陵历代劫难 
        据史料记载,项羽对秦始皇陵墓的挖掘应该是秦陵所遭遇的最早的劫难,但是秦陵并没有因此变得安宁,反而西楚霸王的这次行为成了秦陵之后劫难的导火索,从那以后的几千年里,秦陵就再也没有平静过。 

        当西楚霸王掘陵的阴影还没有消散,西汉王莽的败亡,赤眉军入关中,就曾经对秦陵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诸陵,取其宝货”。 
        据有关记载,后赵的当权者石勒和石虎,在盗窃战国时的赵简子墓失败之后,来到了秦始皇陵。经过一番周密的钻探,他们在封土不远处开始了挖掘。这次,苦心没有白费,鬼使神差,他们竟然打开了通往秦陵地宫的墓道,取走了墓道门旁安装的数根铜柱。正当他们打算进一步向地宫深入凿挖时,被守陵人发现。两人不得不含恨忍痛放弃了秦陵,背着铜柱落荒而逃。 

        还有更为离奇的民间传说:清朝道光年间,秦始皇陵封土遭到了暴雨流水的冲击,陵墓北面的半腰间,竟然被暴雨冲击中出一个很深的洞窟。这个洞窟被附近村庄的一个老头发现后,立即传播开来。消息传到了一个土匪头子耳中,他立即率人以探测陵园为由进入洞窟,令所有入洞者大吃一惊的是,这个洞窟竟通入陵墓地宫。土匪头子对此大为兴奋,命人取了大批的珍宝出洞,溜之大吉。守陵人得知此事后,马上报告官府,官府派人堵死了洞窟,随之加紧了对陵园的看管,洞窟再未被掘。清朝灭亡之后,随之而起的是军阀混乱,陕西军阀又一次派兵挖掘了秦陵,取走了地宫大批珍宝。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不过我们只要对上述的传闻稍做分析,就可以发现大多并不可信。试想,如果石勒、石虎两人的力量,连赵简子的墓都没有办法盗成功的话,又怎么能轻易就打通了坚如盘石的秦陵地宫?项羽当年率领千军万马,也对秦陵无计可施,二石难道有特异功能?退一步讲,即使是打开了隧道,依秦陵的坚固,作为支柱的铜柱两个人怎么能将其取下,别说“数根”,就是一根,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说从历代对秦陵的防护上看,怎么能让他们又挖又刨而没有人发现呢? 

        “洞窟”的说法就更显荒唐。秦始皇几十年处心积虑建成的坚固陵墓,怎会如此不堪一击?一阵雨水冲击,就能冲出个大窟窿,那么秦陵修建完工这么多年,不早就被雨水冲得千疮百孔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秦陵作为一座超级天子大墓,以其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自它建成之日起,历代盗墓贼的确对其虎视眈眈,也确是作过种种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在庞大的陵墓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所以现代考古专家也曾预言说,传了千言的秦陵被盗也只是外围部分,秦始皇陵的地宫应该还是完好无缺的。当然,推测也仅仅是推测,至于真相如何,也只有等待秦陵真正开掘那天的到来。 
        
       
      历史上最大的盗墓头儿:项羽盗秦始皇陵(3) 
         
        历代对秦陵的维护 
        对于秦始皇帝陵的保护,早在秦代就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守护。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 

        西汉政府则把对秦始皇帝陵的保护,列于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北魏政府明确规定在秦始皇帝陵“四面各五十步,勿听耕稼。”隋炀帝也曾下诏保护秦始皇帝陵。 
        到了唐代,为了保护秦始皇帝陵,不仅规定“无得刍牧,春秋置祭。”还下令置庙,增加配享。 
        北宋政府在保护秦始皇帝陵方面,工作最为突出,曾多次下令保护。 
        明清时期,政府虽多次下令保护历代帝王陵墓,但均未惠及秦始皇陵。不过明代的都穆和清代的陕西巡抚毕沅曾在秦始皇陵做过实地调查。 
        现代考古过程 
        说来有趣,世人关注的秦始皇陵是由几个陕西农民无意间发现的。 
        1974年临潼区下和村杨培彦、杨文学、杨新满等几位农民在打井。 
        “这地咋这么硬呢?”“就是”,几位农民边打井边议论。“哎,听老辈子说这面好像有瓦爷(兵马俑)啊。”其中一人说道。“那你就刨一个”,大伙笑道。 
        “哎呦,快看这是什么?”一个人叫道,大伙上前一看,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泥做的人头。 
        “这难道真是瓦爷?”“先报告政府再说!”随后,这个瓦爷头引来了陕西省组织考古发掘队。 
        1974年3月,震古烁今的兵马俑出世。 
        随后的探测、试掘和部分发掘表明,这里放置兵俑和车马的从葬坑共有三个,这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一千米的地方,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捍卫地下皇城的“御林军”。 

        这些同真人真马等高的数以千计的陶俑群,都深入到现在地面以下五至七米,按照军事序列安排,分布在三个坑内。三个坑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第一号坑为一个长方形地下土木建筑,分长廊和十一条过洞,里面放满了排列成三十八路纵队与阵势的陶质武士和车马俑像。试掘面积中,出土武士俑五百余件,战车六乘,每乘四马,计陶马二十四匹。此外,还出土一批青铜剑、吴钩(弯刀)、矛、驽机、镞、铜殳等实战武器。 

        二号坑面积较小,约六千平方米,外形很象一把曲尺,是一个由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穿插成曲形的混编队列。所用的兵器也依兵种和战斗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分别,各自持有弓、弩、戈、矛、戟、钺、剑等。 

        三号坑最小,面积五百平方米,形似凹字。在坑的正面停放着一具面向东的华盖乘车,后随四个戴长冠的甲俑。在南北两个侧室里,分别布置着六十四个侍卫甲俑。专家们认为,这里是统帅一、二号俑坑兵阵的指挥部。 

        1974年7月,袁仲一先生在陵园外城东门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发现了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出土的门础石和石条等建筑遗物。 
        8月份对内城的系统勘探,订正了1962年调查时认为内城是方形的认识,经实测内城形状是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 
        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95年3月,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张占民先生主持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2003年12月2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上,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通过最新遥感考古和物探勘查表明,中国第一个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秦陵之谜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虽然经历千年的风霜,但仍以其雄姿风骨让来往之人感叹。而秦陵下面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更是上至考古专家,下至平民百姓关心的话题。 

        秦陵的分布十分广泛。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它给我们留下的疑问恐怕也是历代皇陵中最多的。就算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对于秦始皇陵,我们还是有许多等解之谜。 

        谜团一:地宫有没有空间? 
        对于秦始皇陵的地宫有没有空间,到现在也是缠绕史学界的一个问题。根据秦陵主持人之一李斯的话“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来判断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可是根据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那又怎么会“叩之空空”呢? 

        谜团二: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这也是人们最想弄清的问题。 

        可是我们也明白,一日不打开秦陵地宫,这个问题一日不可能得到解决。不过根据秦陵目前出土的文物已超过10万件的情况来看,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一定让人惊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