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唐代诸多皇帝的陵墓多在陕西,也就是关中,为何独独李弘,这个唐高宗挚爱的儿子的陵寝设在偃师呢?其实,这与李弘的母亲,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着很大的关系。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女政治家,是极其有魄力和胆识的一个人。太宗执政时,武则天作为才人(主要是秘书工作)跟随太宗十二载,耳闻目睹,对于治理朝政、发展生产有着深刻的认识。
后来,武则天通过自己的才识和手腕,成了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立为皇后之初,就曾谏言皇上十二事,其中一事就是“劝农桑,薄徭役”,致力于发展生产。接着,为了缓和关中的政治矛盾和生活匮乏等经济矛盾,以政治家的气魄,于公元657年劝高宗迁都洛阳,到公元675年李弘死时,东都发展已粗具规模,社会经济也迅速增长。
李弘死后,按常理当归葬关中,“近侍昭陵”,但轻徭薄赋是武则天经世的一贯主张,为了不过多劳费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为太子选陵。这在《孝敬皇帝睿德纪》碑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文云:“农垦在候,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遂割一己之慈(阙)便兆人之业(阙)以为言故,殓绝于珠玑,明器唯资瓦木,一从本志,无夺宿成。”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虽然武则天以自认为的节俭殓葬李弘,但这样大规模地营建恭陵,耗费钜亿,是导致了两次役夫逃亡事件,据《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营陵功费钜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或相率亡。”《新唐书·韦弘机传》:“太子弘薨,诏蒲州刺史李仲寂治陵,成而去堂厄,不容终具,将更为之。役者过期不遣,众怒,夜烧营去。”这两条史料是对“田务方殷,恐有劳废”等的另一种说法,是站在不同立场上的话语。
有专家认为,恭陵建在景山,与地理位置、环境优美不无关系。“步彼景山,松柏丸丸。”景山处于伊洛河与万安山之间,古时遍山松柏,郁郁葱葱,实乃偃师南部的一道东西走向土岭,这里有古时通洛阳、连西安、入登封的大道,晋建安七子之一、独占天下八斗才的曹植,曾经于此流连,写下著名的《洛神赋》:“……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过轩辕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曹植背离伊阙,回东方的藩属之地,越过轩辕经过通谷,登上了景山。到此以后,已是红日西倾,人疲马乏,于是就在长着杜蘅的岸边停车,在长有芝草的田地里饲喂马匹,而后纵目四望,在阳林一带游玩。
在缑氏当地民间,关于恭陵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惊动国务院的盗墓大案:群贼盗恭陵(2)
武则天二次进宫辅政,传说全靠王子晋的帮助。武则天刚参政,满朝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位大臣曾难为武则天说:“一夜之间能叫后花园牡丹竞开才叫本事。”数九寒天,鲜花何以盛开?武则天发了愁,整夜昏沉不能入寐,蒙胧中做了一个梦,有个仙童驾鹤提壶来为后花园的牡丹浇水。临走时武则天问他叫什么,只听仙童说:“家住缑山,名晋也!”就不见了,天还不亮,忽有宫女向武则天禀报,后花园的牡丹开花了。武则天高兴地自语:“这真是天意啊!”从此这位未来的女皇开始理政。李弘死后,武则天把陵墓选在了南应升仙观,西临仙鹤观的景山上,一是为了陪伴她的大恩人王子晋,二是渴望李弘也能升仙。
恭陵建成后,洛州特地恢复缑氏县,以管“恭陵”,此时的仙鹤观经过皇帝下令重修,观内尼姑三千,整日香客如云,它和恭陵连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建筑群。相传当时缑氏县衙就设置在恭陵,本来平静的景山,有了恭陵和仙鹤观,开始热闹繁华起来。
唐恭陵的修建
恭陵位于偃师市缑氏镇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巅。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山川如画,景色宜人。
据说李弘的陵址是他的母亲武则天亲自选定的。一天,武则天带领众大臣前来看茔地,路途歇息时,在现在的偃师中宫底村下驾。随从的大臣问武则天:“太子的灵台封土堆多高?”武则天随口答道:“这里能看见为止。”身边大臣低声议论:“这还了得,此处是深沟,就是把陵墓建得再高也看不见。”有个大臣想了个使她金口玉言能够变为现实的办法,为此还专门请了个“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对武则天说:“皇后再向北走5里,遥望太子茔地最为吉利。”武则天遂又移驾到现在的安滩即偃师安滩村。临回宫,大臣们又问武则天:“灵台封土多高?”武则天说:“不是说过了,这里能看见为止!”大臣们领到了新圣旨。用了三省民工,花了三年时间,费了亿万两黄金,恭陵建成现在的模样。巧的是,若是朗朗晴空,站在现在的安滩村北堤坡上,刚好能看到大冢的冢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年所修的唐恭陵规模是何等的宏大,气势是如何的雄伟。据说,当年只是唐恭陵的神道就有50多米宽,好像现代的马路一样。神道两侧立有两列石象生。最南端的望柱至北神门外坐狮,总长800余米,恭陵的灵台封土呈长形覆斗状。现存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残高23米。经探查,灵台封土四周经千年风雨侵蚀及人为垦殖,每边均被损掉10米左右,原封土的长、宽应分别为180米、160米左右,灵台高度按唐代天子礼“依汉长陵故事,汉长陵高九丈”,合今天27米,恭陵的灵台封土为高黏度红胶泥土质,且经过夯筑,坚硬密实,经过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其高度仅损失5米左右,基本保持了原貌。
恭陵俗称“太子冢”。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建筑规划工整,长宽均为440米,四周原有神墙围护。
根据文物钻探,墙基保存尚好,基槽宽1米,红褐色生土夯筑。神墙四角有角阙。地面以下有砖石墙基,地面以上今存夯土台基,高3~4米,长宽均10余米。陵园四角当年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恭陵的陵冢为覆斗形,长163米,宽147米,高50米。整个陵墓布局极为严整。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米,宽1。95米,厚约0。4米,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坐狮。
唐恭陵不同于昭陵、乾陵等“依山为陵”的陵墓规则,而是在平地上用红褐色土夯筑灵台“号墓为陵”。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发现,唐恭陵神秘的面纱才被逐步揭开,据专家考证,夯筑灵台所用红胶泥土不是缑氏本地土质,而是来自东南方向50公里开外,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想想吧,即使按现在的规模,恭陵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高23米,皇后陵50米见方,外加4个角楼、8个阙台都需要土;除此之外,恭陵地宫中的行沙,从8里外的伊洛河,人挨人、人传人,传到恭陵,炒干后倒入,仅搬运工作该有多大?
实际上,作为布局规整的陵墓,恭陵也是我国唐代陵墓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恭陵的大型石刻群组合开创了唐代帝陵石刻制度化的先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体现了大唐帝国的雄峻风采,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时代皇家规格品质的陵墓雕刻,成为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恭陵被盗过程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当年盛极一时的大唐东都洛阳多少巍峨华丽、金碧辉煌的宫殿,随着岁月的推移都已灰飞烟灭,而恭陵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应该说是它的幸运,但是,幸运并没一直伴随着恭陵。1998年1月21日黑夜,犯罪嫌疑人张少侠、许尔兴、刘克军、刘江海、宋彦军、范为民等六人,在洛阳偃师山化乡汤泉村刘江海的家中密谋盗掘恭陵陵区内的重要陪葬墓哀皇后墓。
当夜趁着夜色,由张少侠开车,六个人带着刘江海准备好的绳子、耙子、探铲等作案工具,来到顾县镇一预制板厂内,捎上竹竿、铁锹等物,驱车至哀皇后墓南侧,实施盗掘计划。车子停下后,六个人从车里跳出来,他们拿着铁锹,对着一块空地一阵挖凿。这块空地,正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唐恭陵之中,是其中的一处皇妃墓穴……
但大唐皇家优质墓葬工程,使他们的计划暂时受阻:土质坚硬,下挖根本无法进行。随后,在22日、23日夜,他们又分别进行挖掘,还是没有成功,反复商议后,他们决定运用爆破技术进行盗掘。1月30日夜,他们携带电线、炸药、雷管、引爆器及探铲等作案工具,熄着车灯,摸黑悄悄窜到哀皇后陵南侧,使用压缩爆破法等现代爆破技术进行盗掘,“轰”,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炸声,沉睡千年的太子冢的宁静被打破,唐恭陵哀皇后墓被炸开……
之后狡猾的犯罪分子并未即时盗墓,而是将洞口虚掩,而后消失在茫茫夜色中。第二天晚上,他们才来到现场,挖开洞口,却失望地发现爆炸并没炸到应有的深度,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对哀皇后墓继续施爆。
几天之后,张少侠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