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断其派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任何画幅都是有限的,要在一张
纸上表现山的高,山总不能显得很高,但是,如果在山腰上画上一抹云霞,
山就显得高了,这是读者的想像力在起作用。同样,如果刘效祖只是企图从
正面来描写少女们的容态,而不是动员读者的想像力,那么,不管他驾驭语
言的能力如何高,描写得如何细致,恐怕其效果也不会很好。古人提倡“意
到笔不到”,又提倡“以缺代全”,“以虚运实”,良有以也。
古人作诗论画,讲究虚实相生,藏露相辅。作画,要“山腰云塞,石壁
泉塞,楼台树塞”(王维《山水论》),要“道路时隐时显,桥梁或有或无”
(李成《山水诀》)。论诗,要“意有余而约以言之”,要“神余言外”,
“有弦外音。味外味”。总之,要有藏也有露,有虚也有实。惟其有藏,有
虚,所以作品才有不尽之意,欣赏者才有不尽之思。我国古典园林的杰作颐
和园,要用一个小岛将昆明湖“藏”起一半来,决不让游人一览无余,其道
理也在于此。
唐志契《绘事微言》云:“若笔笔写到,便俗。”
… 06…
宋江与儒学
——旁门说 《水浒》之一
浔阳楼上,宋江题壁词云:“自幼曾攻经史”,这是符合实际的。《水
浒》中,宋江的许多言论都可以在儒家著作中找到出处。这里列举三例,以
为证明。
“隐恶扬善”
《水浒》第三十三回写花荣诉说清风寨知寨刘高及其“婆娘”的劣迹时,
宋江劝道:“贤弟差矣!自古道:‘冤仇可解不可结’。他和你是同僚官,
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贤弟休如此浅见。”
按《论语·子路》篇载:有一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
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正直
的人和你讲的不一样,“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正直的品德就在这里。其
后,孔伋在《中庸》中明确地提出“隐恶扬善”论。又其后,西汉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说:“礼,子为父隐恶。”(第二十五)班固在《白虎通》
中说:“人臣之义,当掩恶扬美。”(卷2下)可见,宋江的“隐恶扬善”
论得自儒学的真传。
尊卑“有序”
《水浒》第九十回,燕青在秋林渡射下了十数只鸿雁,惹得宋江大发了
一通议论。宋江说:鸿雁是“仁义之禽”,具备“仁、义、礼、智、信”等
五种道德,在飞行时,“尊者在前,卑者在后,次序而飞”,云云。
宋江借鸿雁说教也是有来源的。董仲舒说:雁的性格,“有类于长者”,
“长者”在百姓之上,因此,必然懂得“先后”之道和“行列”之治。(《春
秋繁露》第七十二)唐朝的孔颖达说:“物生自然有尊卑”,例如,鸿雁的
“飞行有列”就是天生的,可见,“尊卑自然而有”,“天地初分之后,即
应有君臣治国”。 (《礼记正义序》)上述宋江对燕青的说教,明显地来自
董、孔的著作。
“理合如此”
征辽后,梁山将士回军东京城下,蔡京奏过天子,传旨教省院出榜禁约:
“凡一应出征官员将军头目”,“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如违,
定拟军令拟罪施行”。这道榜文激起了梁山将士的愤怒,“众将得知,亦皆
焦躁,尽有反心”。于是,阮氏三兄弟与李俊、张横等水军头领,约请了吴
用,计议“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再次起义。
事情为宋江得知,宋江除表示“我当死于九泉,忠心不改”外,又召集大小
头领训话,声称:“俺是郓城小吏出身,又犯大罪,托赖你众兄弟扶持,尊
我为头,今日得为臣子。自古道,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虽然朝廷
出榜禁治,理合如此。”
这“理合如此”四字,见于《朱子语类》。
据 《礼记·檀弓》记载:晋献公听信谗言,要杀儿子申生,申生拒绝了
他的兄弟重耳劝他出逃的建议,遵从父意,自缢而死。朱熹在评论此事时说:
“人有妄,天则无妄,若教自家死,便是理合如此,值得听受之。”(《朱
子语类》卷98)在朱熹看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晋献公要杀他的儿子申生,申生虽然无辜,也应该遵命自杀,这是“天”意,
“理合如此”。类似的话朱熹还说过多次。
… 07…
“理”是程朱理学的主要哲学范畴。据程颐、朱熹们说:在物质世界产
生之前,这个“理”就产生了。它支配着、主宰着天地万物,也支配着、主
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君臣,有父子,为子必孝,为臣必忠。它们都是
“天然合当如此底道理”。
很明显,程颐、朱熹们的“理”是一种为封建制度、封建伦理规范辩护
的哲学,它论证的是地主阶级统治有理、压迫有理。
宋江的思想和程颐、朱熹的思想有其相似之处,所以,他把晁盖等智取
生辰纲,上梁山,杀官军的行动称为“上逆天理”,又把李逵“杀去东京,
夺了鸟位”的豪言斥为“不省得道理”;相反,宋王朝禁约梁山将士的措施,
则被说成“理合如此”。
通过以上三例,可以看出, 《水浒》作者在塑造宋江时受有传统儒学影
响。
… 08…
宋江之死与忠义之道
——旁门说 《水浒》之二
在 《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打方腊后,被封节度使,是个喜剧式的结
尾。在 《水浒》中,宋江打方腊后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
管,但不久,就被蔡京、童贯、高俅等贼臣陷害,吃了放进慢药的“御酒”,
中毒身死,是个悲剧的结尾。
两种结尾孰优孰劣呢?
“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水浒》写宋江之死,一方面
是为了将所谓“忠”与“奸”的矛盾贯串全书,一方面则是为了按照儒学伦
理规范,塑造一个“完美”的艺术典型。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说过:“困厄有轻重,力量有小大,若能一日十二辰,
检点自己念虑动作,都是合宜,仰不愧,俯不怍,如此而不幸填沟壑,丧躯
陨命有不暇恤,只得成就一个是处。如此则方寸之间,全是天理,虽遇大困
厄,有致命遂志而已。”(《朱子学归》卷14)又说:“学者须于此处见得
定,临利害时,便将自家斩锉,也须壁立万仞。” (同上)朱熹这里讲的都
是道德修养问题,他要求人们能够经受各种大“困厄”的考验,即使碰到“将
自家斩锉”、“丧躯陨命”的情况,也要站稳脚跟,毫不动摇,恪守儒学道
德规范。
《水浒》写宋江之死完全符合朱熹的这一要求。
你看,宋江自饮“御酒”之后,已知中了“贼臣”们的奸计,于是,他
“检点自己思虑动作”,叹道:“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
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很有点儿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的意思。
不仅如此,他还处处替朝廷着想,怕自己死后李逵“再去啸聚山林”,便连
夜使人往润州唤取李逵,也与他慢药服了,从而消除了宋王朝的一个隐患。
宋江虽然无辜被害,死在旦夕,而对宋王朝仍然忠心耿耿,自称:“我
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
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是宋江死前的自白,够得上朱熹所说的“方寸
之间,全是天理”的标准了。
宋江是《水浒》作者全力歌颂的英雄人物。清末的燕南尚生在《新评水
浒传》中说:“试思操纵予夺之权,耐庵之秃笔操之者也。使非第一流人物,
何故安之于大统领之地位乎?”这是看出了《水浒》作者的用心的。在宋江
身上,作者几乎堆砌了人间的一切“美德”,什么“及时雨”、“呼保义”、
“孝义黑三郎”啦,什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啦,什么“仁、义、
礼、智、信皆备”啦,等等。其中,《水浒》作者突出宣扬的是“忠义”,
它是宋江思想的灵魂。 《水浒》写宋江之死,正是为了在死这一大关节上更
充分地表现宋江的“忠义”之道,在完成宋江形象上涂抹上最后一道油彩。
在表现宋江之死上, 《水浒》作者是颇费苦心的。李逵,这是个一贯主
张“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革命派,又是个听说宋江抢了民女就拿起双斧
“径奔宋江”的烈汉子,但是,却被宋江的“忠义”所感动,表示“死了也
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吴用,是早期梁山事业的奠基者,晁盖的主要助手,
不愿意投降,但受宋江之死的感动,居然和花荣双双自缢于宋江墓前。宋江
死后,被“玉帝”封为“梁山泊都土地”,被宋徽宗封为“忠烈义济灵应侯”,
四时享祭,祈风得风,祈雨得雨……在作者笔下,宋江真是死得感天动地,
… 09…
影响深远。
“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鬼神”,这是《忠经》中的一段话。
《水浒》作者的上述安排,正体现了《忠经》的这一思想。
旧史有所谓《忠义列传》,是表彰那些在生死问题上能经得住考验的“忠
臣义士”们的。据旧时史官们说,“非死之难,处死之难”,意思是:死并
不难,正确地对待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