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生斜长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横生斜长集-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烈感人的艺术形象再现了信件所歌颂的斯巴达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两者间的 
  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为 《斯巴达之魂》所写的前言:“西历纪元前四 
  百八十年,波斯王泽耳士大举侵希腊。斯巴达王黎河尼佗将市民三百,同盟 
  军数千,扼温泉门 (德尔摩比勒)。敌由间道至。斯巴达将士殊死战,全军 
  歼焉。兵气萧森,鬼雄昼啸。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复。迄今读史,犹懔懔 
  有生气也。”这一段话与上面引述的拒俄义勇队信件的相应段落不仅内容、 
  精神一致,而且,“死战”、“全军歼焉”等词句也完全一样。为了彼此照 
  应,鲁迅还特别在“温泉门”三字下加注了“德尔摩比勒”。这些,都证实 
  了鲁迅是在拒俄义勇队信件的启发下译作《斯巴达之魂》的。 
       鲁迅的前言与拒俄义勇队的信件也有不同,这就是它增写了获得全胜的 
  浦累皆战斗,小说也突出描写了这次战斗。这就更有积极意义,更有鼓舞力 
  量。 
       从当时的情况看,《斯巴达之魂》于6月15日刊出,距拒俄义勇队、学 
  生军、军国民教育会的成立不过三四十天,译作时间当然更近;拒俄义勇队、 
  学生军、军国民教育会都先后号召中国青年从军出战。很显然,鲁迅在前言 
  中鼓励青年“掷笔而起”,就是激励他们要像斯巴达人那样英勇地保卫自己 
  的祖国,反击老沙皇的侵略。 
       关于这篇小说的译作,许寿裳曾经回忆说:“刚刚为了接编《浙江潮》, 

                                                                               ① 
  我便向他拉稿。他一口答应,隔了一天便缴来一篇——《斯巴达之魂》。” 
  可见,鲁迅是怀着强烈的革命激情迅速写稿的。 
       此外,1934年,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提到《斯巴达之魂》时曾说: 
   “一篇是斯巴达的尚武精神的描写”。“尚武精神”,这正是军国民教育会 
  的宗旨。在军国民教育会的公约里,头一条就是“养成尚武精神,实行爱国 
  主义。”② 

       因此,我们可以确认:《斯巴达之魂》是中国近代拒俄运动在文学方面 
  的一个重要反映,它充分表现了鲁迅反对沙俄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主义精 
  神。 

① 《亡友鲁迅印象记》。 

② 《江苏》第2 期。 

…  52…

                             《自题小像》新探 

      《自题小像》是鲁迅青年时代的一篇重要诗作,其中有句云:“寄意寒 
星荃不察”。对这一句,过去的解释是:“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此说一出,大家沿用,有的更进一步发挥 
说:“借指祖国人民。作者认为,他的爱国热情还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察识。” 
 (复旦大学、上海师大中文系:《鲁迅诗歌散文选》。) 
     实际上,此说是不妥的。按:“寄意寒星”出自《楚辞·九辩》:“愿 
寄言夫流星兮”,王逸注云:“欲托忠策于贤良也。”“荃不察”出自《离 
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王逸注云:“荃,香草,以喻君也。人君被 
服芬香,故以香草为喻。” 《九辩》,宋玉讽谏楚怀王而作;《离骚》,屈 
原被楚怀王放逐后自写其牢骚而作。“荃”,指的就是楚怀王。可见,“荃 
不察”云云,完全是埋怨和责备君主之词,为什么到了鲁迅诗里,却可以借 
指“同胞”或“人民”呢?有什么根据吗? 
      “不胜寂寞”,是一种自我感觉;“荃不察”,是彼我关系。怎么能用 
前者去诠释后者呢?“作者认为,他的爱国热情还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所察 
识。”这样,鲁迅岂不是在那里埋怨群众,孤芳自赏?而且,鲁迅当时到底 
发生什么事了?他怎样“寄意”,又怎样不被“人们所察识”,从而决心血 
荐轩辕了?这些,恐怕都是“同胞”、“人民”说者所无法回答的。 
     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必须正确地考订它的写作年代。 
     鲁迅自己说:“二十一岁时作。”过去,不少同志认为鲁迅计算年龄, 
 “向来依照中国习惯”,定此诗为1901年2月到1902年2月之间的作品。 
但是,这时鲁迅还在南京,浙江绍兴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何来“风雨如磐 
暗故园”之感呢?近来,有人引证1902年《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一次报告》鲁 
迅自题二十岁的事实,说明鲁迅所说的“二十一岁”乃是实足年龄,定此诗 
为1903年作。(王若海、文景迅:《鲁迅〈自题小像〉作年新考》,《中山 
大学学报》,1976年第5期。)我同意这一看法,并进一步提出两项证据: 
一是1903年4月17日出版的《浙江潮》第3期所刊《浙江同乡留学东京题 
名》,中云:“周树人(豫才),二十一岁。”二是同年出版的《日本留学 
中国学生题名录》(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二次报告),其中,鲁迅的年龄仍然 
明确地记载为二十一岁。可见,鲁迅计算年龄并不全依“中国习惯”。他所 
说的二十一岁,乃实足年龄,诗当作于1903年。 
     诗的年代确定了,“荃不察”等便易于理解了。 
     1900年,沙俄帝国主义武装抢占我国东北。1903年4月,沙俄拒不按规 
定撤出金州、牛庄等处的军队,反而派兵前往安东,重新占领营口,并进一 
步提出七项侵略新要求,我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拙文曾经指 
出,鲁迅是这一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成立拒俄义勇队之后, 
他译作了小说《斯巴达之魂》,以激励中国青年奋起反击沙俄帝国主义侵略。 
 《自题小像》正是此后的又一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大敌当前,人们曾经希望清朝政府改变政策,抵御沙俄。拒俄义勇队给 
当时掌握军权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发出函电,指出“俄祸日迫,分割在即”(《军 
国民教育会之成立》,《江苏》第2期),要求开赴前线,与敌死战。在改 
名为军国民教育会后,又推举两名特派员归国,面陈一切。然而,清王朝却 
恐惶万状。特派员尚未出发,清朝政府驻日公使蔡钧就分别致电袁世凯、魏 

…  53…

光焘和端方等官僚,声称:“留学生结义勇队,计有二百余人,名为拒俄, 
实则革命,现已奔赴各地,务饬各州县严密查拿。”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 
命史》上编)特派员刚到上海,清朝政府军机处又接得上海来电:“近来, 
爱国党欲假拒俄之说,拟将北上,恐有不轨事宜。” (《苏报案纪事》)特 
派员到了天津,袁世凯拒不见面。 
     6月5日,上海《苏报》揭载了以光绪皇帝口气发出的《严拿留学生密 
谕》。清朝政府大骂拒俄义勇队“有碍邦交”,要蔡钧等“时侦动静”,要 
各地方督抚查拿“行纵诡秘”“有革命本心”的归国留学生,“就地正法”。 
      《密谕》激起了海内外爱国人士的巨大愤怒,反清革命随之高涨起来了。 
 《苏报》介绍了邹容的《革命军》,发表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 
系》等文,号召“皇汉民族四万万男女同胞”,为祖国请命,掷头颅,暴肝 
脑,“与尔之公敌爱新觉罗氏相驰骋于枪林弹雨中”。 
     7月初,特派员回到东京。5日,军国民教育会开欢迎大会于锦辉馆,特 
派员汇报了归国之行,秦毓鎏等十余人提出《意见书》,建议将原订宗旨中 
 “实行爱国主义”改为“实行民族主义”,以反对“满洲政府”为目标。(《东 
京军国民教育会》,《革命逸史》初集)。 
     毛泽东说过:“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 
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小撮满族贵 
族投靠沙俄帝国主义,镇压拒俄运动,背叛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当然要 
成为人民革命的对象。 
     随着反清革命的高涨,对黄帝的宣传便空前突出起来了。6月25日,《江 
苏》第3期发表《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并题诗云:“帝作五兵,挥斥百 
族。时维我祖,我膺是服。亿兆孙子,皇祖式兹。我疆我里,誓死复之。” 
同日出版的第4期则发表了陈去病的《革命其可免乎》一文,赞美黄帝说: 
 “惟吾祖之雄伟兮,挥神斧而荡四隅。”文章高呼:“吾黄胤兮革命其可免 
乎?”稍后,上海出版了“黄帝子孙之多数人”撰述、“黄帝子孙之一个人” 
编辑的《黄帝魂》。此外,当时报刊上,“辕孙”、“轩裔”、“黄孙”之 
类的笔名几乎比比皆是。 
     显然,《自题小像》正写作于这一时期。首句自述对祖国的强烈爱情, 
次句写沙俄帝国主义霸占我国东北,拒不撤兵的危急形势,三句隐喻清王朝 
不理睬拒俄义勇队和广大爱国人士的抗敌愿望,密令镇压,末句反映鲁迅推 
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革命决心。 
     许寿裳说:“一九○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的。”(《我所认识的鲁迅》,许寿裳这里说的二十三岁,乃是虚岁。)许 
寿裳是拒俄义勇队成员,曾被编入乙区队二分队。鲁迅赠他这首诗是很自然 
的。不过,由于鲁迅始终没有向他解释过这首诗,所以许寿裳也不能完全理 
解正确。这是并不奇怪的。 

…  54…

                                  《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 
                               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护矿斗争 

        从青年时代起,鲁迅的写作活动就是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相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