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老子的大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5老子的大智慧-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视乎冥冥,听乎无声”,这与老子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一样。但一相无相(冥冥)之中皆光明(妙明)独现,这和佛陀法身所居的“常寂光土”一样,虽不见一相一物而“冥冥”,但却具无量光寿。道虽深之又深(“窈兮冥兮”),无象无状,但能化生万物(“而能物焉”,真空妙有)。虽“玄之又玄”,但并不顽空死寂,有精有信(佛陀称为精真妙明、妙明精真),真实存在,“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道与万物相“接”为一体。虽无一相一物,却能供给万物之所需(“至无而供其求”。“道”生之、畜之、长之、成之)。故“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生长成熟的场所(“时骋”),又是万物的归宿之地(“要其宿”)。一切“大小、长短、修远”的极性事物无不从“道”产生,但又无不归还于“道”。这就是说,极性世界万物,都在非极性本体中产生、运行、死亡;一切运动变化的事物,都在不动中进行变化运动;同样,一切相对真理,只是绝对真理中的一种虚幻认识。明白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在依不运动变化的本体(道)而存在。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动中有不动”,那就该恭喜了。你还可对比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皆在不运动不变化的虚空中进行,把虚空看成绝对的存在,一切相对存在的万物皆存在于虚空中。万物有生长成亡的运动变化过程,而虚空无生灭变异的现象。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是道的别名,是描述“道”的周遍性、无际性、无量性、不动性。而“逝”是“大”的属性称谓,是“大”的扩拓,形容“大”了还要“大”,要将“大”扩大到“远”,扩得远远的。有多“远”呢?“远曰反”,远到无限远了,直到“远”到返回到始点,无始终点,是指将“大”扩大到无边无量之义,使大无“大”相。这是老子的大智慧对“道”无远近极性的绝妙表达,不是亲证现量,此话是说不出来,想不到的!只有佛陀有这样的现量证得,佛陀把它表达成“不动周圆”。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说“道”的“不动周圆”性。“道”无远近,道无量无边,周遍十方,无处不在,所处所在皆是“道”的存在和“道”的显现。因无处不是道,所有见闻觉知,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道”所展现的相用,连虚空也是“道”展现的一种相状(“空生大觉中”,“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所以,无处不是道,无事不是道,无物不是道,无时不显道。天、地、人皆是道的展现,皆是道体的相用。叫天叫地叫人也是人比量的认识所分别的,在“道”来看,天地人皆是“道”之本身。禅宗有“翠竹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大地尽露法身”之说。张伯端的《悟真篇》也讲:“三界惟心(道)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己。”“见物便见心(道),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佛陀讲,“道不能离一切物,别有自性”。道在物中,物在道中。本来无一物,有物只是吾人的循业发现。在业妄的根尘相对中所见到的天、地、人之物,如虚空华。然无病眼者不见虚华,只见虚空。故天、地、人诸法,以“道”的角度看,常自寂灭相,全是“道”一相之“存在”。吾人所见天地人乃“道”的显化相也。所以佛经讲:“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见者,指“见性”。“见性”者,佛性也,这里可直接对应“道”。宇宙万象中,仔细观察,哪个不是“道”?无非是“道”。“庄子曰: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稗稊。’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不应,‘……汝唯莫必,无乎逃物。’”(《庄子·知北游》)庄子讲:“道”“无乎逃物”,道在一切事物中。蝼蚁、稗稊、砖瓦、屎尿等一切物,无不是“道”。不要把“道”看作是脱离事物的一种存在,一切事物皆是“道”的体现。《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天、地、人有形有相(色)的事物,以“道”观之,色不异空;以人观之,空不异色(真空实相已被业转化成色相)。五蕴包括了天地人三才,行深般若时,照见五蕴皆空,故可知天地人皆是“道”的体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事实上天地人就囊括了全部极性世界的存在。演化的程序不同,道显化的先后有异。全部极性事物,皆是非极性的道,故言“全妄皆真”!   
  “天下之至柔”者,在可见之物来说莫过于水,在绝对真理来讲唯“道”莫属。因“道”无形无状,“抟之不得谓之微”,没有能柔过“道”体的,故“至柔”者,道之属性也。“至坚”者,无过金石也。但“至坚”的金石亦是“道”体所现之物,故“无有”的道何处不入也!即使就是无间之物,亦是“道”之所现。故“道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隙之物中,表明“道”无处不在,无处不入。至柔至刚者,无柔无刚也!   
  “道者,万物之奥。”奥者,奥妙也,万物之主也。妙者,妙在万物出于“道”而归于“道”。万物无不是“道”之体现,但无一物可为是“道”。因有限不是无限,有限之和是无限。全妄皆真,全真成妄,妄不是真,真皆成妄,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法无不还归此法界”,这就是“道者万物之奥也”。庄子曰:“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庄子·则阳》)这也是说“万物之奥”,人不知“根”、“门”(指不知其产生消亡的机制和处所)。   
  佛陀讲:“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楞严经》)宇宙的演化,佛陀讲,先有“晦昧虚空(天)”,后“结暗为色(物质引申为地)”,再“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成人)”。于是,天地人形成。但“不知色身(人),外洎山河(地),虚空大地(天地)咸是妙明真心(道)中物”。   
  8、“道法自然”   
  天地人皆“道”中之物,故皆大。但演化的次序不同,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不是“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道”具有的状态属性以及随缘现化的机制都是法尔如是!原本如是!如“道”在树的体现中自然成树,“道”在大海的体现中自然成大海,如是一切等等,不需作为,自然而然而成,故曰:“道法自然”。   
  “道”演化为天地人,亦是自然而然。“道法自然”,作为法则,则极为重要!人应顺道自然的法则,不要人为干预“道”体。佛陀说不要贪瞋痴,就不堕三恶道;如我们极化贪瞋痴,道就自然而然展现出饿鬼、地狱、畜生的三恶道;行十善,就自然现化出天道的景象;守五戒,就可保住人身等等。佛陀讲的这些因果对应,不是谁给谁有意造下的,都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体现。所以,要按照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行事,必然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天下、十方世界都会有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序,皆是“道法自然”的结果。   
  “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者,道的非极性属性也,指本来如是的状态。佛家称“朴”为真如。“朴散”,指“朴”失去了非极性的状态,进入了极性的“器”世界(能量的世界和物质世界)。常言讲:一本殊散。由“朴”(一)的非极性世界殊散为极性世界的万事万物,也就是从绝对的世界(信息世界)堕入了相对的世界。“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处于极性的器世界,见相不迷惑,见相见性,不分成二相执著。所以圣人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被物转,而能转物。因能转物,犹如物之“官长”(能主宰物)。“故大制不割”者,“朴”(道)可随缘变现,但虽变现,“朴”体不变,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而不变(大制不割)的道理。因大“道”(大制)称体起用若镜也,相用在变,镜体不变,故称“故大制不割”也。“道常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道”一相不可名也!“朴”喻“道”的非极性属性,“小”喻“道”无所不成,巨细皆是“道”之体现。“道”能成一切,而一切皆不能成“道”,故“天下莫能臣”。另外,“道”无私无欲,“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显得谦下微小,亦称为“小”。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泛”者,喻大“道”普周法界也、横遍十方也、“左右”喻道处处皆充,无所不在。极性世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借“道”而生,“道”无分别识心而辞拒。生物不辞,成物遂事,无己而不据有,养育万物而无有主宰之意。因为“道”常无欲、无私、无己也。故“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不辞、不名有,不主宰,似显卑小。但万物无不归于“道”,而不知其是主(因道一相,万物皆道体也。一相无主无客,故不为主),故唯道唯大也(可名为大)。要领悟“道”的无主客、无私欲、无得失、无名利、无大小的非极性属性。   
  正因为“道”无私无欲、无利害得失、无主客大小,才成其大。能向“道”的这些属性发心,就叫发菩提心;能以“道”的这些绝对属性为追求目标,必得道无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